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彈琴技術的好壞與什麼有關係?

一個人彈琴技術的好壞與什麼有關係?



一個人彈琴技術的好壞,與樂譜沒多大關係,與鋼琴沒多大關係,主要與彈琴的人有關係。因為彈琴需要的是手和臂(手指,手腕,小臂,大臂等),所以現在的鋼琴技術基本上就是訓練手和臂的技術。可是我們大家想一想,控制手和手臂的是什麼?是人的大腦。如果我們只注意手和臂的訓練,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實際上我們還可以尋求更深的東西,什麼東西可以影響思維、意識、心理呢?那就是人的性格、情緒和教育環境等因素。鋼琴技術訓練的根源是同人的性格、情緒和教育方式有一定的關係。學習鋼琴的訓練總體可以分為:肢體(動作、神經)控制、情緒(性格)控制和思維意識(注意力、心理)控制三個方面。
一個人彈琴技術的好壞與什麼有關係?

01

肢體控制
彈奏的本身需要手指、手臂、身體等肢體進行一定的動作,彈奏動作的訓練就是對這些肢體控制能力的訓練。實際上彈琴所需要的動作,只要是正常人都可以不用經過訓練就可以做到。連奏中的抬、落指的動作就像平時我們拿東西時張開手的動作,斷奏的抬、落手動作就像平時我們懶懶的坐下時手的自然垂落,跳音的抬起動作就像是我們受驚嚇急速抽回手的動作。唯一的差別是我們平時是無意之中做的,現在有意的做動作時會有一些不自然。在速度練習方面也是如此。我們在教學之中應該有明顯的感受,學生越快練就越彈不快,反而由於快速的練習會使手變得很僵硬。即使速度能夠快,大多也是連滾帶爬、亂七八糟的。如果進行一定時間的慢速練習,反而可以取得前所未有的速度。其原因就是,在超過一定速度時,由於演奏者的心理因素,會造成一定的心理緊張,心理緊張的原因一方面有可能是由於不夠熟練造成的,另一方面有可能是由於情緒和心理上的穩定性差造成的。這種緊張的情緒會造成肌肉的僵硬,使動作失去協調性。所以通過慢速練習可以使動作更協調,從而達到提高演奏速度的目的。

一個人彈琴技術的好壞與什麼有關係?
(有關心理的問題,將在後面加以論述)我們要清楚的是,彈琴動作的訓練,不是為了取得手指前所未有的動作幅度,也不是為了練習肌肉的收縮速度。肌肉的功能是具有動作的收縮能力,而收縮的速度取決於神經的反應速度,同肌肉沒有多大的關係。所以,肢體的控制實際上就是通過神經系統的反應,來刺激肌肉進行運動。而反覆練習的作用就是使肌肉具有動作的自然性、習慣性和記憶性,使你的肌肉能夠完全真實地展現神經系統傳遞的信息。所以,肢體訓練的基本原則就是:"有意的自然"。關於彈琴的動作,我們首先要明確的是,無論樂譜上有怎樣的標記,其奏法歸納起來也就三大類:一類是連奏,二類是斷奏,三類是跳奏。連奏指音符之間有連線的彈奏方法;斷奏指音符之間沒有連線,也沒有其他標記的彈奏方法;跳奏指音符之間沒有連線,但有跳音、頓音標記的彈奏方法。樂譜上就但只有這三種奏法。下面我在介紹幾個彈琴動作的要求:

1、手型:先把手自然下垂,然後小心的保持手下垂時的形狀並抬起來放在琴鍵上,這就是彈琴要求的手型。也就是說彈琴的手型就是要把手處於最隨便、最自然的狀態。而這時的手型,也符合手心空的、手腕平的、手指能立住的手型要求,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五個手指分別放在五個琴鍵上。因為彈琴的狀態就是保持自然的狀態,在彈琴的過程中,無論多難的樂曲,多複雜的譜例、多大的跨度,都要看作是對自然狀態的一種考驗。演奏的主要任務就是要保持手的自然狀態不變。如果學生的手比較大,放在琴鍵上自然就是五個琴鍵的位置,不用特別要求。如果學生的手比較小,而非要將手指分給五個琴鍵,就必然造成手的僵硬。結果是沒開始彈琴手就已經先僵硬了,這等於是人為的給彈琴製造障礙。而且如果保持手的自然狀態,就可以讓手指隨著重心的方向落鍵,就不存在重心移動的問題。實際上重心移動的本身就是要手找到最自然的狀態......
2、斷奏:在保持手腕、手型不變的狀態下,將手從琴鍵上抬起,並勻速落下。斷奏的彈奏要領關鍵是要保持手腕和手型的不變,尤其是手腕,要絕對保持穩定的狀態。(動作中較易出現加速下落和落至琴鍵時突然減速的問題,這是由於心理緊張造成的。)

