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喚醒”的鄉村民居,如何避免二次“沉睡”?

三年前,我受邀參與一個鄉村的復興計劃,後因種種原因退出。

前不久,機緣巧合,我再次來到那個鄉村,驚訝的發現原來大片大片的或閒置或殘垣斷壁的土坯房、石頭房居然全部變成了嶄新的現代建築。僅留一棟石頭房作為村史館,保留了下來。

這一驚天鉅變,而且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還是令我吃驚的。不由的在村裡轉了一圈,發現新房大致上分成幾類,一類掛著企業名稱,一類掛著民宿的字樣,一類是沒有任何標記的普通院落。

一圈轉下來,最大的感觸就是如入一個無人村,聽不到狗叫,看不到雞跑,望不見炊煙,聞不到菜香,街上幾乎見不到人影,唯有四處白白的牆壁和剛剛栽下的綠植在告訴我這裡有人,而且有著精心的維護。

01

讓鄉村復興

儘管部分村落必然在社會發展進程中遭遇淘汰,然而,讓鄉村復興,依然是許多機構和個人孜孜以求、不懈奮鬥的事業。

當前,復興鄉村有著多條探索式推進路徑,大致歸為三類,一類是或原地或異地建設新農村社區;一類是激活自然資源,比如對於土地、物產、生態等資源斌賦較好的區域進行依託資源進行的產業打造或資源再分配,進而帶動村落的遞進式復興;一類是整村激活,而整村激活一般情況下是由於村裡保留的傳統民居相對較多,具備激活的外在條件,比如可以開發民宿。

被“喚醒”的鄉村民居,如何避免二次“沉睡”?

這三類路徑基本上都是遵循兩個原則:土地的科學、高效使用,閒置農宅的盤活。

2018年的數據顯示,全國農村至少有7000萬套閒置房屋,農村居民點空閒和閒置地面積達3000萬畝左右,一些地區鄉村農房空置率超過35%。

被“喚醒”的鄉村民居,如何避免二次“沉睡”?

我國的鄉村結構極其複雜,存在地域差異、民族差異、資源差異、發展水平差異、人口差異等諸多差異,這也就註定各地會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獨立摸索鄉村復興之路。

比如浙江紹興全面推進實施的“閒置農房激活計劃”,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建立流轉推介交易平臺,鼓勵引導有實力、有情懷的鄉賢能人回鄉投資,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健康養生、文化創意等新產業新業態,盤活農房、山林、田地等閒置資源,計劃用3年時間吸引100億元社會資本,實施1000個改造項目,激活1萬幢閒置農房。

02

二次空心化

為了讓鄉村振興,各地展開積極探索,大多收到了很好的效益。但是,不容迴避的是,部分“復興”的鄉村,重新陷入空寂、閒置,導致“二次空心化”。

在一些撤村並居的新農村社區,由於不少村民仍從事農業生產,卻要走出社區很遠種田,沒地方飼養牲畜、存放農機具和晾曬糧食,地下室儲糧不方便。同時,住進樓房也就意味著生活成本的增加,這對在房前屋後撒把菜籽就能吃一年青菜,上山砍點柴就能做飯的村民來說,如何適應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衝突,還需要時間。

部分地方的新農村社區考慮到了村民的增收問題,在新社區裡統一建設了門面房,但是,一方面缺乏統一協調機制,無法引流進村,一方面村裡本來就人少,這些門面房事實上無法做生意,淪為擺設。

被“喚醒”的鄉村民居,如何避免二次“沉睡”?

在一些整村激活的地方,由於盲目上馬民宿、農家樂項目,看似全村做起了買賣,但由於村民的服務意識、管理水平、營銷能力、產品質量規範等諸多短板的牽制,導致生意清淡,傳統旺季尚能撐一撐,到了淡季,直接關門不營業。如果在家門口做生意的收入達不到預期,重新外出打工就是必然的選擇。

部分地方的整村激活,看似引進了外來投資商開發民宿、餐飲、娛樂、民俗文化等項目,但由於缺乏對鄉村旅遊業態上可容納項目的運營經驗、在地融合和資源支撐,尤其是對周邊依託城市的認識不充分,錯誤的預估了市場接受度、剛需性、需求量,導致生意慘淡。可謂開局轟轟烈烈,結局十分尷尬。

被“喚醒”的鄉村民居,如何避免二次“沉睡”?

在一些積極土地流轉,積極招商引資,積極盤活閒置宅基地和閒置農房資源,積極開展宅基地“三權分置”探索的地方,問題更為突出。

因為,少部分一次性拿到補償的村民,轉身融入了城市。大部分以土地和房屋入股的村民,面對投資商漫長的投資回報期、盈利期,甚至是投資商的毀約和只圈佔不開發,只能是望梅止渴,短期內並無太多實質性收益。

這些問題的疊加,導致在部分地方,剛剛實現的鄉村復興新局面,轉而復歸“空心化”。

03

如何為鄉村填充“內容”?

為了避免“空心”,就必須“填充”。

那麼,鄉村復興這一偉業,究竟該如何填充內容呢?

處在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少部分擁有得天獨厚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地方,可謂老天爺賞飯吃,可以順理成章的發展鄉村旅遊,順勢填充民宿、營地、戶外、休閒、養生等項目。但大部分地方,沒有優質資源,沒有引流的資本,無論如何發力,都捉襟見肘、窮於應付。

同時,那些擁有地方特色產業,或者恢復了傳統特色產業的地方,在拉動鄉村復興方面,自然也是水到渠成。

這就苦了既沒有獨特資源,也沒有特色產業的地方,他們的路該怎麼走?

