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堅、李彥宏、楊強候選工程院院士,BAT憑什麼?

兩年評選一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名單,引發了互聯網行業前所未有的關注。

4月30日,中國工程院公佈2019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經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審定,最終確定的有效候選人共531位,其中來自企業的候選人有114位,同比兩年前增加24位,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百度創始人兼CEO李彥宏,百度高級副總裁、AI技術平臺體系(AIG)和基礎技術體系(TG)總負責人王海峰、微眾銀行首席人工智能官楊強等具有IT技術背景的企業高管入選,微眾銀行大股東是騰訊,因此也可以認為,這一次BAT都沒落下。

中國互聯網企業高層入選工程院院士名單,在行業歷史上尚屬首次,因此即便僅僅是在“候選”階段,這份名單也成為行業熱議話題。

院士評選極為嚴格

不論是中國科學院還是中國工程院,作為中國最具權威的學術身份,院士選拔均十分嚴格,最終院士名單確認還要有嚴格而漫長的流程。

以中國工程院院士為例,有效候選人名單確認後,還將經歷兩輪評審,以及全院全體應投票院士匿名投票終選、主席團審議後,才能最終確認院士名單,整個評選過程將歷時約一年,據媒體報道稱,2019年中國工程院最終增選院士將不超過80人,這意味著經歷三輪評選後,531名候選人入選率將低於15%。

可見,不論是候選還是入選院士,都不容易。對於技術出身的人來說,成為院士,與華羅庚、蘇步青、郭沫若、李四光、竺可楨、茅以升等同為院士的學術巨擘同列,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肯定和國家榮譽,不過,院士的意義又不止於諾比爾獎這樣的榮譽,它不只是“名聲”,而是具有實際職責,院士將有機會以智囊形式給國家相關政策制定提供支撐,進而推動國家科學技術進步。

中國工程院的文化精神理念是按照“服務決策、適度超前”的原則,以服務黨和政府決策為宗旨,以工程科技戰略諮詢為主攻方向,統籌協調科技服務、學術引領、人才培養,堅持高起點推進、高水平建設,著力建設“創新引領、國家倚重、社會信任、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科技創新智庫,以科學諮詢支撐科學決策,以科學決策引領科學發展。

王堅、李彥宏、楊強候選工程院院士,BAT憑什麼?

當選為工程院院士就可以“智庫智囊”的形式,給國家科學技術發展特別是工程科技發展出謀劃策,給決策層提供參考,起到“出主意”的作用。不只是自己做研究出學術成果,而是給國家科學技術研究事業做出更多貢獻,建立更加系統、持續和創新的科研機制,培養更多優秀技術人才,是許多技術人才的願景,正是因為此,技術專家們對院士應該沒有太多拒絕的理由。

企業角色日益重要

中國工程院主要任務是促進全國工程科學技術界的團結與合作,推動中國工程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加強工程科學技術隊伍和優秀人才的建設與培養,為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服務。既然要促進全國工程科學技術界團結合作,就不能忽視企業的力量。

在推動科學技術前進的路上,產學研一直是攜手共進、互相協作的,學校和科研界負責學術理論、人才培養、基礎研究,產業界負責理論與實踐結合,讓技術變為現實,正是因為此,每年都有來自交通、醫院、企業等產業的人士成為院士。

今年企業候選人數量創下記錄,體現出工程院院士選拔對產業界特別是企業界在工程科學上的價值的重視。與中科院院士不同,工程院院士強調“工程科學技術”,而技術工程化離不開產業。

一個重要背景是,國家對企業在基礎科學研究中的價值正日益重視。

從“芯片門”等事件可以看到基礎科學技術對國家的重要性,甚至關係到國家安全。然而,此前我國基礎科學研究主要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負責,企業參與不足,2012年,我國企業研發投入在全社會研發投入中的比例佔到75.7%,但企業研發投入幾乎全部用於試驗發展活動,用於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投入比例僅佔3%,遠遠低於國際行業領軍企業20%以上的投入水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缺乏市場敏銳度和產業轉化能力,錯過了不少機會,企業反而具備這樣的能力,可以互補。

正是因為此,我國正在大力支持基礎科學研究的產學研融合,2015年科技部部長萬鋼就曾表示,“要支持基礎研究,引導地方大幅度提高基礎研究投入比重,鼓勵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得到了更多支持和鼓勵,專利環境越來越完善,逐步向發達國家看齊。

為何青睞互聯網公司?

在王堅、李彥宏、王海峰和楊強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前,已有IT產業大佬成為正式院士。

2017年,世界首富,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就最終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不過,他當選的身份跟微軟和首富都沒關係,而是“泰拉能源董事長和高級副總裁”,泰拉能源旨在協助解決世界能源問題,發展核能。

王堅、李彥宏、楊強候選工程院院士,BAT憑什麼?

