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上下七千年

距今7000年前,湘潭是什么样子?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发展成什么样子?想必,大家都是想了解的。

(一)

7000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长江流域的代表是大溪文化,而湘潭是大溪时期文化较集中的地方,即开始畜牧、稻作,形成定居,进入古代文明时代。比如位于湘潭县荆州乡金棋村的老虎坑、湘潭县锦石乡太阳村的堆子山两大遗址,被称为湘中大溪文化的四大遗址的一部分。这些遗址中,陶器残片多泥质陶、白陶,陶器上多戳印纹。

距今约6000年左右,是新石器时期之后的屈家岭文化时期,湘潭县境内有锦石乡苍场村的堆子岭遗址、荆州乡新福村的茅柴山遗址、雁坪乡羊鹿村的塘湾遗址、碧泉乡桂花村的左家山遗址等。湘乡境内有龙潭村岱子坪遗址的二三期、石柱乡石柱村的团鱼山遗址、石柱乡石头铺村的状元洲遗址。这个时候的湘潭远古先民已步履蹒跚地走出“小儿时节”,向着文明时期进发。除了这些遗址外,湘潭境内居民在农村山野常可捡拾到一种民间称为“雷公錾子”(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的东西,用来垫塞房梁、避邪魔。在雷鸣电闪之时、山洪冲刷之际,露现于原野之上或山坳之中。可见新石器时代并不是什么神秘的时代,只是人们把石头经过打击、磨过,作为工具使用的一个历史时代罢了。

湘潭上下七千年

湘乡牛形山出土的距今40万年的砍砸器

湘潭上下七千年

湘潭荆州出土的西周早期的铜梁卣

距今约5000年左右,为华夏始祖炎黄时期。皇帝轩辕氏强大后与炎帝神农氏争夺天下的统治权,大战三次,炎帝败后南下。《隋书•地理志》衡山郡下说:“湘潭平陈,废茶陵、攸县、阴山、建宁四县入焉,有武阳山,在厉水。”《大明一统志》说:“厉水即涓水。”《衡湘稽古录》说:神农“都长沙,号厉山氏,以长沙(府)为厉山国”,炎帝曾驻足湘潭也就顺理成章了。

约在4600多年前,黄帝战胜炎帝后,又展开了与蚩尤部落的战争——涿鹿之战,蚩尤战死,东夷、九黎等部族融入了炎黄部族,形成了今天中华民族的最早主体。

少昊(公元前2598~前2525),相传是黄帝之子,五帝之一。封于湖南的茶陵云阳山。明崇祯《长沙府志》载:“长沙开疆,源自云阳少昊。”认为长沙(即湘中一带)的开拓源于少昊。少昊也是赢、秦、徐、黄、江、李、尹等姓氏的始祖。湘潭尹氏家族自称为少昊金天氏后裔,故现存的尹氏宗祠门联的上联为“金天帝胄”,说明了他的族源。

(二)

“二十四孝”有二个传说人物与湘潭有关。即舜帝和老莱子。

湘潭上下七千年


《二十四孝图》之“孝感动天”

舜帝,三皇五帝之一,名重华,字都君。《二十四孝》之“孝感动天”就是说的舜帝故事。舜入荆湘,沿湘水而上,过今湘潭境域。明•天顺刊《大明一统志》:“历山,湘潭县南二百里,相传舜南巡曾历于此。”又载:“历水即涓水。”《隋书•地理志》载:“湘潭县,有历水。”明•嘉靖刊《湘潭县志》载:“县有历山,舜曾耕于此。”清•光绪刊《湘潭县志•山水》说:“军山在县东南百五十里,届历山之北,旧以为舜巡所历。”《大清一统志》也说:“湘潭县西有韶山,相传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清•同治刊《湘乡县志》称:韶山“相传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凤为之下。”舜经湘潭后,再沿湘江南下,在湘潭附近还留有遗迹,如衡山有宝露坛。从虞舜巡三苗已入湘潭境看,尧、舜时期起,中原文化随尧、舜南来而传播于湘潭境内。

湘潭上下七千年


《二十四孝图》之《老莱娱亲》

老莱子(约公元前599~约前479),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之一。春秋时楚国人,著书立说,传授门徒,宣扬道家思想。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子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一天,他为父母取浆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伤心,故意装着婴儿啼哭的声音,并在地上打滚。父母还真的以为老莱是故意跌倒打滚的,见他老也爬不起来,笑着说:“莱子真好玩啊,快起来吧。”清康熙年间,有人在湘潭县一都良都塅(今属株洲)发现一石碑,经识篆刻者辨明方知为老莱子墓碑。乾隆年间,湘潭知县白璟重修老莱子墓,建“莱子祠”,门联上书“灵钟楚国,迹继蒙山”,立“莱子捐碑”。

湘潭上下七千年


湘潭十八总出土的商代乐器铜铙

湘潭上下七千年


湘潭九华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酒具豕尊

在商周时期,湘潭先民已使用青铜器,尚祀神饮酒;战国时期,县域属楚国,境内出现铁制生产工具和兵器,开始植莲,饮食具“饭稻羹鱼”特点。

湘潭上下七千年


长沙马王堆汉墓随葬的瓜果菜蔬中,发现有藕片,出土的竹简“菜谱”中也有藕。这些为湖南2000多年前盛产莲藕提供了物证。

(三)

