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節氣,看看這份南京人專屬“冬藏”指南

“久雨重陽後,清寒小雪前。”11月22日22時59分迎來“小雪”節氣。

古籍《群芳譜》中說:“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也就是說,到了小雪節氣,由於天氣寒冷,降水形式由雨變為雪。但此時由於“地寒未甚”,雪量還不大,所以稱之為“小雪”。

小雪節氣開始,南京氣溫越來越低,而且伴隨著冷空氣入侵,“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的冬日景象也將逐漸呈現。萬物雖漸漸失去生機,但南京人早已懂得如何為漫長的冬季儲備食材,也懂得如何在冷空氣和寒潮頻發的季節裡禦寒,更懂得如何在寒冬裡享受大自然的饋贈。

又是一年醃菜時

我國古人根據對大自然的觀察,將“小雪”分為三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意思是說此時彩虹不會出現了,萬物失去生機,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寒的季節。

在寒冷的季節裡,蔬菜會越來越少,為了延長蔬菜和肉類的存放時間,以備過冬食用,勤勞的南京人素有“小雪醃菜,大雪醃肉”的習俗。

小雪節氣,看看這份南京人專屬“冬藏”指南

△“醃菜季”到來,南京各小區內,椅子上,到處都可看到正在晾曬的醃菜。視

老南京有“雨雪封門,跌進了醃菜缸”一說。夏仁虎《歲華憶語》中有記載:“醃菜之風……金陵人家,猶重視之,例於小雪前,視家人之多寡,購菜若干擔,洗淨晾使微幹,然後於大缸中平醃之。三數日後,一一取出,加薑末與石蘿子於菜把中,挽使成結曰打把。泥封之,一月後始可取食,脆美絕倫。”

南京人醃菜喜好選用“高稈白”,往往整擔購入,洗淨後晾曬在房前屋後,甚至晾衣繩和樹枝也成了此刻晾菜的好地方。晾好的菜用鹽搓揉,放入菜缸,堆疊整齊,用乾淨的大石頭壓緊。菜醃的多的人家,還會有年輕男性赤腳在大缸中一層鹽一層菜地踩實。

醃菜的吃法多樣,既可清炒或涼拌,也可用來燒魚、燉肉。春天裡蠶豆上市時,醃菜炒蠶豆還是一道時令風味美食。《金陵野史》中記有宋美齡在六華春吃醃菜心讚不絕口一事,這也說明南京醃菜妙味無窮。

東壩蘿蔔乾還是非遺產品

冬日的早晨,一碗米粥配上一碟蘿蔔乾,雖不華貴,但卻讓不少南京人感到格外溫暖。

小雪節氣,看看這份南京人專屬“冬藏”指南

△2019年11月14日,江蘇農民正在採摘蘿蔔。視覺中國圖

高淳東壩地區醃製的蘿蔔乾可以說是南京最好吃的蘿蔔乾了。作為傳統的土特產品,東壩蘿蔔乾製作技藝已有三百餘年的傳承歷史。當地老百姓在製作蘿蔔乾的過程也極為考究。選用本地品種優良、生長期在70天以上100天以內的蘿蔔為原料,經過清洗、切制、滷製、曬制、醃製等多道工序製作。目前,東壩蘿蔔乾製作技藝現已被列入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醃製好的蘿蔔乾吃起來有脆脆的聲音,因而又有一個親切有趣的名稱“蘿蔔響”。南京作家薛冰在《飢不擇食》一書中,這樣寫道:南京人最常見的早飯小菜,則是蘿蔔響,醃得極鹹,一碗飯吃不了一小塊。母親有時將蘿蔔響浸泡後切片,加蔥花爆炒,口味就好得多了。

然而這獨具口感的蘿蔔乾的醃製時間並不是一年到頭皆可,其醃製過程的時令選擇也同樣包含“天時”的因素。受氣溫和降水等綜合因素的影響,蘿蔔乾的最佳醃製時節正是小雪前後。這時蘿蔔體內糖分和水分都恰到好處,一切都為冬日裡那清脆一口而蓄勢待發。

小雪節氣,看看這份南京人專屬“冬藏”指南

△2019年11月14日,江蘇農民正在晾曬蘿蔔乾。視覺中國圖

老南京或許還記得,幾十年前,新街口西北角的工人游泳池,冬天空下來,就被用於醃蘿蔔乾。薛冰描述當時場景:“工人們穿著長簡雨靴在蘿蔔上面走動,用大鐵鍬翻攪蘿蔔,看起來十分壯觀。”

“湯婆子”陪伴“睡到明”

小雪前後的南京隨著冷空氣的不斷來襲,各類取暖用具開始派上用場。《民國故都剪影》中有:“取暖之道無非水火,手爐腳爐用火,湯壺以水。”

手爐、腳爐、湯壺都是舊時常見的取暖用具。時代發展到今天,手爐、腳爐因為需要用到火,受限於安全與便利因素,已經難以見到。而湯壺用到的是熱水,和現在熱水袋的功能大同小異,裝滿熱水後放置在被窩裡以提高溫度。 湯壺有很多別稱:湯婆子、錫夫人、湯捂子、腳婆,其中以湯婆最為通行且詼諧有趣。

小小一件取暖用品被許多詩人讚頌過,黃庭堅《戲詠暖足瓶》詩云:“千錢買腳婆,夜夜睡到明。”明瞿佑《湯婆》詩:“布衾紙帳風雪夜,始信溫柔別有鄉。”

小雪節氣,看看這份南京人專屬“冬藏”指南

△湯婆子。視覺中國圖

湯婆除了有錫制的,舊時常見的還有銅製湯婆。據《民國故都剪影》中介紹,20世紀60年代以前,湯婆風行於南京家家戶戶,60年代以後,因為鹽水瓶(醫院掛完鹽水剩下的廢棄物)的出現,人們開始選擇用它來代替傳統的湯婆灌水取暖。後來隨著塑料、橡膠的普及,鹽水瓶又被塑料暖壺及橡膠暖水袋替代。雖然材質上日新月異,但舊有的稱呼已經深入人心,很多人依舊用“湯捂子”、“湯婆”來稱呼新一代的暖具。

小雪泡湯潤寒冬

小雪時節寒氣漸深,人們開始真正感受到冬天的寒冷與蕭瑟,寒風中行色匆匆的路人,身體的每一個毛孔都渴望著被溫暖。從這一時節開始,懂得生活的南京人會在週末或是節假日和家人一起,前往江寧湯山泡個溫泉,享受下冬日裡難得的暖意。

小雪節氣,看看這份南京人專屬“冬藏”指南

△溫泉。視覺中國圖

溫泉是大自然所提供的能健身祛病的寶貴資源。據介紹,南京的湯山溫泉屬於綜合性“含氡的高熱硫酸鹽鈣鎂泉”,水溫度常年保持在55~60℃,所以有“四季如湯”的美譽。早在南北朝時代,梁太后就在此治好過她的皮膚病。民國時期,很多國民政府的軍政要人都來湯山遊息,興建了不少私人別墅和園林,如張靜江所建的張公館(即今蔣介石溫泉別墅)、戴季陶的望雲書屋等等。

如今,湯山溫泉的開發和建設進入新的時期。現在的湯山,已經打造成集碑、泉、洞、湖、寺為一體,人文景觀與自然風光共具的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每一年的十一月份左右還會舉辦湯山溫泉文化旅遊季活動,迄今為止已是第十一屆。(南京市文化館杭素婧對本文亦有貢獻)

致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