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點“偏見”關於王堅當選院士

幾點“偏見”關於王堅當選院士

作家許知遠在《十三邀》節目中有一句知名Slogan——“帶著偏見看世界”。這檔由騰訊2016年出品的訪談節目,以許知遠獨到而偏見的視角,帶領觀眾在與13位受訪者的對話中,觀察和理解這個世界。

近日,阿里雲創始人、阿里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博士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消息刷屏網絡,阿里也藉此機會大力宣傳其技術實力,各大互聯網媒體平臺幾乎被“鎖屏”。但一向堅持“有價值、有態度”的AI商業週刊,忍不住想發表幾個稍有些不一樣的“偏見”。

1、院士(Academician)源於Academy,Academy是古希臘傳說中的一位拯救雅典免遭劫難而犧牲的英雄。院士在中國,是為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和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中國工程院首次選拔民營企業技術帶頭人當選院士,意在鼓勵民營企業推動科研創新,也能感受到:技術型創業應該是未來10年的創業浪潮。此次院士評選的改革,應該獲得市場認可和推進,這方面美國是成功的先行者。

打開美國工程院的院士名單第一頁(按last name排序,

https://www.nae.edu/MemberDirectory.aspx),20位在世院士中有8位來自民營企業,例如谷歌研究院的Martin Abadi,通用動力的Mark G.Adamiak,Analog Devices的Robert W. Adams等人。再如,ADI公司研究員Bob Adams於2018年被評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 (NAE) 院士,Gamma Technologies總裁兼創始人Dr.Thomas Morel於2019年當選為NAE院士。

2、王堅有沒有資格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有也沒有。王堅帶頭創辦的阿里雲,2018年拿下了中國雲計算43%的市場份額,中國市場第一,排名其次的騰訊雲市場份額僅為11.2%。阿里云為阿里帶來了巨大商業價值,也為雲計算行業技術商業落地作出卓越貢獻。

但在阿里雲的創業史上,AI商業週刊(公眾號ID:aibizweek)認為,馬雲的決斷、戰略定力和對人才的使用,甚至比王堅更重要。2009年阿里雲成立時,李彥宏認為這玩意兒不過是“新瓶裝舊酒”,馬化騰也說這是猴年馬月才有的事情,只有馬雲對此深信不疑,決定今後10年每年投入十幾億支持王堅做阿里雲。

如果沒有馬雲戰略遠見和資金上的持續投入,就不可能有今天的阿里雲。另外,阿里雲取得如今成就,胡曉明也功不可沒。2014年胡曉明接手阿里雲時,阿里雲與亞馬遜的營收規模相差37倍,現在已經縮短到了7到8倍。

3、工程院院士,是技術研究的領先性和工業化能力的綜合體現。阿里雲引領中國雲計算發展,但與亞馬遜、微軟等世界科技企業仍有較大差距。相比之下,華為技術的全球領先性更為明顯,任正非表示,華為5G技術領先美國兩、三年,華為麒麟芯片世界領先,那麼華為的領先技術帶頭人是否更有資格評選為院士?

如果阿里技術真有那麼厲害,特朗普政府公佈的實體名單為何沒有阿里?其為何以華為和幾家AI獨角獸公司作為貿易談判的籌碼?被美國“看上”的企業,應該有硬核實力。

4、有媒體報道稱,王堅想低調,不想突出個人,這是他在得知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後的第一反應。但阿里公司在王堅獲評工程院院士的事件上並不低調,且藉此事件把阿里技術團隊“狠狠”PR了一番,以下為刷屏網絡的阿里宣傳長圖,顯然過於高調。

幾點“偏見”關於王堅當選院士

圖文重點突出了幾個數據,包括10多位IEEE Fellow,集團合作人1/3技術出身,研發人員佔比60%左右,國內第一……諸多值得深思和推敲的疑問。

阿里巴巴10多位IEEE Fellow,看上去不少,但相比華為相差甚遠。華為有相當多科學家在IEEE擔任學術職務,比如華為現任首席技術官(CTO)童文就是IEEE Fellow,2014年曾獲得IEEE通信學會行業創新獎;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計算視覺首席科學家田奇也是IEEE Fellow,曾擔任多種IEEE系列國際頂級期刊副主編、期刊編委及客座編輯;華為資深科學家朱培英也是在無線通信領域較有影響力的IEEE Fellow,同時也是WiFi同盟的理事成員。華為無線通信中比較重要的IEEE期刊Editorial Board成員就有10多個。而且早在2012年,就已有近百位中國學者擔任IEEE各種期刊的主編、副主編、編委等職。

阿里集團合夥人1/3技術出身,這很多麼?AI四獸商湯、曠視、雲從、依圖的合夥人幾乎全是技術出身,騰訊公司馬化騰、劉熾平、許晨曄、任宇昕、湯道生、張小龍、盧山等均技術出身,華為採用了合夥人模式管理公司,創始團隊的技術人員佔比更不必說了。

阿里說研發人員佔比60%左右,國內第一,想必看到這個說法後,很多公司都不樂意了,比如諸多技術類創業公司研發人員比例也比這個高。

再來對比下研發人員佔比的技術“含金量”,數據顯示,阿里巴巴2018年研發支出247億元,而華為去年研發投入1015億元,是阿里的4倍有餘。那麼技術成果方面呢?今年3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佈了2018年國際專利申請數量,華為全球第一。

有人說華為有很多通信方面的專利,與阿里不能直接對比。來對比下同是互聯網公司的騰訊,數據顯示,騰訊在全球主要國家的已授權專利數量超過10000件,在國內互聯網公司中排在第一位,遠超阿里。

5、在中國當選院士,待遇和榮譽變現能力會迅速提高,且更能申請到科研經費。而美國的院士,不會有特別待遇,最多是個榮譽頭銜,還要每年交頭銜會費,唯一好處是能更好申請到科研經費。這樣一比較,就知道中國選院士競爭的原因,功利性強。 王堅院士在科研項目上能否做到阿里內部與外部的公平、公正?這是一個值得考驗的問題。

6、在產學研一體化的時代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技術成果誕生於民營企業:5G、雲計算、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的應用等等,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才投身企業做科研創新。

從今年的工程院院士首輪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中我們會發現,企業候選人佔比高達21%,百度李彥宏、王海峰,阿里巴巴的王堅,比亞迪的王傳福也都在增選之列。

因此,王堅只是一個開始,今後會有越來越多來自民營企業的院士,整個民營企業技術創新將迎來春天。但無論是院士,還是院士所在的企業,均應當傳承和發揚低調學術態度(而不是藉此做PR),構建更加公平、公正、開放、自由的學術環境,讓良好的學術素養像“蒲公英”一樣,播撒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