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字是怎麼來的|漢字起源的奧祕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系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世界上獨立形成的古老文字有四種:

古埃及的聖書字、古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字、中美洲的瑪雅文和我國的漢字

我們的漢字是唯一的流傳至今的文字,其他三種文字都已經消亡了。

“漢字”這個稱呼其實來源於我國的漢朝。目前對於漢字的起源時間眾說紛紜,就目前出土的文物來看,最早的漢字符號距今已有一萬餘年。西安半坡、臨潼姜寨的彩陶上刻畫的符號便是印證。

中國漢字是怎麼來的|漢字起源的奧秘

西安半坡、臨潼姜寨的彩陶上刻畫的符號

01

漢字的起源和發展

漢字在幾千年的歷史演變中,出現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多種字體。其中前四種是古文字,後四種屬於今文字。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最初,我們並沒有發明書寫的紙張,大部分文字都刻在烏龜的甲殼或者動物的骨頭上面。這時候的文字並不是為了交流,而是用來記錄占卜的。因為這個時期屬於殷商時期,所以甲骨文又被稱為“卜辭文字”或“殷墟文字”

甲骨文中記錄了大量的象形文字,根據事物的形狀進行描繪,所以這時候的文字與事物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繫。甲骨文在商代發展後,開始由中原向外發展。

中國漢字是怎麼來的|漢字起源的奧秘

甲骨文

二、金文

金文是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西周時期,青銅器開始發展,人們為了裝飾,便在青銅器上畫畫或者刻上文字。因此金文又叫做“鐘鼎文”或“吉金文字”

金文和甲骨文一脈相承,但是又不盡相同。由於金文是澆鑄而成的,所以它的筆畫比甲骨文更肥大更圓潤,字形非常粗獷。因為其目的不是占卜,而是裝飾,所以金文所刻畫的物象更為逼真,筆畫變化多端,並沒有成型,異體字也非常多。

中國漢字是怎麼來的|漢字起源的奧秘

金文

三、大篆

大篆是春秋戰國時期通行於秦國的文字。因為著錄在《史籀篇》這本書中,所以大篆又被稱為“籀文”。如果說甲骨文和金文主要是把物象生動地畫下來而成為了文字,那麼大篆便脫離了事物本身,筆畫趨於線條畫,結構也慢慢變得整齊,這為後來我們漢字的方塊化打下了基礎。

戰國時期,七個主要的國家爭霸天下。當時的文字可以分為兩大系統,一類是“六國文字”,一類是“秦國文字”。

其中“六國文字”是指實行合縱的六個國家之間通用的文字,即韓、趙、魏、齊、楚、燕六國,當然也包括中山、越、滕等小國的文字。由於使用國家眾多,“六國文字”筆畫隨意,結構非常混亂。而“秦國文字”接近正統的西周和春秋時期的金文,所以被稱為“大篆”。

甲骨文和金文,可以根據漢字能猜出它所表示的事物;而從大篆開始,漢字越來越抽象,越來越難以猜測含義。

中國漢字是怎麼來的|漢字起源的奧秘

大篆

四、小篆

小篆是相對大篆而起的稱呼,也叫秦篆,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採用的標準字體,是在大篆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政策。戰國時期,大家文字各不相同,車軌的大小也不一致,度量的標準也是千差萬別。這樣交流起來極不方便。

比如說:一個人駕著車從秦國去往趙國,走了一半會發現前面無法通行,因為修築的車軌完全不一致,大車無法走小車的道路。如果是從自己國家開的藥方,去到別國也無法抓藥,因為度量單位不一致,可能在自己國家的一兩相當於別國的一斤。

諸如此類的問題很多。因此秦始皇要求所有國家都使用秦國的文字,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小篆”。因此可以說,小篆是最早的統一的文字。它的出現極大地方便了各國的交流與合作。

中國漢字是怎麼來的|漢字起源的奧秘

小篆

五、隸書

小篆的出現雖然結束了漢字混亂的局面,確立了規範的漢字,促進了漢字的發展。但是小篆有一個致命的缺點:結構非常複雜,書寫很麻煩,不利於傳播。

這時候產生了一種新的字體,那就是“隸書”。隸書是下級人員(隸人)用於日常書寫的輔助字體,隸書改造了篆書的偏旁,打破了篆書的形體結構,從圓潤變成扁平,筆畫進一步簡化,把曲線變成了方折,把弧線變成了直線,這樣漢字書寫便容易多了。

隸屬的最大特點便是簡單化、抽象化。隸書的出現是我國文字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從此,漢字告別了延續三千多年的古文字,演變成我們所說的今文字。從此以後,漢字的結構不再像古文字那樣類似於畫畫,象形的意義淡化,而變成了一個純粹的符號。橫、豎、撇、捺、折等筆畫從此基本定型。

正是因為隸書的出現意義重大,歷史上將此稱之為“

隸變”。隸書分為“秦隸”和“漢隸”,秦隸稱之為“古隸”,漢隸稱之為“今隸”。隸書是漢字演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中國漢字是怎麼來的|漢字起源的奧秘

