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硬盘时代徐徐落幕?出货量再减50万件,你还会买新机械盘吗?

PMR、CMR技术已接近机械磁盘存储密度极限

机械硬盘容量难有更大突破,市场需求接近“被动”饱和状态。

2019年第3季度,全球HDD(机械硬盘):

  • 出货量830万件,同比去年减少50万件;
  • SMR技术的量产普及迅速蔓延,进一步替代原有PMR\\CMR机械硬盘;
  • 企业级出货的HDD平均容量为6.3TB,去年同期为5.2TB;
  • 包含消费级HDD出货的平均容量为2.9TB,去年同期为2.5TB;
  • 全球HDD总出货容量合计有望超过250EB,去年同期为207.5EB。
  • 市占率方面:希捷40.2%、西部数据35.4%、东芝24.4%瓜分HDD天下。
机械硬盘时代徐徐落幕?出货量再减50万件,你还会买新机械盘吗?

机械硬盘容量增速缓慢,社交云、数据云及消费者存储习惯的改变,进一步压缩HDD的生长空间

不论是主流手机的存储容量,还是图像、音视频流媒体的容量,近年来都没有停下脚步,借由2K、4K乃至8K分辨率的陆续入市普及,不断扩张日常数字生活中所需的存储空间。但是,以往作为“仓库盘”的HDD机械硬盘,自2TB/4TB成为主流消费容量之后,却很难再有新的革命性提升。

机械硬盘时代徐徐落幕?出货量再减50万件,你还会买新机械盘吗?

2TB/4TB硬盘的价格,已经长达3年没有过根本变化了

小贴士:主流机械硬盘存储技术

  1. LMR:Longitudinal magnetic recording,水平磁记录
  2. PMR:Perpendicular Magnetic Recording,垂直磁记录
  3. SMR:Shingled Magneting Recording,叠瓦式垂直磁记录
  4. CMR:CMR:Conventional Magnetic Recording,传统磁记录
  5. HAMR:Heat Assisted Magnetic Recording,热磁辅助记录
  6. MAMR:(microwave-assisted magnetic recording,微波辅助磁记录

机械硬盘容量发展趋势

目前CMR、PMR两种技术仍是当下机械硬盘的主流选择,而想进一步(一成本)提升磁盘容量,就只能选择近两年逐步兴起的SMR叠瓦式垂直磁记录技术了。这一技术可以在几乎不提高什么生产成本的情况下带来最多25%的存储密度提升,当然了,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举个简单例子,如果说PMR是MLC,那么SMR基本可以理解为TLC)。

机械硬盘时代徐徐落幕?出货量再减50万件,你还会买新机械盘吗?

西部数据的企业级16TB/18TB产品,在今年初就已从CMR切换为SMR,一度引起市场哗然

民用级机械硬盘目前的主流上限依然是4TB,8~10TB的机械硬盘性价比优势并不明显,并且主流厂商很难抵挡住诱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考虑使用SMR技术制造大容量机械硬盘,对于数据存储而言,SMR并不能在使用寿命、数据安全以及可靠性方面提供很好的表现。

相关阅读:

因此,依据主流媒体和圈内达人的观点,在目前10~20TB的HDD存储市场上,依然还要期待希捷的HAMR热磁辅助记录技术,搭载这一技术的20TB产品将在2020年进入消费市场。

机械硬盘时代徐徐落幕?出货量再减50万件,你还会买新机械盘吗?

希捷的HAMR和西数的MAMR技术仍会在市场考验期展开一系列较量

总结&预测

但MAMR的发展趋势也并不算乐观。按照目前的产品规划,2023年面向高端用户及服务器领域的主流容量将提升到40TB,而现有的 ,而NAND颗粒在存储密度以及3D结构上的优势依然还有很深的潜力可挖。

机械硬盘时代徐徐落幕?出货量再减50万件,你还会买新机械盘吗?

相信未来有一天,主流SSD和主流HDD在容量上跑到同一起跑线上时,成本、价格优势必然倾向SSD一方,届时就是HDD退出历史舞台的时机了。

机械硬盘时代徐徐落幕?出货量再减50万件,你还会买新机械盘吗?

1TB容量的SSD应该很快会突进¥399元市场(目前在¥450~¥650一线)

数码君几台电脑的常规搭配是256GB SSD做系统盘,1TB SSD作为中转仓库盘,机械硬盘的需求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希望2020年市场上可以出现¥1299左右的4TB SSD,这样我连NAS里的HDD都可以拆换掉了。

机械硬盘时代徐徐落幕?出货量再减50万件,你还会买新机械盘吗?

大家还会选择未来购置新的机械硬盘么?会考虑什么价位、多大容量的,不妨在评论区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