一個人彈琴技術的好壞與什麼有關係?
3、連奏:在保持手腕、手型不變的狀態下,只運動手掌關節,將手指抬起,並勻速落下。注意的是手指的關節是保持不動的。同時要格外之一手腕保持絕對穩定的狀態。(連奏的落鍵也容易出現同斷奏一樣的問題)
4、跳奏:要領與斷奏相同,只是動作相反。在手腕保持絕對穩定的狀態下,彈奏琴鍵,並快速抬起。

02

情緒控制
人是一種感情動物,所體現的就是無論是人類從事何種行為,都帶有一定的情緒和情感色彩。情緒和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肢體的行為方式,在情緒和情感具體表現上的差異我們稱之為性格的不同。大體上可分為內向和外向兩種性格,而這兩種性格在具體表現形式上存在著極大的差別。外向型性格的人,性格開朗大方,情感易於外露。在彈琴的表現上,動作偏大,容易用力。內向型性格的人,性格溫和穩重,情感比較內斂。在彈琴的表現上,動作偏小,容易懶散。這僅僅是性格對彈琴的影響。

同時影響彈琴的還有個人情緒的問題,人是生存在一個社會環境之中的,每個人每天都要面臨各種各樣的事情,有自己喜歡的,也有自己不喜歡的,於是各種各樣的事情就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情緒。遇到喜歡的就高興,遇到不喜歡的就沉悶,這些情緒也直接影響彈琴的效果。無論是什麼樣的情緒,主要是通過兩個方面在影響彈琴,一是彈琴的動作,另一個是音樂的表現。具體地說就是情緒和情感通過影響彈琴的動作變化,來影響了音樂的表現力。情緒的不穩定,會造成彈奏速度的不穩定和音量、音色的不平均,並且還會直接影響對樂曲內容和風格的正確演繹。那麼如果穩定了彈琴的動作就等於控制了情感和情緒對彈琴的影響。對於情感和情緒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進行調整:
一個人彈琴技術的好壞與什麼有關係?

1、通過對情緒和情感的調整達到使性格發生變化的作用。情緒和情感無論怎樣變化,無非就是急躁、興奮、激動或是懶散、低沉、麻木。在學琴的初期,可以通過慢速練習和大聲數拍子來達到調整的作用,慢速練習的目的就是要穩定情緒,而大聲數拍子的目的就是要提起精神,使人的狀態興奮起來。大聲數拍子的要求不是大聲,而是用興奮的情緒來數拍子,只是在大聲數拍子時人容易興奮。在最初練習時要通過不停的調整來達到穩定情緒的狀態。情緒過於興奮就通過慢速來穩定情緒,情緒過於低沉就通過大聲來提精神,最終的狀態就是平和、穩重、積極、注意力集中。而且彈奏的音色同人的心態有一定的關係,人越靜,聲音越深遠,越純淨,越有共鳴。如果學生每天堅持這樣的調整,經過一段時間後,不僅會穩定彈琴的狀態,而且長期的練習還會對學生的性格產生較大的影響。


2、通過對彈琴動作的控制達到穩定情緒和情感的作用。既然情緒和情感的變化直接影響彈琴動作變化,那麼如果統一動作標準,無論何種情緒和情感,都是固定幅度的動作,不僅會統一演奏的聲音,還會起到穩定情緒和情感的作用。動作標準指的就是把連奏、斷奏、跳奏的動作固定化,抬落的高度要固定,抬落的速度也要固定,這需要一段時間艱苦的練習。


03

思維意識控制

人的任何行為都是要通過大腦的思維意識來計劃和實施的,高度集中的思維意識,可以產生強烈的興趣和意志力,為其行為提供強大的心理支持。而不集中的思維意識,可以產生強烈的心理緊張情緒,會嚴重影響和削弱人的意志力。人不僅分為內向和外向的性格,還存在感性和理性之間的差別。而這兩種人也是存在極大差別的。偏於理性的人,邏輯思維較強,肢體的控制能力較強,但感受能力較弱。偏於感性的人,情感較豐富,做事易情緒化,邏輯思維和肢體的控制能力較差。偏於理性的人由於肢體的控制能力較強,所以初學鋼琴時認譜較快,動作也容易做標準,較容易入門,但學到一定時期涉及到音樂感受時就比較費力。而偏於感性的人由於肢體的控制能力較差,所以初學鋼琴時認譜較慢,動作也極不容易做標準,學習的進度也比較慢。但學到一定時期涉及到音樂感受時就比較容易。思維意識的差別造成了人對感性和理性不同的偏向。而感性和理性對彈琴的主要影響就在於動作時注意力的集中和彈奏的精氣神上。思維意識的問題對彈琴的影響是最明顯的,注意力不集中就會使彈奏出的聲音失去靚麗的色彩......下面就對注意力和精氣神的內容分別進行闡述。

