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手術室裡,這位醫生正在給自己扎“小針刀”

近日,在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門診手術室裡,疼痛科孫巖軍主任正在進行治療,不同的是,這次操作者和患者都是他自己,他正用右手在左肩膀上施行小針刀。原來孫巖軍“肩周炎的老毛病又犯了,剛剛才有時間給自己治治。因為只有自己給自己扎針,手感上才有更真的體驗,給病人治療時,力度把握才會精準。”

门诊手术室里,这位医生正在给自己扎“小针刀”

胳膊疼,自己給自己扎針

天天忙著給病人做治療、做手術,再加上週末運動不當,孫巖軍的胳膊也經不起折騰,“光榮負傷”了,出現了持續的脹痛,活動受限,抬胳膊都費勁。“胳膊變成這樣,下午的手術怎麼辦,看來必須馬上就要治療了!”孫巖軍心裡嘀咕著。

“哎,這不是門診經常見到的肩周炎嗎?正好自己也當回患者,自己也來一套給患者的治療方法,體驗一下到底是個怎樣的感覺。”孫巖軍本想讓助手奚誠璽醫生為其治療,但是轉念一想“如果自己給自己治療,那就更能直觀的感受到下針時力度與手法的不同,會有怎樣不同的感覺,比較哪種方法更好。然後看看怎麼改進,讓患者在治療時舒適感更好,治療效果更佳。”

趁著中午休息時間,孫巖軍換上手術衣到了手術室。藥物、針管、紗布、針刀、碘伏……一一準備妥當後,孫巖軍擼起上衣,帶起手套,開始準備治療了。

只見孫巖軍先找準引起疼痛的扳機點,將調製好的藥物注射到幾個扳機點。一、二、三……孫巖軍找準位置,進針、起針、進針、起針……重複了幾個回合。一邊還跟助手說道:“這個疼痛點不一定就是扳機點,一定要找到扳機點注射,效果才好。”

接著孫巖軍開始小針刀鬆解,“一般情況給患者治療時,都需要用麻醉槍打麻醉,我就不用了吧,這樣才能體驗針刀落在身上的感覺。”只見他拿起小針刀,迅速地這邊扎兩刀,那邊扎三刀。其實,在小針刀起落間,孫巖軍也在思考,這個地方需要幾刀,那個地方需不需再補一刀。

衝擊波可以緩解疲勞,如果針刀之後再進行衝擊波治療,是不是效果更好呢?那就正好在自己身上試試。孫巖軍放下小針刀,又拿起衝擊波的操作手柄,在疼痛處滑動著。“這個確實有效果,以後可以在患者身上推廣。”孫巖軍告訴助手。

隨著衝擊波發出的滴滴滴的聲音,治療過程結束。眼疾手快的孫巖軍,整個治療過程只用了不到10分鐘。治療後,孫巖軍明顯感覺胳膊輕鬆了不少。他想著患者治療後,應該會有更好的效果。

门诊手术室里,这位医生正在给自己扎“小针刀”

孫巖軍主任自己注射 王倩攝

經常拿自己練手,只為感同身受提升療效

雖然這一套治療,孫巖軍經常給患者做,但是自己親身感受,在治療中邊做邊思考,在自己身上比給患者治療更“累”。

“都說中大醫院疼痛科治療效果好,其實他們不知道,我們都是在自己身上試驗不斷改進。這樣給患者治療時,才更加安全有效。”孫巖軍說道。

其實,孫巖軍在自己身上“試針”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剛成立中大醫院疼痛科的時候,他就經常拿自己當“小白鼠”。不止是孫巖軍,他手下的幾位醫生也這樣做過。

通訊員 劉敏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