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蘿莉”在中國已經風靡了上千年

“蘿莉”是西洋產物,然而是在日本人手中發揚光大,輕音、柔體、易推倒,那種嬌滴滴的小蘿莉確實有種讓人愛不釋手的保護欲。蘿莉這次詞語的英文名是loli,來自美國小說《Lolita》,其實也就是lolita的縮寫,但在日本那邊還將Lolita與loli分開。

原來“蘿莉”在中國已經風靡了上千年

loli在日本被延伸為二次元文化,將高於6歲,低於12歲的女孩成為“蘿莉”,並創造了很多蘿莉角色。當然因為礙於某種方面的壓力,日本還將蘿莉的意思擴充,包括一些合法蘿莉等等。

而Lolita服飾的名字同樣也是來自這部小說,主要風格是古典的少女裝,與Loli並沒有任何關係,穿lolita服飾的並不是蘿莉。

原來“蘿莉”在中國已經風靡了上千年

所以不管任何“loli”都是來自美籍俄裔小說家的作品《洛麗塔Lolita》,這部作品講述的是大學教授喜歡上12歲的小蘿莉,後來被改編成電影時因為女主年齡設定太小,還將其改為15歲。但再怎麼改也是未成年人,所以這部劇在歐美被不斷抨擊。

本來這都是西方國家的事情,然而我再某個地方發現了一絲異樣,《洛麗塔》這部作品還有一箇中文譯名叫做《一樹梨花壓海棠》,用中國古詩來作為翻譯那還真是有點意思。

原來“蘿莉”在中國已經風靡了上千年

這句詩的全句為“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有人說是出自文豪蘇東坡之手,借來嘲諷自己的好友張先80歲納18歲的妾。可事實上這句詩是20世紀80年代才出現的,當時蘇軾與張先對詩並無流傳下來,權當一個段子來看。

其實“一樹梨花壓海棠”一直以來都是民間流傳的詩句,用來諷刺那些老年丈夫娶年輕妻子的場景。正所謂食色性也,古代那種達官貴人還真喜歡娶那些正直青春,年輕貌美的小女孩。同時也有專門使用一個詞語來形容,那就是“豆蔻年華”,也就是指13歲左右的小女孩,這個年紀,可不就是小蘿莉?

說起“豆蔻”這個詞大概就是中國版的“蘿莉”吧!

最開始是出自晚唐詩人杜牧的《贈別》,寫道: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這是杜牧當時寫給一個年僅13歲的風塵女子,將其形容為剛發芽的豆蔻,有含苞待放之美。後來“豆蔻”這個詞語也就被用來形容“蘿莉”這個年紀的少女,有很多詩詞流傳下來,用來形成“蘿莉”之美。

正是應了那句俗話,從18到80歲的男人都年輕貌美的小姑娘。如今日本的“蘿莉”文化並不是入侵,這個在中國已經存在幾千年,只是換了個新潮的詞語來包裝。

原來“蘿莉”在中國已經風靡了上千年

不過對於蘿莉一直潛藏著汙濁的一面,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曖昧的“兒童色情”,很多是打著蘿莉為幌子的欺世盜名,實際上是齷齪不堪的罪行。如今早已不是三妻四妾的封建,蘿莉必須要跳出“性”的那個範疇,萌與可愛可以變成主流審美,變成時尚的元素,但蘿莉絕不是用來消費的商品。

原來“蘿莉”在中國已經風靡了上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