實際上,這是一道國際難題。

在日本西部,有一個群山環繞的小村子,在很久以前,這個村子非常熱鬧,但是漸漸的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去城市發展,而留下來的老人也越來越少,先是30幾人,後是20幾人,直至幾個人。因為獨特的地理因素,這裡居然成為了日本自殺者的天堂,據說是日本自殺率最高的一個地方!

這樣的村子怎麼復興呢?

後來,村裡一位老人為了紀念逝者,按照他們生前的模樣,製作成人偶,放在他們空置的房屋前面。久而久之,居然形成一個“人偶村”。

被“喚醒”的鄉村民居,如何避免二次“沉睡”?

被“喚醒”的鄉村民居,如何避免二次“沉睡”?

被“喚醒”的鄉村民居,如何避免二次“沉睡”?

被“喚醒”的鄉村民居,如何避免二次“沉睡”?

被“喚醒”的鄉村民居,如何避免二次“沉睡”?

被“喚醒”的鄉村民居,如何避免二次“沉睡”?

被“喚醒”的鄉村民居,如何避免二次“沉睡”?

被“喚醒”的鄉村民居,如何避免二次“沉睡”?

本來就人口稀少,又處在深山,整個村子死氣沉沉。但加上這些人偶後,整個村子頓時陰森恐怖起來,反而增添一層神秘感。正是這層神秘,居然誘導很多人過來旅遊,讓這個村子聞名起來。這可謂歪打正著吧。

同“人偶村”不同,日本另外一個“極品”村落可謂從最初就有著清晰的頂層設計,一步步發展到今天的舉世聞名。

說這個村落“極品”,那是因為這裡是川端康成筆下的“雪國”,一年當中有一半時間被大雪覆蓋,雪層厚度曾達到五米以上,平均積雪也在三米以上。這就是日本新潟縣的越後妻有地區。

2000年,三年一度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Echigo-Tsumari Art Field)應運而生。

作為世界最大型的國際戶外藝術節,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試圖通過藝術的介入來修復人與土地的依存關係,鼓勵藝術家進入社區,融合當地環境,創作與在地生態及社區共生的藝術作品。

被“喚醒”的鄉村民居,如何避免二次“沉睡”?

被“喚醒”的鄉村民居,如何避免二次“沉睡”?

被“喚醒”的鄉村民居,如何避免二次“沉睡”?

被“喚醒”的鄉村民居,如何避免二次“沉睡”?

被“喚醒”的鄉村民居,如何避免二次“沉睡”?

被“喚醒”的鄉村民居,如何避免二次“沉睡”?

被“喚醒”的鄉村民居,如何避免二次“沉睡”?

被“喚醒”的鄉村民居,如何避免二次“沉睡”?

農田、山巒、森林、沙川、梯田、空屋、舊校,這些日益被人遺忘的私人與公共空間在這裡孕生出了新的藝術展示舞臺,也逐漸成為推動整個越後妻有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振興的關鍵性力量,激活了曾經的日本“死角”——越後妻有。

這兩個案例,極具獨特性,獨特到無法模仿。但如此“極品”的村落通過“填充”內容都可以被激活,我們是不是要對未來更有一點信心呢?

說一個更具操作性的鄉村復興的“填充”案例。

同日本填充人偶、大地藝術不同,澳洲採取了更有指導意義的填充,他們填充的是退休老人。

1930年代,澳大利亞布里斯班衛理公會的一名成員發現老年群體由於沒有養老金而支撐不起住房款,於是資助了一個名為Whellar Gardens 的村莊,供這群人居住。這個社區後來被認為是澳大利亞第一個退休村。

澳大利亞的退休年齡是70歲,退休前,許多澳洲人的大部分收入都用在房產上,但退休後的收入並不足以支撐房租,因此,利用村子打造成社區養老機構,就成為一種選擇。

在退休村裡,根據居民年齡提供各式各樣的活動,包括網球、保齡球、游泳池、健身房,以及藝術教室等。對於有醫療需求的老年人,不少退休村也提供解決方案。同時,退休村的很多人退休後還會從事兼職,與社會保留一層聯繫。

這種利用空心化的村落,抱團養老的模式,值得探索。

04

鄉村的活化

需要城市來帶動

當前的廣大鄉村,面臨的是離土、出村、不回村,留下的村民面臨的是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雙重現代化滯後,因此,先發展鄉村的現代化,繼而工業化,再進一步城市化,就是一條值得探索的路子。其值得探索的核心理由就是讓村民與時代同步,享受社會發展紅利。

當然,路子並不這一條。通過古村的恢復、生態環境保護,維持古樸鄉村的歷史,在原有肌理不動的情況下,實現村莊復興和現代化,也是值得探索的一條路。

被“喚醒”的鄉村民居,如何避免二次“沉睡”?

但無論哪條路,鄉村的復興都依賴於城市的帶動,或者說依賴於城市對鄉村的反哺。

未來,城市和鄉村如何實現大循環,如何獲得平等、共存、共榮的發展機遇,如何建立城市反哺鄉村的拉動機制,都直接決定著鄉村是否能夠復興,以及復興後會不會再次空心化。

被“喚醒”的鄉村民居,如何避免二次“沉睡”?

而破解城市和鄉村融合難題的關鍵,就是農地權利和經營制度的變革,變革之下就是生產要素激活、發展潛力釋放。

被“喚醒”的鄉村民居,如何避免二次“沉睡”?

衷心期望城市文明和鄉村文明能夠和諧共處,共同推動社會的發展,共同營造美好的未來,共築中國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