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溫州通衢大道催熱“鄉村旅遊” “沉睡”畲鄉被喚醒

2018-09-03 15:10 | 浙江日報

2016年對於“80後”陳海波而言,無疑是人生中的節點年份。當年,他和兩個親妹妹一起回到家鄉,改造老屋合開民宿,和家中老人一起共享團圓的時光,“三兄妹又聚在一塊了,和小時候感覺一樣。”

陳海波是溫州市泰順縣竹裡畲族鄉竹裡村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村民像陳海波一樣,從外地紛紛返鄉,開起了民宿、農家樂。對於能在“家門口”創業,不少當地人直言,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助力了他們圓夢。

温州通衢大道催热“乡村旅游” “沉睡”畲乡被唤醒

竹裡農村公路

“兩三年前,村裡的路只有3.5米寬,大巴車開不進來。後來通過農村公路改造提升,將路基拓寬至7.5米,路面寬6.5米。”竹裡村村支書雷聖忠說,不光是拓寬路面,村裡還通過“上改下,白改黑”工程,將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提升為瀝青混凝土路面。

因為道路的通暢,這座浙南偏隅村落的景觀得以展現給外界,遊客慕此處“青山綠水”之名而來,帶動了當地旅遊業發展。無論是本地村民,亦或是外界投資者,都試圖搭上“‘四好農村路’+旅遊”的“順風車”。溫州市蒼南縣人陳孟祥就是其中之一。

從2011年入駐至今,陳孟祥已在竹裡開發了200畝果園和一個民宿村,民宿村共有四十五間房供遊客居住。“剛過來的時候,這邊的路還很窄小,遊客量也是稀稀拉拉。隨著交通的逐年改善,遊客每年都在增加,我們的民宿現在一年的營業額能達200多萬元。”陳孟祥說。

一條路,一個村,一個“蝶變夢”。這座總面積14.73平方公里的村落,如今已發展特色農家樂5家、特色民宿8家。2017年,竹裡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30.33萬元,旅遊業直接營業性收入3000萬元,接待遊客45餘萬人次。

不僅是民宿、農家樂,以“竹”為名的竹裡村,其竹產業也進入了發展快車道。

“以前交通不方便,雖然村裡竹資源豐富,但拉運成本非常高。人工半天只能背一趟,而且費用很高,有些長的竹子拉一顆就要60塊錢,而竹子粗加工變成紙才賣幾毛錢一斤,人工拉運成本都不一定能賺回來。”羅祖華說。

羅祖華是泰順縣竹裡畲族鄉茶石村的村支書,他的另一個身份是當地有名的竹雕工藝大師。2011年,羅祖華來到竹裡村,將廢棄竹木加工廠改造成了“竹裡館”,並引進先進的雕刻設備,對竹子進行精加工,雕刻成各種精美的工藝品,提升竹子附加值。

温州通衢大道催热“乡村旅游” “沉睡”畲乡被唤醒

2018年“美麗鄉村·環浙騎遊”泰順站

“現在一棵竹子能有2000多元的產值,還有不少竹產品出口到德國、意大利等國家。”羅祖華說。在其看來,道路的完善是當地“沉睡”的竹資源被“喚醒”的重要前提條件,“交通對我們農村來說太重要了。”

事實上,像竹裡村一樣“因路而興”的鄉村在泰順有很多。如泰順縣司前峰門社區,為峰門整鄉搬遷新成立的社區,原峰門鄉地處山區、交通不便,浙江省交通運輸部門自2000年起就開始掛鉤幫扶峰門鄉,每年落實資金約60萬元。2003年泰順縣委、縣政府提出整鄉搬遷戰略,峰門鄉搬至司前鎮,浙江省交通廳等部門在爭取項目、政策、資金方面給予了極大的幫助。峰門依靠52省道建立了移民小區,大力發展沿路經濟,村集體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峰門村民走向了獨立的脫貧致富之路。

據統計,2015~2017年期間,泰順縣累計投入18369萬元,完成農村公路改造提升46條192.241公里。

“建設好‘四好農村路’對於振興泰順鄉村旅遊具有重要意義。”泰順縣交通運輸局局長王仁旺說,要圍繞“旅遊主業化、全域景區化”的目標,既要把農村公路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更要把農村公路作為泰順山區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