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新中嚴守馬克思主義科學陣地

【經濟學人】

衛興華教授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獲得“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近期又獲第九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這兩項榮譽實至名歸。長期以來,衛興華教授堅持求實唯真的治學態度、守正創新的探索精神,不僅學術成果豐碩,而且他的科研成果和學術思想,始終都能經受住歷史的檢驗,彰顯了人民教育家的風采。

嚴謹治學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

在學術研究領域,衛興華教授始終堅持真理。他反覆強調治學態度的重要性,要求學生:不惟上、不惟書、不惟風、不惟眾,只惟實,敢於和善於獨立思考、探索真理,不能做“風派理論家”。他是這麼要求學生的,也是這麼要求自己的。《中國社會科學》雜誌刊發的一篇評價衛興華教授學術觀點的文章中這樣介紹,“始終堅持理論研究的科學性和嚴肅性,即使在‘左’的理論和政策盛行的情況下,也不隨‘風’轉”,“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的治學學風”,“從不人云亦云,而是執著地追求真理”。我認為這個評價是非常客觀的。

衛興華教授始終以嚴謹、科學的態度研究經濟學,他總是強調,搞經濟理論研究,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切忌用主觀隨意性削弱甚至取代科學性。在長期的教學和科研中,無論對馬克思主義還是西方經濟學的原著,他都會認真研究,一遇到有疑問之處,就反覆查證原版,以求準確。例如,過去有的論著中批判馬爾薩斯《人口論》鼓吹用戰爭和瘟疫消滅過多人口,他在仔細閱讀《人口論》後指出,《人口論》雖然有錯誤,但這一批判並不符合馬爾薩斯的原意。

衛興華教授在教學和研究中,始終自覺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在他從教的60多年中,發表了大量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方面頗具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大量運用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文章。例如,20世紀50年代,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地租理論,分析了初級農業合作社的地租形態和土地報酬等問題。改革開放之初,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規律理論分析了我國的價格體系、按質論價等問題。他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做到了真懂真信,始終保持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念和立場,並在實踐中加以運用。這也是他積極參與學術爭鳴的原因之一,他認為學術交鋒可以碰撞出真理的火花。

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原理

衛興華教授長期深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熟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著作,能夠正確把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原理。他強調,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需要發展,但必須首先把握其本意,不能錯解曲解甚至編造馬克思的觀點。因此,有媒體稱他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界的“清道夫”“保潔員”。

1.對馬克思關於重建“個人所有制”的解讀

今年5月,衛興華教授重病住院,我徵得醫生的同意去看望他,他卻抓住我的手整整講了半個小時馬克思的所有制理論。他特別提到,對《資本論》第1卷中關於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後重建個人所有制壟斷的解釋,理論界還存在不同的認識,一種是解讀為“重新建立消費資料的個人所有制”;另一種解讀是指生產資料由眾多個人聯合起來共同佔有的社會所有制。他表示要撰寫文章對這一問題正本清源。出院不久,他就完成了2萬字的解讀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的理論文章。

在這篇文章中,衛興華教授指出,馬克思提出的這個問題,是要說明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後,應建立什麼樣的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公有制)。這個問題與我國建立什麼樣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或以什麼原則改革國有企業的實踐密切相關,因此,不應僅將其作為一個抽象的學理問題進行爭論,而是要聯繫社會主義實踐來進行討論。據此,他明確指出三點:第一,從總體上把握《資本論》中的有關論述。馬克思指出的改造為“聯合起來的社會的個人所有制”,也就是歸全體勞動者所有的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第二,在馬克思的著作中,始終講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即社會所有制,沒有在所有制中涵蓋消費資料所有制;第三,在馬克思的著作中,講社會制度的更替,主要著眼點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更,以及與所有制相聯繫的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結合的生產方式的改變。因此,劃分社會制度或生產關係的差異,根本不存在消費資料個人所有制的“重新建立”問題。衛興華教授在作出這些解釋後,又結合我國實際指出: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並不違背馬克思所講的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是生產資料公有制。當前,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的數量佔比已處於優勢,他們的興衰會直接影響我國國民經濟的興衰,對他們所面臨的經營中的各種困難,政府要幫助解決,大力支持其發展。

2.關於生產力要素問題

關於生產力要素,理論界長期流行的觀點,或者是勞動者、勞動對象、勞動資料三要素,或者是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包含了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二要素。衛興華教授於1980年在《哲學研究》發表論文明確認為,這種三要素或二要素的概括出自《資本論》關於簡單勞動過程的概括,偏離了馬克思關於生產力要素的準確論述。他根據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講的提高勞動生產力的要素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明確提出了生產力多要素論,認為科學、分工協作、管理、自然力等也是生產力要素,並且隨著生產的發展會有新的生產力要素加入進來。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指出:曾經有一段時間,由於把生產力的內容理解得很狹窄,致使我國的生產力發展在實踐中出現了片面和偏頗。例如,片面強調人的因素而忽視物的因素,在物的因素中片面強調生產工具的作用而忽視原材料以及電力和其他能源等的作用,不重視自然資源的保護和生態平衡;忽視科學技術和科技人員的作用,甚至批判“技術至上”“專家路線”以及科學是生產力的觀點。因此,遵循馬克思的生產力多要素論,特別要把握馬克思強調科學的獨立作用,有利於從更多角度更大範圍不斷推動我國生產力的快速健康發展。

