萬曆帝為何28年不上朝?並非酒色財氣,幾百年後棺槨打開真相大白

​明神宗萬曆帝朱翊鈞,乃是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作為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48年的執政生涯之間,前10年在首輔大臣張居正的輔佐之下,兢兢業業,勵精圖治,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考成法和一條鞭法的實施,也令大明王朝一時間河清海晏,是為大治,號“萬曆中興”;但就在張居正去世之後,萬曆帝又逐漸變得懶怠,更是在其後的執政生涯中有長達28年的時間拒不上朝,這也讓他備受後人指摘。對此,黃仁宇先生便有語,明之亡,實亡於萬曆。

萬曆帝為何28年不上朝?並非酒色財氣,幾百年後棺槨打開真相大白

那麼是何原因會導致萬曆帝28年不上朝呢?

在後人的眼中,大多數人會說,萬曆帝就是縱情酒色財氣,才會有了28年不上朝的舉動。

其中萬曆十七年(1589年),大理寺卿雒於仁便在一份奏疏中直叱萬曆帝縱情酒色財氣的“累累劣行”。

臣聞嗜酒則腐腸。陛下八珍在御、解酌是耽,卜夜不足,繼以長夜。此其病在嗜酒也;變色則伐性。陛下溺愛鄭貴妃,靡言不聽,忠謀擯斥、儲位久虛,此其病在變色也;貪財喪志。陛下傳索帑金,括取幣帛,甚且掠問宦官。有獻則已,無獻則譴怒,此其病在貪財也;尚氣則戕性。陛下今日榜宮女,明日貲中宮,此其病在尚氣也。

萬曆帝為何28年不上朝?並非酒色財氣,幾百年後棺槨打開真相大白

這份奏疏中,萬曆帝嗜酒、寵愛鄭貴妃、貪財喪志幾乎“酒色財氣”無所不包。但事實上在我們考究典籍中卻不難發現,萬曆帝醉酒的記載,在其四十八年的執政生涯中也僅只有萬曆八年時的一次;至於好色,這份奏疏沒有什麼明證,至於其他的記載則多出自《萬曆野獲編》這種野史之中;至於貪財,則是因為皇室沒有專項的財政來源,而採取的必然之舉。

在盛行“言官之風”的大明王朝,言官們以受廷仗為榮,動輒便空穴來風、捕風捉影本已是尋常之事。這自然讓我們有理由懷疑事情的真偽,更不用說就是在“酒色財氣”劣跡斑斑之下,萬曆帝竟然能夠打贏萬曆三大徵,對外抵禦日本豐臣秀吉的倭人入侵朝鮮;對內平肅寧夏楊應龍叛亂,穩定西南邊陲。

萬曆帝為何28年不上朝?並非酒色財氣,幾百年後棺槨打開真相大白

那麼到底是何種原因導致萬曆帝會28年不上朝呢?在歷史考究中,實物證明當屬最為直接,最為有力的證據。而在1955-1957年的一次帝王陵寢挖掘活動中,則為我們揭開了這個隱藏幾百年的事情真相。

1955年10月,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利用自己的身份威望,聯合了北京市副市長明史專家吳晗,向政務院提出挖掘明十三陵的請求。最終獲得批准,在挖掘永樂長陵失敗後,這些人將目標定在了墓道坍塌的萬曆帝的定陵。

萬曆帝為何28年不上朝?並非酒色財氣,幾百年後棺槨打開真相大白

經過發掘,萬曆帝的陵墓被打開。而在棺槨之中的眾人終於發現了萬曆帝幾十載不上朝的最為直接的原因。

在楊仕和《南渡北歸》中這樣記載:其實,面對定陵出土的實證,應該打破這種近似偏見的結論(既酒色財氣論,小編加註)。因為無論是棺內萬曆右腿蜷曲的痛苦形狀,還是屍骨復原後,右腿明顯地比左腿短的情形,都足以說明這位皇帝生前確實患有嚴重的足疾。

而通過屍體中的骸骨分析,可見萬曆帝在《明神宗實錄》之中,記載他“足心疼痛、步履艱難”以及所謂被文官們臆斷的縱情酒色導致的“頭暈眼黑,力乏不興,身體虛弱”則更應該是因為足疾所導致的併發症。而且我們需要強調的一點便是,即便是萬曆帝二十八載沒有上朝,他也實則是在一直處理政務。對於政治家而言,歷史恰恰要的就是論跡不論心的。

參考資料:《明神宗實錄》,《明史》,《風雪定陵》
,《南渡北歸》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