秦始置湘南县。乾隆刊《湘潭县志•沿革》说,“秦始置湘南县,属长沙郡”。依此则湘潭县的前身湘南县为秦所设立。这是湘潭县最早的县名。今湘潭、湘乡及望城县南部均在湘南县内。光绪刊《湖南通志》载:“湘南故城在县西六十里”,即位于今湘潭县石潭镇古城村。1958年前犹存城墙及护城河,当地人称为“古城墹子”。当时的湘南县达耒水口,“衡山在东南”,西含涟水流域,包括今湘乡县境,所以今湘潭市域跨长沙国湘南、临湘两县。

湘潭上下七千年


湘南故城位于今石潭镇古城村。古城墙当地人称为“古城墹子”,1958年前犹存城墙及护城河。

东汉封黄龙为湘南侯。东汉顺帝永建元年(126),中黄门黄龙被封为湘南侯,湘南侯属县侯,食邑5000户。《后汉书•宦者列传》载:帝刘懿死,中黄门孙程、黄龙等19人迎回刘保为帝。刘保论功行赏,19人均封侯。并于永建元年(126)悉遣就国,黄龙于是到达湘南,建湘南侯国。永和二年(137),再返湘南。死后葬湘南境内。今湘潭响塘有黄龙山,为其墓地所在;县筑庙以祀,称黄龙庙;后县城区又有黄龙巷,即十三总附近,也即今雨湖区解放南路一带。

湘潭上下七千年


黄龙山仙峰宫,位于湘潭响水黄龙村

汉湘南县治花石城。清•嘉庆《湘潭县志》载:“汉置湘南县,故城今湘潭县南90里,俗名花石城”。又光绪刊《湘潭县志》载:“汉湘南治近涓水,今县地有汉城桥与花石近。盖湘南实治于此。”花石,位于湘潭县南部,涓水中游东侧,历为湘潭南路重镇。该处地质多为红砂岩,潭水深处花纹石历历可见,“花石”由此得名。在花石镇马垅村有汉城桥,横跨花石水而建,为一跨红砂石拱桥,东西走向,桥面遭破坏,石级、平台、栏杆都没有了,仅存弧形石拱。汉城桥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湘潭上下七千年


汉城桥在湘潭县花石镇马垅村,桥后为罗汉山

(四)

据史料记载,“湘潭”二字首见于公元前53~38年间的扬雄所著《方言》,提到“湘潭之源,荆之南鄙”。首见史籍则为《北史•萧退传》。梁武帝于天监元年(502)封其第九子司空、鄱阳王萧恢的儿子萧退为湘潭侯,并任青州刺史。《资治通鉴•梁纪》载:“太清三年(549)三月,湘潭侯(萧)退与北兖州刺史定襄侯萧祗出奔东魏。”所以《元和郡县志》说:“梁武天监中,分阴山立湘潭县。”光绪刊《湘潭县志》,在其《事纪》中,天监二年(503)条下列入“分阴山县立湘潭县”。

湘潭所立地阴山,在南齐为今攸县东地,北界建宁、湘西。在设湘潭县时,湘西县依然存在。至梁立湘潭县,其县地以阴山地(阴山县治在今攸县城关东面)为主体。湘潭的县域,包括今天湘潭县的马家堰、茶恩寺,以及原属湘潭县今划入株洲县的王十万、淦田以南,包括朱亭、军山、凤凰山一带,横跨湘江的一大片;再加上今衡东县东部、攸县西部、安仁县北部,南达永乐江的一片土地。县治大概在衡东县石湾,属衡阳郡。这就是梁代湘潭的大致境域。南陈,文帝陈顼封江夏王陈伯义长子陈元基为湘潭侯。从湘南县消失到湘潭县初现,其间相距时间不长。所以湘潭可作为湘南的继承。

湘潭上下七千年


唐代湘潭县治洛口(易俗河)

唐代湘潭县移治洛口(易俗河)。《旧唐书•地理志》分述中提到“湘潭后汉湘南县地,属长沙郡,吴分湘南立衡阳县,属衡阳郡。隋废郡,县属潭州。天宝八年,移治洛口,因改为湘潭县。”唐天宝八年(749)划定的湘潭县,是继承汉湘南县而来,拥有后汉湘南县的基本地域,同时湘南县治也在这个地域。至此,县境初定,名地相符,湘潭为湖南境内为数不多的大县之一。

(五)

宋南渡后县治移到湘潭,设立学宫。胡安国筑碧泉书堂,著书讲学,从游弟子数十人,潜心撰写《春秋传》。治学上承二程,又接谢良佐、杨时、游酢,是湖湘学派创始人之一。

湘潭上下七千年


碧泉潭位于湘潭县锦石乡碧泉村

湘潭上下七千年


碧泉书院复原效果图

明初以后,湘潭、易俗河湘江水运发达,采矿、铸锅、印染业兴起,商贸鼎盛,易俗河成为当时全国“四大米市”之一,明清时期,湘潭有“天下第一壮县”之称。建国以后,县境域先后13次析出划入,较大变迁四次。一是1950年7月,析出城关区建湘潭市;二是1951年5月,析出株洲等7乡镇建株洲市;三是1959年1月,析出三门等8乡镇入株洲市(县);四是1968年12月,析出韶山区建省辖韶山区,1981年2月划入,1984年12月,再次析出建县级韶山区(市)。现湘潭市辖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雨湖区、岳塘区。现有土地面积5006平方公里,人口290万人。

(原载张作奇编者《湘潭历史图说》)

转自:文化湖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