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縣:沐浴脫貧攻堅 馬石村變變變

榮縣:沐浴脫貧攻堅 馬石村變變變

榮縣:沐浴脫貧攻堅 馬石村變變變
榮縣:沐浴脫貧攻堅 馬石村變變變

旭陽鎮馬石村,榮縣32個貧困村之一。沐浴脫貧攻堅東風,昔日一窮二白的馬石村幹部群眾,今朝一口吐出“五個變”:30公里泥巴路變成了水泥路,建檔貧困戶危破房變成了小洋房,貧瘠地變成了產業區,旱片死角地變成了直灌地,脫貧攻堅志在變。他們說的是真的嗎?隨記者鏡頭去看看就知道了。

脫貧路腳下變

坡陡、路爛、出行靠雙腿、運輸靠雙肩,全村無一寸水泥路,這就是2014年脫貧攻堅前馬石村的交通現狀。要致富先修路,這是馬石村百姓期盼已久的願望。

在市縣幫扶單位及旭陽鎮政府的積極爭取下,6年時間中,累計爭取資金1800多萬元分四批次實施村組道路硬化約30公里,打通了制約發展的交通瓶頸,19個生產組除3個組的組道沒硬化外,村幹道及16個生產組的組道全部硬化。

一條條蜿蜒曲折而平坦的水泥路,相崁在李子園、茶園、芋頭產業園邊,直通農戶家門口,這是脫貧攻堅最讓老百姓獲得實惠感的千秋工程。“水泥路修到了我的家門口,出門不髒鞋,進城坐摩托,買肥料汽車送,方便得很!咱們村脫貧,就得靠這條路,這就是脫貧路”8組村民呂玉蘭的話,代表著全村百姓的心聲。

危破房遷中變

出門就是公路,房前有綠化,扭開水龍頭就可以接水煮飯、洗衣,空氣新鮮,比城裡住起還舒適。54歲的建檔貧困戶李志貴,一邊在房屋旁邊挖土種菜一邊樂呵呵地說。

李志貴,是馬石村實施17戶建檔貧困戶異地搬遷建房的村民之一。該村第一書記桌越介紹,集中修建的17戶易地搬遷安置建房戶,涉及全村9個生產組,搬遷前的房屋不僅均為D級危房,而且交通十分不便,李志貴的土牆房就是民國時期修建的老房,搬遷前已經倒塌了部分。統一設計、統一規劃、統一施工,17戶江南水鄉風格的易地搬遷集中建房,今天成了馬石村的標誌性建築,在陽光照耀下格外醒目。

除17戶建檔貧困戶實施集中易地搬遷建房外,其餘建檔貧困戶還通過危破房改造補助修繕了危房,住房有了安全保障。

茶果業幹中變

最高價賣12塊錢一斤的脆紅李,是今年馬石村15組建檔貧困戶江錄文種植優質李子嚐到的產業甜頭,他家1畝脆紅李就賣了1200多元。以國旗高高飄揚的村委陣地8組所在地為中心,全村因地制宜於2016年發展了脆紅李、青脆李1200畝,今年開始初掛果,產量約4000斤,最低價4元一斤。

村黨支部書記吳林青說,明後年就要豐產了,這是鞏固脫貧成果的希望產業之一,脫貧攻堅前,全村僅有零星李子30來畝。再等10來天,800畝福選9號優質茶苗就要“安家落戶”這裡了,三年後為貧困村的百姓創造效益。“2014年前,全村零星茶園50來畝,2017年新發展了250畝,計劃三至五年內發展到2000畝,我們正在努力。”村黨支部書記吳林青介紹。700畝砂仁藥材、300畝優質柑橘、600畝芋頭,這些新興種植產業,就是馬石村脫貧的希望。

農灌渠建中變

15組建檔貧困戶江錄文,擰開水龍頭閘閥,一股清泉便嘩啦啦地流進李子樹兜下,實現直流灌溉,這是該村爭取項目資金20餘萬元實施的節水項目。節水灌溉項目,累計安裝農灌管網1萬多米,灌溉面積500多畝,使旱山村變成了直灌地。

脫貧攻堅期間,該村27口山坪塘得到整治,新建200至500立方的蓄水池17口,這些水利設施的建設,為發展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老百姓是高興在心裡,感謝話兒在嘴裡。

除了這些,在該村還建了4個水廠,讓全村一半的(326戶)村民喝上了自來水,112戶建檔貧困戶,實現了戶戶通了自來水,徹底解決了飲水難的老大難問題。

摘窮帽志在變

“我認得到你,你是卓書記,‘桌子的桌’”6組建檔貧困戶黃永香正在給牛兒喂草。說話間,女婿楊永順揹著一大背青草回來了。“已經賣了兩頭(牛),一頭賣7600元,另一頭賣的5500元,現在還有5頭母牛全部都配了種的,明年就要下4個小牛。”楊永順還沒放下草料就向卓書記彙報收入賬了。

旁邊還有3只跪乳的小羊及一隻母羊,一群雞和鴨子,這些都是黃永香家的增收希望。黃永香家雖然是土坯房,但家裡收拾得乾乾淨淨,不難看出,脫貧還脫掉了陋習。“入戶道路近期就要實施了,如果你們想加快點,自己要籌集一部分資金喲!”卓越說話間,黃永香的兒媳端出熱氣騰騰的開水遞給卓書記,並熱情招呼吃花生、吃香蕉,言語中表達出那份真誠地感激。

1組建檔貧困戶歐澤良,豬圈裡2頭約300斤重的肥豬、4畝地李子、3畝砂仁、還有一群雞、一群兔子,就是脫貧的產業。“政府幫助了不少,幹部也關心得不少,但不能只望政府扶持,要靠自己勤勞脫貧。”正在準備餵豬料的歐澤良很自信地說。

村黨支部書記介紹,全村112戶建檔貧困戶,除少數沒有勞動力靠政策兜底外,90%以上是靠種養摘掉貧困帽子的。

7組建檔貧困戶劉曉英,靠一雙勤勞的手,養羊走上了脫貧路。如今,她羊圈裡那100多隻羊子,就是她走上小康的希望。“最大的收穫,我的思想變了,過去更多的是希望政府幫助,現在更多的想靠自己努力過上好日子。”劉曉英說。

“我記得你,‘桌子的桌’”,這是第一書記卓越初到該村時,怕老百姓記不住,村幹部就給她取了個“別名”,至今,行走在脫貧攻堅路上的“桌書記”,已經銘記在馬石村老百姓心中了。(蔣兵/圖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