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魯縣:脫貧摘帽“摘”出鄉村振興新活力

記者 王世甫 張劍鋒

脫貧摘帽一年來,開魯縣在鞏固提升貧困人口發展質量的同時,在鄉村振興和產業發展上全員發力。自治區和市兩級派駐扶貧工作隊、各級扶貧幹部,與當地黨委政府一道,在培育產業項目、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完善企業及合作組織與農牧民利益聯結機制上,出思路、找辦法、辦實事,通過創建培育和示範引領,推進共建共享機制建設,形成產業收益戶戶有、項目發展村村抓的生動實踐。

三易其址選項目

11月14日,氣溫驟降。建華鎮慶發村的新建養殖項目正在緊張施工,市派第一書記敖特根正在督促廠房建設進展。敖特根說:“所有磚水施工都已提前完成,剩下的是鋼鐵架棚工程,月底進牛的日程不能打亂,時間越發寶貴。”市委組織部協調扶貧項目資金,爭取通遼機場幫扶資金共150萬元,計劃形成80頭基礎母牛養殖規模,建成後每年可為村集體創收30萬元左右。

項目經過多方論證確定下來,選址問題難住了村幹部。最初計劃選取一處廢棄養殖場,規模比較合適,但養殖場產權因債務糾紛抵押給了銀行,各種手續辦下來繁瑣不說,時間也等不起。村裡又選了一家小型糧庫舊址,但價格較高,廠房拆建的費用勢必擠佔有限資金。還有一處就是村裡養羊小區閒置單元,費用雖然相對較低,但與個體養殖戶融入一起,在集體經濟的管理上可能會有諸多不便。市派扶貧工作隊隊長曹峴靜、副隊長劉偉光多次進村,與駐村第一書記、村幹部反覆研究,從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入手,最終選定養殖小區閒置單元,把“做標杆性產業、示範性項目”當成發展目標,與個體養殖相融入,反而成為示範引領的優勢基礎。

優勢產業上規模

選好優勢產業項目,通過整合扶貧資金擴大規模,使企業與扶貧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更緊密。在麥新鎮,投資2600多萬元興建的悠夫鴿業養殖場蔚為壯觀,規整的鴿房、寬闊的魚塘、成群的白鵝和魚塘邊連棟的養豬大棚,形成了一體化發展產業鏈。項目在保證企業健康發展的基礎上,採取託管代養的方式,帶動周邊30個村600多戶貧困戶每年增收4500元以上。麥新鎮50戶貧困戶通過扶貧貸款,每戶購進70對種鴿參與入股,保底分紅的收益超過家庭種植收入。

企業負責人喬貴民有著多年肉鴿養殖經驗,養殖高峰期形成2萬對規模,但無法形成完善產業鏈,影響收益。開魯縣整合扶貧資金1700多萬元入注,使企業一期養殖規模就達到5萬對。喬貴民說:“我們給貧困戶分紅的利潤較高,是因為這部分扶貧資金助推作用大,來年企業將拓展到10萬對養殖規模,完善的產業鏈也會形成企業的豐厚收入。”

“把分散式個體養殖戶逐漸整合起來,把村級集體經濟積累盤活,共同入注規模化龍頭企業或者大戶能人牽頭的合作組織,正是我們探索產業發展的新路子。”自治區派駐開魯縣扶貧工作總隊隊長焦秉智說。

因地制宜選項目

開魯縣把幫助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作為包聯機制的重要內容,組織幫扶部門從班子建設、發展規劃、人才培訓、資金支持等方面,對集體經濟薄弱嘎查村進行全面扶持。

針對各村基礎條件和項目情況,大項目小項目因地制宜。市級包聯的建華鎮雙勝村、慶發村投資建設規模化基礎母牛養殖場。東來鎮船營子村集體積累零基礎,第一書記劉偉光協調幫扶部門,並爭取企業捐資,扶持村黨支部創辦林下養雞、林下養豬基地,使該村集體經濟收入從0變成了15萬元,摘掉了“空殼村”的帽子。

開魯縣加大涉農涉牧項目資金向集體經濟發展傾斜力度,兩年來累計投資建設48個項目,增加嘎查村集體資產總額2.6億元,切實增強嘎查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至今年10月,全縣217個嘎查村集體經濟總收入5280萬元,50萬元以上嘎查村27個,5至50萬元嘎查村118個,集體經濟收入超過5萬元嘎查村達到67%。

開魯縣:脫貧摘帽“摘”出鄉村振興新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