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硬盤時代徐徐落幕?出貨量再減50萬件,你還會買新機械盤嗎?

PMR、CMR技術已接近機械磁盤存儲密度極限

機械硬盤容量難有更大突破,市場需求接近“被動”飽和狀態。

2019年第3季度,全球HDD(機械硬盤):

  • 出貨量830萬件,同比去年減少50萬件;
  • SMR技術的量產普及迅速蔓延,進一步替代原有PMR\\CMR機械硬盤;
  • 企業級出貨的HDD平均容量為6.3TB,去年同期為5.2TB;
  • 包含消費級HDD出貨的平均容量為2.9TB,去年同期為2.5TB;
  • 全球HDD總出貨容量合計有望超過250EB,去年同期為207.5EB。
  • 市佔率方面:希捷40.2%、西部數據35.4%、東芝24.4%瓜分HDD天下。
機械硬盤時代徐徐落幕?出貨量再減50萬件,你還會買新機械盤嗎?

機械硬盤容量增速緩慢,社交雲、數據雲及消費者存儲習慣的改變,進一步壓縮HDD的生長空間

不論是主流手機的存儲容量,還是圖像、音視頻流媒體的容量,近年來都沒有停下腳步,藉由2K、4K乃至8K分辨率的陸續入市普及,不斷擴張日常數字生活中所需的存儲空間。但是,以往作為“倉庫盤”的HDD機械硬盤,自2TB/4TB成為主流消費容量之後,卻很難再有新的革命性提升。

機械硬盤時代徐徐落幕?出貨量再減50萬件,你還會買新機械盤嗎?

2TB/4TB硬盤的價格,已經長達3年沒有過根本變化了

小貼士:主流機械硬盤存儲技術

  1. LMR:Longitudinal magnetic recording,水平磁記錄
  2. PMR:Perpendicular Magnetic Recording,垂直磁記錄
  3. SMR:Shingled Magneting Recording,疊瓦式垂直磁記錄
  4. CMR:CMR:Conventional Magnetic Recording,傳統磁記錄
  5. HAMR:Heat Assisted Magnetic Recording,熱磁輔助記錄
  6. MAMR:(microwave-assisted magnetic recording,微波輔助磁記錄

機械硬盤容量發展趨勢

目前CMR、PMR兩種技術仍是當下機械硬盤的主流選擇,而想進一步(一成本)提升磁盤容量,就只能選擇近兩年逐步興起的SMR疊瓦式垂直磁記錄技術了。這一技術可以在幾乎不提高什麼生產成本的情況下帶來最多25%的存儲密度提升,當然了,代價也是顯而易見的(舉個簡單例子,如果說PMR是MLC,那麼SMR基本可以理解為TLC)。

機械硬盤時代徐徐落幕?出貨量再減50萬件,你還會買新機械盤嗎?

西部數據的企業級16TB/18TB產品,在今年初就已從CMR切換為SMR,一度引起市場譁然

民用級機械硬盤目前的主流上限依然是4TB,8~10TB的機械硬盤性價比優勢並不明顯,並且主流廠商很難抵擋住誘惑,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會考慮使用SMR技術製造大容量機械硬盤,對於數據存儲而言,SMR並不能在使用壽命、數據安全以及可靠性方面提供很好的表現。

相關閱讀:

因此,依據主流媒體和圈內達人的觀點,在目前10~20TB的HDD存儲市場上,依然還要期待希捷的HAMR熱磁輔助記錄技術,搭載這一技術的20TB產品將在2020年進入消費市場。

機械硬盤時代徐徐落幕?出貨量再減50萬件,你還會買新機械盤嗎?

希捷的HAMR和西數的MAMR技術仍會在市場考驗期展開一系列較量

總結&預測

但MAMR的發展趨勢也並不算樂觀。按照目前的產品規劃,2023年面向高端用戶及服務器領域的主流容量將提升到40TB,而現有的 ,而NAND顆粒在存儲密度以及3D結構上的優勢依然還有很深的潛力可挖。

機械硬盤時代徐徐落幕?出貨量再減50萬件,你還會買新機械盤嗎?

相信未來有一天,主流SSD和主流HDD在容量上跑到同一起跑線上時,成本、價格優勢必然傾向SSD一方,屆時就是HDD退出歷史舞臺的時機了。

機械硬盤時代徐徐落幕?出貨量再減50萬件,你還會買新機械盤嗎?

1TB容量的SSD應該很快會突進¥399元市場(目前在¥450~¥650一線)

數碼君幾臺電腦的常規搭配是256GB SSD做系統盤,1TB SSD作為中轉倉庫盤,機械硬盤的需求已經可以忽略不計了,希望2020年市場上可以出現¥1299左右的4TB SSD,這樣我連NAS裡的HDD都可以拆換掉了。

機械硬盤時代徐徐落幕?出貨量再減50萬件,你還會買新機械盤嗎?

大家還會選擇未來購置新的機械硬盤麼?會考慮什麼價位、多大容量的,不妨在評論區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