算起來,王堅、李彥宏、王海峰和楊強這一波企業代表,是第一波“互聯網企業界院士”,背後原因是,IT產業工程科學研究對企業環境的高度依賴性。

事實上,早在2017年,BAT就開始參與多個國家級實驗室的建立,阿里雲參與了“工業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和“大數據系統軟件國家工程實驗室”的建設;百度牽頭籌建“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作為共建單位參與“大數據系統軟件國家工程實驗室”和“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的建設;騰訊雲成為“大數據系統軟件國家工程實驗室”的共建單位。這一次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的互聯網企業,基本也都屬於BAT。

這一次王堅、李彥宏、王海峰和楊強作為新興IT企業的代表成為候選院士,同樣體現出IT產業產學研高度結合的特性。

王堅最新身份是阿里技術委員會主席,對阿里最大貢獻莫過於一手促成了阿里雲這一業務。

王堅、李彥宏、楊強候選工程院院士,BAT憑什麼?

2010年前後,在很多互聯網企業都在徘徊是否要大力投入雲計算時,馬雲決定對雲計算進行不計成本的長期投入,王堅則從技術層面來落地馬雲的戰略,王堅不是寫代碼的技術大牛,但卻擅長綜合技術管理和頂層架構設計,給阿里雲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現在阿里雲已連續兩年成為亞太地區市場份額第一的雲計算平臺,2018年營收規模213.6億元,4年間增長約20倍。作為一個“不只是一項技術的技術”,雲計算是典型的“新興交叉領域工程技術”,王堅作為“阿里雲之父”,成為工程院院士候選人就不讓人意外。

百度今年有兩人入選,李彥宏跟王堅一樣,專業是“新興交叉領域工程技術創新管理”,作為百度AI技術領軍者的王海峰專業則是“人工智能”,這一專業的企業候選人還有兩人:微眾銀行的楊強和微軟中國的沈向洋。

百度有兩人入選的原因也很簡單:AI技術工程化,百度是中國最具實力的企業。在人工智能這一領域,搜索具有天然優勢,因為搜索需要讓機器學習數據,需要海量自然語言處理,需要不斷理解用戶意圖,這就是深度學習的邏輯,美國AI走在前面的是谷歌,中國最早佈局AI、AI技術優勢最強的是百度,這在業界也沒有爭議,百度AI專利超過2000也足以說明。

王堅、李彥宏、楊強候選工程院院士,BAT憑什麼?

李彥宏和王海峰在百度分工有所不同。李彥宏是工程師出身,1997年就取得了超鏈分析技術專利,這是第二代搜索引擎的底層核心技術。李彥宏在百度整體技術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王堅相似:技術出身、理解技術,卻又不用具體管理技術,做頂層架構設計者,做好新興技術的交叉應用工程。李彥宏對於技術的熱愛和專注有目共睹,即便是擔任CEO、從事管理工作多年,業內仍然經常可見他的新專利,以2017年李彥宏申請的“對象識別技術與裝置”專利為例,這一支持機器與人多輪交互互動的技術,現已被應用在百度明星產品小度智能音箱上。王海峰則是ACL50多年曆史上唯一出任過主席(President)的華人,他在AI特別是NLP技術上的學術造詣是世界級的(不服可上網查一下ACL是什麼),是技術大咖,跟楊強、沈向洋一樣更具技術範和學術風,其以“人工智能”專業成為工程院院士候選人。

王堅、李彥宏、楊強候選工程院院士,BAT憑什麼?

互聯網產業的利好

國家工程院院士名單出現BAT的技術代表,體現出國家對互聯網產業在技術科學研究中的價值的重視。互聯網企業在科學技術研究創新上的話語權正越來越強,互聯網行業的新興技術發展特別是AI、雲計算、自動駕駛汽車等,將獲取更多的政策、人才和科研資源。

中國互聯網企業正在積極出海,成為中國創造出海的“排頭兵”,產學研的結合,將幫助中國互聯網企業在世界舞臺的競爭中有更好的技術底子和更強的競爭力。

在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型升級的大環境下,基礎科學的保障不可或缺,“中國製造2025”這一戰略正是由中國工程院負責實施。中國製造升級成中國智造,IT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不可或缺,不要忘了,中國互聯網行業正在掀起“產業互聯網”浪潮,即要用互聯網技術去賦能傳統產業,助力產業升級,實現供給側改革,這樣的理念與“中國製造2025”不謀而合。不論是產業互聯網還是中國製造2025要實現,都離不開產學研結合。

中國IT產業特別是互聯網產業,在最近二十年快速發展。不論是從市場規模和增長、頭部企業數量和體量、商業模式創新還是綜合技術水平來看,中國互聯網產業世界領先已是不爭事實,事實上,這一次成為工程院候選院士的名單中,不論是阿里的雲計算還是百度的AI,都是中國後來居上或者平分秋色的技術領域。

但是,不容忽視的事實是,領先只是局部的,甚至是暫時的,容不得沾沾自喜,我國在互聯網技術特別是基礎技術和新興技術上距離一些國家有差距,正是因為此,產學研協作加強基礎科學、科學工程的研究才是正事,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要有捨我其誰的氣魄。

當互聯網企業技術代表可以成為工程院院士,也將更加積極、有效和系統地推動產學研融合,進而對國家科技創新作出越來越大的貢獻。2019年工程院院士名單增加更多企業特別是來自新興IT產業的互聯網企業代表,雖然被一些人不理解,卻體現出很強的前瞻性,我期待在年底的工程院院士中看到更多互聯網企業的代表人士,來自哪一家並不重要。

如果覺得文章不錯,可以+我luochaozhuli進群(備註:進群)交流。

歡迎關注 BT商業科技(bttime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