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何以成為韓國對外經濟合作的重點?

董向榮、 金旭 《世界知識》2019年第21期

題外話:2019年11月25-26日,韓國東盟特別峰會正在釜山舉行。這是文在寅政府第一場多邊外交主場峰會。來一篇早先11月1日刊發《世界知識》的短文,聊聊韓國經營東南亞的那些事兒。

2019年9月5日,韓國文在寅總統與老撾國家主席在湄公河畔舉行會議,一條大白狗搖搖擺擺走入會場,以旁若無人的姿態成功搶鏡,兩位領導人略顯驚訝。這條消息引發不少中國網民對此次訪問的關注。

東南亞何以成為韓國對外經濟合作的重點?

實際上,2017年5月上任提出“新南方政策”以來,兩年多的時間內,文在寅總統已經遍訪東盟十國,足見東南亞在文在寅政府外交中的地位。那麼,東南亞何以成為文在寅政府對外經濟合作的重點?

東南亞是韓國企業走出去的第一塊跳板

說來話長。同一個人一樣,國家的學習能力是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上個世紀50年代朝鮮戰爭爆發,正在二戰戰敗後的泥潭中掙扎的日本迎來了不可多得的“特需景氣”,工業基礎得到恢復和重建,國家經濟重現活力。中美朝韓在慘烈熱戰,鄰近的日本則在一旁悶聲發大財。

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此時還只是一個普通軍官的朴正熙,對此看在眼裡記在心上。當機會來臨的時候,他不會錯過。甚至沒有機會,他也要主動去創造機會。1961年5月16日,朴正熙通過軍事政變上臺。他急於得到美國的認可。此時正值美國深度捲入越南戰爭,希望縮減駐韓美軍,以便把更多軍力投入越南戰場。而韓國雖早已從戰爭中解脫,但仍保留著一支龐大的軍隊。軍人出身的朴正熙,不希望裁減韓國的軍隊,同時又急切地需要發展經濟。由此他想出了一個能夠一箭雙鵰,圓滿解決這兩個棘手而又相互衝突的問題的辦法:為美國出兵越南。

於是,1961年11月,朴正熙在上臺後第一次訪美時,就提出派韓國軍隊赴越南參戰。這使肯尼迪總統眼前一亮,但他也明白必須對韓國有所回報。於是在當時美韓簽署的關於韓軍出兵越南的備忘錄中,就包括瞭如下內容:為提高韓國的防衛能力以及韓軍的戰鬥力,美國將在以後數年內為韓國軍隊提供各種先進裝備;在價格合理的情況下,美國國際開發署用於越南鄉村建設、維持和平、救災以及後勤的物資,將盡可能地從韓國訂購;在越南政府(指南越政府)許可的範圍內,在美國政府和商人承包的工程中,給韓國承包商以更多的參與機會,並儘量地僱傭韓國熟練工人,等等。

根據韓國國防部公佈的數字,1965-1973年間,韓國派到越南的部隊,總兵力達312,853人。在韓國捲入越南戰爭的過程中,企業也開始邁出國門,積極利用戰爭帶來的特殊經濟環境,參與當地的與軍事相關的經濟領域的競爭,謀求海外發展。1965年11月,韓國現代集團承包美國在泰國海軍基地的附屬工程的建設。其他韓國企業也蜂擁而至,紛紛與駐越南的美軍簽定合同,承包工程,賺取大量外匯,帶動國內有關原材料、機器設備的輸出。這段時間,韓國經濟增長連年超過預期,韓國各界表現出對經濟增長的樂觀情緒,當時流行的口號是,“我們也能夠做到!”表明韓國正在重複日本上個世紀50年代初所經歷的戰爭景氣,只是戰場從東北亞自身的土地上轉移到了東南亞。

所以說,東南亞是韓國企業走出去的第一塊跳板,“漢江奇蹟”是藉著越南戰爭的東風而起航的。自1965年至今,韓國在東南亞的經營已經超過半個世紀。

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參閱拙著董向榮,《韓國起飛的外部動力》,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東南亞何以成為韓國對外經濟合作的重點?