不斷探索社會主義經濟理論

雖然衛興華教授一直教授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原理,但他的研究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準確解讀上,他的很多學術著作都緊扣時代脈搏,應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原理研究現實問題,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中國化時代化。可以說,衛興華教授始終是一位與時俱進、與時代同呼吸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以下列舉幾個他在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方面產生重大影響的學術貢獻。

1.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理論

衛興華教授是國內較早提出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論的經濟學家,1959年就在《學術月刊》發表論文提出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論,認為消費資料和生產資料都應是商品。他指出,如果否認生產資料是商品,那麼必然導向否認價值規律在生產資料生產中的作用。他還指出,我國可以逾越資本主義歷史階段,但不能夠逾越商品經濟充分發展的階段。

在我國的市場化改革開始以後,衛興華教授的研究重點轉向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運行機制的研究。他與他指導的博士生在1986年第2期《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發表文章指出,在調節社會生產比例時,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功能,對經濟的宏觀控制由直接控制為主轉向間接控制為主,國家調節市場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完善市場機制,保證市場機制能對企業進行充分調節。他和他指導的博士生在1986年《學術月刊》第1期發表的《論企業活力和企業行為約束》一文中提出,增強企業作為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的活力,並且要把其活力納入社會主義經濟的運行軌道。該文獲得了1986年度的孫冶方經濟學獎。

1986年衛興華教授和他的博士生合著出版的《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機制》(人民出版社出版),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為指導,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在國內第一次對“經濟運行機制”的概念作出界定,並明確提出了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思想。這一思想得到經濟學界的廣泛認同,不僅被黨的十三大報告採用,而且後來中央先後確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定義: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以及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實際上都包含這種經濟運行機制。正是基於企業、市場和政府經濟運行機制這一原創性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衛興華教授和他的團隊榮獲了2019年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

2.關於收入分配的理論

衛興華教授強調,理論工作者要為勞動人民、為弱勢群體的利益講話,把做人與做學問統一起來。這一治學態度鮮明地反映在他對收入分配理論的研究中。

衛興華教授關於收入分配理論的研究,始於他對共同富裕的認識。在我看到的文獻中,他是最早闡述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提出的關於在未來的新社會制度中“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的觀點的。他認為,從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邏輯看,通過快速發展生產力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馬克思主義致力於社會主義事業,其初衷是要讓勞動人民擺脫受剝削受壓迫的境地,成為社會的主人,過上有尊嚴的富足生活,獲得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所以,通過快速發展生產力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實現社會主義初衷的唯一途徑。基於這種認識,衛興華教授認為,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實現共同富裕不能等到經濟發展趕上和超過發達國家人均GDP水平的時候,現階段就要推進這個過程。其路徑除了發展生產力,還有制度建設。他明確指出,實行公有制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公有制、按勞分配都是服從於社會主義本質規定的,都是圍繞通過快速發展生產力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這一主線運行的。

在改革開放後的一段時期,學術界曾流行分配領域“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提法,衛興華教授多次發表論文對此進行討論。他認為,生產領域應是效率優先,但分配領域不能效率優先於公平。社會主義應重視分配公平,分配公平有利於促進效率。重效率輕公平,有利於資本而不利於勞動,收入差距過分擴大正是從初次分配不公形成的。因此,他主張在初次分配領域就要處理好公平分配問題,不能等到再分配時才去解決公平問題。此外,他對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也有獨到的見解。他不贊同有些學者宣稱按要素貢獻分配就是肯定要素價值論的觀點,並根據馬克思的要素所有權理論指出:自然力作為生產要素也有貢獻,但並不參與分配,因為沒有被私人佔有;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是實行按要素所有權而不是按要素貢獻分配。

探索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

衛興華教授的理論貢獻不僅在於準確解說和應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更重要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探索,這體現了他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2015年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著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系研究》,共計72萬字;今年10月,他又在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線和邏輯起點》的文章,這些都是他近幾年在探索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方面作出的貢獻。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線和邏輯起點

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線,從國內已有的文獻來看,有的觀點認為主線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的觀點認為主線應是發展生產力;有的觀點認為應以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相互作用為主線;還有的觀點認為應以政府和市場的關係為主線,等等。衛興華教授認為,科學社會主義已經提出的政治經濟學的主線,也應貫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之中。他明確指出,結合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生產力快速發展這兩個方面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線可以表述為:通過快速發展生產力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由於公有制和公有制為主體是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普照的光”,因此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起點應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2.關於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幾個重大理論問題

早在2011年,衛興華教授就在《經濟學動態》發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系研究》一文,提出了創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需要解決的幾個重大理論問題。包括: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係;不能混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不能混同公有制的存在形式及其實現形式;社會主義應把大力發展生產力和發展與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結合起來;分清生產力決定論、生產力標準論與唯生產力標準論和唯生產力論的區別;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異同;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諸多問題,等等。

衛興華教授旗幟鮮明地反對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摒棄所謂“傳統社會主義”,用“當代馬克思主義”否定所謂“傳統馬克思主義”。從2008年到2011年,他連續發表十多篇文章,與這類觀點進行交鋒。他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當代馬克思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創新與發展,二者是源與流的關係,不能將二者對立。

關於生產力研究,衛興華教授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既要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這方面的研究還很不夠,同時也要研究怎樣更好更快地發展生產力。生產力有兩個層面:技術層面和社會層面。比如怎樣採煤、鍊鋼、織布等,這是生產力的技術層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研究這個層次上的生產力,而是研究生產力的社會層面。比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轉變發展方式、新發展理念等,要研究怎樣更好地發揮生產力諸要素的能力。

(作者:洪銀興,系南京大學資深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