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沒有普通話,北方人劉備和南方人孫尚香,該如何交流

我們的祖國國土遼闊、文化多元。由於地域不同,地方之間會產生很多差異,甚至連語言也會存在差異。語言差異的具體表現,就是產生了多種多樣的方言。比如我們熟知的方言就有東北話、四川話、粵語等等(從語言學上看,這三種語言並不是一個層級,為了方便閱讀,這裡不做深究)。方言帶有明顯的地域性,不同地區的人可能會有聽不懂他人方言的情況,這在宿舍里舍友用方言同家人通話時尤為明顯。

這裡給大家講一個小笑話,宿舍裡,你的川妹子室友光著腳跑來和你說,我的“孩子”不見了。如果你是個外地人,反應可能是有點懵,外加感覺需要報警。但是實際上,她只是找不到鞋子而已。

三國時代沒有普通話,北方人劉備和南方人孫尚香,該如何交流

丟失的鞋

通過這個小故事,可以看出,如果聽不懂別人的話,會導致鬧出笑話,甚至可能會引起矛盾。

所幸的是,為了減少語言溝通,我們有基於北京話為基礎產生的普通話。這是一種全國性通用語言,它的普及極大地提高我們的溝通效率。使得我們無論我們在黑龍江、三亞、拉薩、成都,我們都能與他人進行無障礙交流。

可是普通話是近代的產物,在古代時並沒有它,那在信息相對閉塞的古代,不同地域的人交流起來會有障礙嘛?

三國時代沒有普通話,北方人劉備和南方人孫尚香,該如何交流

劉備與孫尚香

我們舉一個具體的例子,劉備是北方人,說的是北方話,他曾前往東吳迎娶孫權的妹妹孫尚香。孫尚香是江南人,說的古代吳語,劉備能聽懂嘛?我們可以在想象這樣一個情景:

新婚之夜,劉備宴席結束後,回到洞房,看見了美貌如花的孫尚香, 同時又看到數名持有佩劍的侍女。劉備會怎麼想?孫尚香的解釋他能聽懂嘛?這溝通不好,是要出大問題的。

三國時代沒有普通話,北方人劉備和南方人孫尚香,該如何交流

疑惑

那地域不同的他們,是如何解決語言不通帶來的交流障礙呢?

誠然,三國時代沒有普通話,如果劉備、孫尚香都使用方言交流,估計是聽不懂對方的意思的。新婚之夜放一個翻譯在場,那也是不合適的。但是當時也是有通用語的,不同地區的人使用通用語交流,就可以避免語言不通的問題了。

自周朝以來,歷代統治者都是重視語言的統一的。這很容易理解,想象一下這個場景:

皇帝上朝,群臣上奏,如果每個大臣都操著一口地方方言,皇帝能聽懂嘛?讓皇帝去學會每一種方言顯然不現實,只可能是各地大臣去學皇帝的口音。皇帝的口音受傳承影響,多為都城所在的地方口音。東漢都城是洛陽,古洛陽話就是漢朝的通用語,也稱為雅言,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上至群臣、下至百姓,大家都得會,不然就可能出現語言不通的問題。

三國時代沒有普通話,北方人劉備和南方人孫尚香,該如何交流

宮廷早會

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華學誠教授,在《論〈釋名〉的方言研究 》一文中的說到,

從秦始皇公元前 221 年建立大一統的封建帝國起 , 到劉熙生活時的東漢末年 , 在這將近四個半世紀的時間裡 , 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都在今西安、洛陽一帶。與中心地區的地位相適應 , 這一帶的方言地位也隨之逐漸上升 , 並以同化為主的方式向四周擴散 , 這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國家層面有統一語言的需要,民間同樣也有這樣的訴求。比如孔子的學生3000多人,他們來自於五湖四海,口音必然不同。孔子教學如何能讓大部分學生聽懂呢,這也就需要一種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語言才行。據《論語·述而第七》記載,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三國時代沒有普通話,北方人劉備和南方人孫尚香,該如何交流

孔子講學

孔子教學所用的就是雅言,這裡的雅言就是周朝的通用語。民間對於通用語的訴求,以及學堂老師、往返於各地的商人對於通用語的運用,也就會導致國家通用語的傳播與普及。這在三國時代亦然,也是有通用語存在的。因此無論遼東公孫氏,西涼馬超,南中孟獲,他們雖然來自天南海北,但是得益於通用語,假想讓他們坐在一張飯桌上,也是可以聊得風生水起。

我們再次回到劉備和孫尚香的故事,因為通用語的存在,劉備和孫尚香之間沒有語言障礙,他們的交流也不會存在問題。在瞭解到孫尚香只是崇尚武力,讓侍從佩劍只是她的個人喜好時,劉備也就能夠放心,最終抱得美人歸。

三國時代沒有普通話,北方人劉備和南方人孫尚香,該如何交流

懷中抱妹歸

​本文參考文獻,

華學誠.論《釋名》的方言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02):52-58.

《論語·述而第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