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山東丨30年“送水”94億方!山東人,你可能喝它的水長大

編者按:山東經濟實力雄厚,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山東積極探索發展新模式,通過“走出去、引進來”“雙招雙引”等措施,使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攀升,展現出更加強勁的發展勢頭。即日起,大眾網·海報新聞推出“這就是山東”大型系列報道,從重大工程、行業發展、平臺建設、夜經濟、生態環境、旅遊美食等多個方面,為您展示那些讓人心動的山東人、山東事、山東景。

這就是山東系列報道(68)

30年“送水”94億方!山東人,你可能喝它的水長大

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11月21日訊(記者 辛振東)全長290公里,途經濱州、東營、濰坊、青島4市、10個縣(市區),建成通水30年,累計引水94.09億立方米……這一連串數字,都來自山東省引黃濟青工程。今年是引黃濟青工程建成通水30週年,從1986年4月15日開工建設,到1989年11月25日正式建成通水,30年來,這項大工程不僅保障了用水安全,也發揮了巨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記者瞭解到,引黃濟青工程是國家“七五”期間重點工程,主要是為解決青島市及工程沿途城市用水併兼顧農業用水、生態補水而投資興建的山東省大型跨流域、遠距離調水工程。工程自濱州市博興縣打漁張引黃閘引取黃河水,途經濱州、東營、濰坊、青島4市、10個縣(市區),至青島白沙水廠,全長290公里。工程開闢輸水明渠253.24公里,穿越大小河流36條,各類建築物450餘座,設5級提水泵站和1級臨時提水泵站,大型調蓄水庫和沉沙池各1座。工程於1986年4月15日開工建設,1989年11月25日正式建成通水,核定工程總投資9.62億元。

2003年,經國務院批准,山東投資56億元,又開闢了向煙臺、威海輸水的膠東地區引黃調水工程,新闢輸水線路310公里,與引黃濟青工程連通,輸水線路總長600公里,形成了引黃、引江與調引當地水的聯合調配工程體系。

數據顯示,引黃濟青工程建成通水30年來(截至11月16日),累計引水94.09億立方米,累計配水79.2億立方米(其中城市供水62.48億立方米、農業灌溉用水16.74億立方米),發揮了巨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有力地保證了青島及工程沿線地區用水安全。

2014年以來,為有效緩解膠東地區因連續乾旱出現的水資源供需緊張的局面,引黃濟青工程連續5年實施應急抗旱調水,累計引水43.26億立方米(其中調引黃河水19.1億立方米、長江水24.16億立方米),佔全省總用水量的4.07%,受益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20%,支撐GDP佔全省GDP總量的41.5%。累計為膠東四市配水34.97億立方米。據統計,工程向四市配水量分別佔四市總供水量的60.68%、17.9%、12%、16.2%,有力地保障了膠東四市基本用水需求。

以青島市為例,引黃濟青工程已成為青島市最主要供水工程,2010年至2018年累計向青島供水23.64億立方米,供水歷史最高年份是2016年,當年供水量4.74億立方米,佔青島市區用水總量的90%以上,保障了青島市的用水安全,優化了投資環境,極大地促進了青島市的經濟社會發展。

引黃濟青工程在保障青島等城市供水的同時,還解決了歷史上廣北、壽北、濰北等高氟區75萬人飲水困難,並承擔了為工程沿線輸送農業灌溉用水任務。據統計,30年來累計為博興縣和工程沿線提供農業用水16.74億立方米,擴大改善灌溉面積333.3萬畝,增產糧食約7億多公斤。

另外,工程調度運行中自然水量的滲透,一方面回補地下,抬高地下水位,增加地下水補給量超10億立方米;另一方面,滲水壓制了鹹水的入侵,改善了地下水生態,改良了渠道兩側的土地,保護了生態環境,尤其昌邑、寒亭、壽光等北部沿海鹹水地區受益明顯。其中,壽光市改善糧食種植面積40萬畝。

山東省調水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劉長軍介紹,引黃濟青工程經過多年調水運行,整體進入老化期,已不能滿足設計輸水要求。特別是南水北調一期工程實施後,引黃濟青工程除向青島輸送黃河水外,還將承擔向膠東地區輸送長江水的任務,總輸水時間由70天延長至243天,年供水量擴大至4.86億立方米,引黃濟青工程的現狀,無法滿足引江引黃的調水規模要求。為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問題,省政府決定實施引黃濟青改擴建工程,並於2012年批覆初步設計,批覆概算投資13.52億元。工程批覆立項以後,適逢膠東地區遭遇持續乾旱,引黃濟青改擴建工程在保證膠東地區用水安全的前提下相機實施,目前,已完成總投資的67.3%,計劃2020年底全面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