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咋舌的鍼灸高科技

古謂醫者必通三世之書∶其一《黃帝針灸》,其二《神農本草》,其三《岐伯脈訣》。脈訣察症,本草辨藥,針灸祛疾,非是三者,不足言醫。集本草於後者,均卷帙也。所以說,針灸是中醫學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各種金銀針具被不鏽鋼取代之時,新鮮的針灸器具和藉助針灸理論研發的各種療法層出不窮,這是中醫針灸的異化,還是另一種形式的發展,值得我們深思。


從止痛到避孕:微針透皮

鎮痛是針灸的重要治療作用這一,《金針賦》記載:“龍虎交戰,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針。”針法是:進針後先以左轉為主,即大指向前用力捻轉九數;再以右轉為主,即大指向後用力捻轉六數;如此反覆施行多次,也可分淺、中、深三層重複進行。可以說,分層次透皮是針刺鎮痛的重要技巧,那麼如果把針刺透皮和給藥結合起來,會是怎樣的設備呢?

比如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的:3D Printed Microheater Sensor‐Integrated, Drug‐Encapsulated Microneedle Patch System for Pain Management. 這一研究指出,經皮給藥的方式已經從早期的局部止疼貼發展到近期微針貼片。由於皮膚角質層的保護作用,對於早期的局部止疼貼,只有小分子的藥物才能靠滲透進入皮膚。而新發展的微針貼片則可刺穿皮膚的角質層,直接將藥物釋放至皮下,極大地拓寬了給藥種類和藥物滲透的速度。為了保證皮膚的穿透率和藥物精準釋放,科學家們開發了不同材料和形狀的微針貼片,包括固體針頭、藥物塗層針頭、空心針頭、生物可溶解針頭等。

中醫思維 | 令人咋舌的針灸高科技

而看到這幅圖,我想很多同仁說不定都想到了——這不就是針灸?

中醫思維 | 令人咋舌的針灸高科技

這是一種集成加熱器件的微針給藥系統,可以說是溫針+藥物注射的結合,常規的經皮給藥類似於直接貼敷的膏藥,而這一種設備,更像是一種把無數的針具結合起來並直接透刺皮膚的設備,類似放血的梅花針這樣:

中醫思維 | 令人咋舌的針灸高科技

用於鎮痛,既是藥物發揮了作用,也是針具陣列發揮了作用,豈不妙哉?

如果說微型針具陣列起到了局部鎮痛的效果,而不一定發揮遠道取穴,甚至沒有體現對內臟病的治療作用,那麼這一款設備的另一種應用,卻體現了對更多生理功能的調節:

中醫思維 | 令人咋舌的針灸高科技

這些細小的微針只有600微米長,針尖直徑不足10微米,刺入皮膚並不會讓人感到明顯的疼痛。而且它們使用生物降解材料製成,同時加入了避孕藥物左炔諾孕酮,使用之後就會自動消失。按照研究者的設計,只要將貼片貼在皮膚上,

按壓1分鐘左右,就可以讓這些藥物微針進入皮膚,並從貼片上自動脫落。接下來,微針會持續緩慢地釋放藥物。動物實驗顯示,這種貼片能夠維持足夠高的藥物濃度至少30天時間,在人類志願者身上進行的初步測試也顯示,微針貼片幾乎不會帶來疼痛。

中醫思維 | 令人咋舌的針灸高科技

通過細緻的設計圖可以看到,這種“針具”通過按壓刺激進入皮下,一方面攜帶藥物進入體內,一方面可以對局部起到刺激作用。

全面研發:多個靶器官

事實上,更加系統的研究早已顯露雛形,美國NIH的SPARC計劃正在全面開發類似的設備和療法:

中醫思維 | 令人咋舌的針灸高科技

我們看到的設備多種多樣:

中醫思維 | 令人咋舌的針灸高科技

比如這裡使用微泵的刺激設備,直接植入皮下進行刺激——超低功耗,微型電化學微泵超低功耗,微型電化學微泵是系統的關鍵部件。通常,微泵驅動可以通過滲透壓、氟碳推進劑、電磁力、壓電換能器、靜電攪拌器、熱氣效應和電化學方法來實現。以水電解的形式實施的電化學方法之所以被使用,是因為其功耗低,物理尺寸小,產生的熱量最小,結構簡單,驅動力大——變成了植入式的刺激設備,用來治療特定的疾病。

正所謂:“拯救之法,妙用者針”

夫今人愈疾,豈離於醫治。劫病之功,莫妙於針刺。故經雲∶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正此之謂。

以體表刺激作為切入點,定量地給予可控的電或者化學刺激,是針灸現代化的可行方式。

所以在未來,電子化的針灸可能是這樣的:

中醫思維 | 令人咋舌的針灸高科技

而對這一系列的研究,各種科幻的針灸設備實際借鑑了傳統針灸的療法,也是對針灸效應機制的一種論證。

中醫思維 | 令人咋舌的針灸高科技

那麼,傳統針灸的哪些部分尚未得到這樣的“電子化”呢?

可以說,是與“人”關係最大的部分:

定形氣於予心——經雲∶凡用針者,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者,生,不調者病,相失者死。是故色脈不順而莫針,戒之戒之。春夏瘦而刺淺,秋冬肥而刺深——

植入的設備需要個體化定製,並根據時節調整刺激量。

經雲∶病有沉浮,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之則內傷,不及則外壅,外壅則邪從春夏之人,陽氣輕浮,肌肉瘦薄,血氣未盛,宜刺之淺。秋病在肌肉血脈,冬病在筋骨。秋冬二俞,秋刺十二經,冬刺十二合,以配木火土金水。理見子午流注——綜合考慮脈象等元素,改變刺激的位置和程度。

或許這些部分,是機器尚不能取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