與四大國外交一樣重要

2017年5月文在寅政府執政後,相繼推出了以多邊外交和經貿領域為目標的“新南方政策”和“新北方政策”。

2017年9月文在寅總統在訪問俄羅斯時,借用上世紀90年代盧泰愚政府曾經使用的詞彙,提出“新北方政策”。“新北方政策”的對象是朝鮮、中國、俄羅斯和蒙古國等,而“新南方政策”的對象主要則是東南亞國家和南亞國家。

2017年11月,文在寅訪問印尼、越南、菲律賓,出席在越南峴港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會議、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東盟系列峰會等,展開了一系列多邊外交。文在寅總統訪問印尼時首次提出“新南方政策”,強調韓國將把與東盟、印度的合作提到“四大國外交”(美中日俄)的水平。

2018年7月,文在寅總統訪問新加坡,強調韓國“新南方政策”的目標是通過與新加坡和其他東南亞國家的合作,建立一個面向人民、繁榮與和平的未來夥伴關係。

2019年3月,文在寅總統對文萊、馬來西亞、柬埔寨三國進行國事訪問,探討擴大農業、基建、金融等領域的合作,促進共同繁榮。

2019年9月,文在寅總統訪問泰國、緬甸、老撾等東南亞三國。此次訪問實現了他要在總統在任期期間全程訪問東盟十國的承諾,對於他所倡導的“新南方政策”的深入實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東南亞何以成為韓國對外經濟合作的重點?

文在寅總統在訪問東盟三國結束以後,9月6日在其社交網站發表了他對此次訪問三國的深遠意義的看法:一是順利完成了東盟十國的順利訪問,並帶著對於韓國經濟發展的希望而歸;二是與各國確認在協作中相互分享經驗、探討合作可能性,並與各國保持可持續的共同發展的進程;三是達到了減少對於特定國家貿易依存度的目標,使韓國的出口更加多樣化,並且進一步拓展自由貿易領域;四是明確了為將韓國打造成連接亞洲大陸和海洋的“橋樑國家”,應與東盟緊握合作之手。

著眼於未來的韓國與東南亞關係

當前,東南亞已經成為韓國經濟外交的重點,也是未來貿易投資的新增長點。東盟是擁有6.5億人口的世界第七大經濟共同體,區域一體化進程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東盟人口的平均年齡只有29.2歲,其消費市場年平均增長率為15%,中產階級擴大趨勢明顯。東盟這些特點備受韓國關注。近年來,韓國對東盟的經貿合作發展迅猛,出口額三年間年平均增16%以上。據最新韓國海關統計顯示,截止到2019年8月,韓國對東盟雙邊貿易額實現1013.6億美元,同比增長16.5%。

韓國和東盟之間人員交流的發展也非常迅速。據悉,得益於密切的經濟聯繫和韓流的影響,韓國赴東盟國家旅遊的人數年平均可達760萬人次以上,韓國是東盟重要的旅遊收入來源國家。

同時,東南亞遊客訪韓數量也持續劇增,受到韓國各地方政府和旅遊部門的青睞。據韓國法務部統計,2019年1-7月份,東南亞國家短期訪韓人數為22.9萬人次,同比增長38%,成為近來發展速度最快、可挖掘潛力最大的區域。此外,東南亞國家與韓國勞務人員引進、涉外婚姻等人員交流數量也與日俱增。

此外,韓國還非常重視東盟國家在發展朝鮮半島南北關係中可能發揮的作用。由於不少東盟國家與朝韓雙方都締結外交關係,與東盟國家的關係有利於緩解朝韓之間矛盾問題,對打破南北對話僵局也有幫助。韓國希望能夠半島和平及無核化進程得到東盟等中間力量國家的大力支持。

東南亞何以成為韓國對外經濟合作的重點?

為進一步深化與東盟的關係,韓國政府將於2019年11月在釜山舉行韓國—東盟特別首腦會議,共同回顧和總結韓國與東盟之間所建立的對話會議機制,擬進一步深化具體的協作方案,鞏固和發展未來的經濟夥伴關係。特別是在與湄公河流域國家的合作方面,韓國將重點加強水電站項目開發、基礎建設、農業等領域的合作,並打算開通一些新的直航路線,密切韓國與湄公河流域國家之間的交流。文在寅總統希望金正恩委員長也來參加韓國—東盟特別首腦會議,並認為此舉將有助於半島乃至東亞和平進程。

(作者分別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韓國建國大學國際通商學部 副教授,責編:徐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