一個人彈琴技術的好壞與什麼有關係?
1、通過對彈琴動作的訓練達到使注意力集中的效果。實際上每個人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只是因為不太嚴重,沒有形成嚴重的問題,使我們沒有太關注。而事實上,嚴重的注意力不集中,會形成嚴重的病理狀態,是造成許多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比如常見的《感覺統合失調症》、《多動症》等等,最初就是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比較差,在嚴重就是情緒控制能力差,長期的情緒控制能力差又會形成心理疾病,再嚴重就是失去注意力、情感、肢體的控制能力,形成較嚴重的精神病態。對注意力集中的訓練是彈琴中最重要的內容。如何進行注意力集中的訓練呢?人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主要會在其行為中體現出來,人的大腦就像是一個司令官一樣,對人體所有器官的命令和所有器官之間的聯繫都是由大腦來完成的。我們所說的注意力集中就是指大腦對所有器官具有控制和管理的能力,而如果大腦對所有器官的控制和管理能力減弱就是我們所指的注意力不集中。比如眼睛看到一個東西,並希望手和鼻子去配合,就先把信息傳給大腦,由大腦分配給相應的器官,這樣由大腦控制的動作,不僅具有記憶能力,各器官的行為也是協調和同步的。


如果大腦的控制能力減弱或者器官之間就沒有經過大腦去協調動作,那麼這個行為本身記憶效果就比較模糊,甚至是沒有記憶。而且各器官的動作也不夠協調,使不同步的在進行。在彈琴的動作中,需要參與的器官主要是手臂、眼睛、嘴(數拍子),如果這三個器官是同步的運動就可以使注意力集中,所以彈琴時要求,眼睛盯住手腕使其保持不動、嘴數拍子的同時手才能動。前面在談到演奏動作時一再提到要保持手腕的穩定,手腕的穩定究竟有何作用呢?我們經常要求學生要注意力集中,要認真,要細心。可怎樣才能認真和細心呢?實際上我們通過手腕穩定的訓練,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通過手腕的穩定來杜絕彈琴中用力砸琴的問題,二是通過手腕的穩定來尋求注意力集中的情緒狀態。實際上注意力集中、認真和細心都是一種情緒狀態,概括地說就是即小心又興奮的狀態。如果能夠在彈琴的過程中始終保持手腕的穩定,就必須極其小心的、甚至是提心吊膽的去控制手腕的穩定,這就達到了尋求注意力集中一點的目的。當經過一定時間的練習使這種狀態穩定後,彈琴時就不必保持手腕的穩定,只要能找到小心的注意力集中的狀態就可以。
2、通過對精氣神的訓練來減弱心理問題對彈琴的影響。人體的神經和肌肉是兩個不同的系統,情緒的變化是通過神經系統來完成的,力量的變化是通過肌肉系統來完成的。兩個系統不僅是各自獨立的,而且是相互影響的。肌肉的緊張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神經系統的興奮,而肌肉的鬆弛一定程度上會造成神經系統的放鬆。反過來,神經系統的興奮也會造成肌肉一定程度的緊張,而神經系統的鬆懈一定程度上會造成肌肉的放鬆。


在彈琴時緊張的肌肉會使彈出的音色尖利刺耳,而鬆弛的肌肉會使彈出的音色柔和。就像是用硬物敲擊和用軟物敲擊時聲音的差別一樣。而且肌肉的緊張會造成彈奏速度和靈活度的下降,所以我們強調肌肉放鬆的目的就是為了取得柔和、優美、靈活和快速的聲音。如果彈琴不用力,僅僅是依靠手臂的重量來取得的聲音音量又會很小,至少失去了音樂的震撼力。從這個角度講彈琴時必須恰到好處的去用力。怎樣才能恰到好處呢?既然神經系統和肌肉系統又相互的作用和影響,我們不妨從另一個角度去解決。我們可以通過神經系統的興奮來造成對肌肉一定程度的影響,而這種興奮也是彈琴所必需的。人越是注意力集中,就越能凝神貫注,精氣神也就越強,神經系統也就越興奮。而這時彈奏的力度就會隨著神經系統的興奮而逐漸加大,如果神經系統逐漸放鬆。彈奏的力度就會隨著神經系統的放鬆而逐漸減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