“對”字大篆、小篆、隸書的演變

六、楷書

楷書是我們現在最常用的一種字體,端端正正可以成為楷模。

因此“楷書”又被成為“正書”“真書”。

楷書產生與漢代末期,是從隸書演變而來的。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非常流行,並且一直沿用至今。楷書的筆畫更加平直,方方正正,容易書寫。

中國漢字是怎麼來的|漢字起源的奧秘

楷書

七、草書

草書其實就是草率的隸書,是與漢隸平行的一種字體。草書在東晉時期達到成熟,它打破了隸書的結構和偏旁,通常是“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

草書的上下字往往是有牽連的,而且相通,書寫非常快速,簡化了漢字。但是草書由於過於牽連和簡化,難以辨認,所以一般只能作為藝術進行欣賞,而不能作為平時使用的工具。

中國漢字是怎麼來的|漢字起源的奧秘

草書

八、行書

行書產生與東漢,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簡化而來的。行書是一種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流暢的手寫體。

近於楷書而不拘謹,近於草書而不放縱。筆畫雖然相連但是各自獨立,清晰易認。這種字體是最具實用價值的,因此,從東晉到現在,我們手寫體一般都採用行書的字體。

我國的漢字從甲骨文、金文演變到大篆、小篆,再從篆書演變到隸書,最後演變成今天仍舊使用的楷書、行書、草書,這些文字有些是先後關係,有些是同時期並用的關係。總體而言是越來越簡化、線條畫、抽象化。

中國漢字是怎麼來的|漢字起源的奧秘

行書

中國漢字是怎麼來的|漢字起源的奧秘

“牛”字的演變

02

創造漢字的方法

漢字究竟是怎麼創造出來的?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明確提出“六書”的理論,即“

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註”。其中前四種是造字法,後兩種是用字法。也就是說,我國的漢字主要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這四種造字法。

一、象形

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道:“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意思是象形文字主要是通過畫出事物的特點來代表這一事物,比如說“日、月”都屬於象形字。

象形字一般都是名詞,是某種具體的事物,這類事物可以用畫畫的形式表達出來。比如說“女”字,畫的是一個女子雙手交叉,跪坐在地上的姿勢,來表示“女子”的意思。在古代,女子多為跪姿,這也體現了古代女子的地位。

中國漢字是怎麼來的|漢字起源的奧秘

象形字

中國漢字是怎麼來的|漢字起源的奧秘

“兒、女”的象形字

二、指事

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道:“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指事的意思是在象形的基礎上,加入一筆作為指事的作用,指向某一個地方, “上、下”就是指事字。

比如說“本”和“末”字,在古代,“木”是一個象形字,畫出了樹木的大概樣子,表示樹木的意思。而“本”字則指向“木”的下面,表示“樹根”的意思;而“末”字指向“木”的上面,表示“樹梢”的意思。

再比如“刃”字,就是在象形字“刀”的基礎上,指向“刀”的邊緣,表示“刀刃”的意思。

中國漢字是怎麼來的|漢字起源的奧秘

指事字

中國漢字是怎麼來的|漢字起源的奧秘

三、會意

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道:“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會意字一般包含兩個或者多個部分,需要將這幾個部分合起來理解,才能明白它的意思。比如說“武、信”這兩個字。“武”字是“止”和“戈”這兩個字合成的,表示“停戰”才是真正的武功。而“信”字時“人”和“言”合成的,表示做人言行需一致。

比如說“休”字,是由“人”和“木”組合而成,合在一起表示一個人靠著一顆樹在休息,因此表示“休息”的意思。

中國漢字是怎麼來的|漢字起源的奧秘

會意字——“休”

四、形聲

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道:“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聲字是我們漢字中佔比最高的一種字,高大80%。形聲字一般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半表示意思(形),一般表示讀音(聲)。

比如說“江、河”這兩個字,前面的三點水錶示含義,江河是指水,後面的“工”和“可”表示讀音。換句話說,在古代,“工”的讀音與“江”相同,“可”的讀音與“河”相同。

再比如“婚”字。古代成婚一般是在黃昏時舉行,因此“婚”由“女”和“昏”組成,其中“女”表示意思,“昏”表示讀音。諸如此類的還有“珠、株、誅、蛛、茱”等,他們都讀做“朱”,分別表示“玉器、樹木、言論、蟲子、草本”的含義。

中國漢字是怎麼來的|漢字起源的奧秘

形聲字——“抱”

結語

從形體上來說,我國漢字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這八種字體,其中前四種是古文字,後四種是今文字,“隸書”是漢字的分水嶺,因此稱之為“隸變”。

從造字法來說,我國漢字主要有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形聲字這四種造字法,外加“假借、轉註”兩種用字法,合成為“六書”。

漢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奧秘無限,需要我們去慢慢探索。

參考文獻:《現代漢語》

《“六書”在現代漢字標誌構形中的應用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