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本—:缺“钱”的华夏人寿

万能险大户转型3年记 | 样本—:缺“钱”的华夏人寿

导读

2016年底,强监管升温,万能险大户首当其冲,9家险企接监管函。责令之下,转型加速。如今3年已过,9险企转型成效如何?今日起,“保财论道”推出系列文章《万能险大户转型3年记》窥转型步调,析难题何在,探成效几何。

入围2019年度《财富》世界500强;2018年营业收入1886亿元;截至2019年1月,规模人力突破50万;截至2019年3季度,公司累计总保费2230亿元,市场排名第三位,连续五年实现盈利。

诸多光环加身,乍一眼看起来,华夏人寿与“缺钱”二字,风牛马不相及,但细究来看,或并非如此。

业务结构转型优化“换挡期”引致的负债端资金高成本;保费高增速表象后的巨额费用支撑;资本金未得补充、偿付能力的隐忧;外延医养科技所需的海量资金投入,种种叠加,华夏人寿如何不缺“钱”?

01

过渡期:保费短档换长档

万变不离其宗,保险业务乃立根之本,“保财论道”从此先行切入。

稍加回顾,以2012年为分水岭,华夏人寿开启“华夏速度”,在业内初现锋芒,2013年6月,华夏人寿年度总保费突破100亿,超越2012年全年业绩;2013年9月,总保费突破200亿;2013年全年,华夏人寿规模保费369.62亿元,排名首度跻身行业前十。2014年,华夏人寿规模保费倍增至705.17亿元;2015年突破1500亿;2016年突破1800亿。

正如业内熟知,华夏人寿保费飙升得益于两大“功臣”,一是短期险业务,即万能险,二是银保渠道,极为直观。2014年、2015年,万能险保费占华夏人寿规模保费的比重都在95%以上。借助银保渠道,大肆销售中短存续期产品,天时地利缺一不可。

客观来说,因万能险业务占比较大被监管“点名”之前,华夏人寿也有主动调整保费结构。

2014年,华夏人寿开始探索银保渠道的业务转型,趸交由一年期转向三年期;2015年由趸交转向期交;2016年大力发展期交的基础上,产品险种向更高业务价值转变。2019年上半年,华夏人寿期交保费突破200亿,90%以上占比为长期期交,价值转型小见成效。

短期业务来钱快,早年配合投资,更可在资本市场“大杀四方”,赚得盆满钵满。缩减短期险业务,转向发展长期寿险尤其是长期期缴业务,是无可挑剔的最优解。但众所周知,华夏人寿产品条线费差率较小,主要盈利点在于利差率,这一转身,给华夏人寿带来的最直接压力,即是负债端的高昂资金成本。

早前即有业内人士测算,目前,华夏人寿保险业务资金成本率约为5%,并不算低。一般而言,成熟优质寿险公司,高利差主要是负债端低资金成本率而非资产端的高资产收益率。但从华夏人寿现有结构看,尚未能成功进阶,但这也是国内多数险企的常态,并非华夏人寿一家所短。

不过,由于规模盘子铺的过大,华夏人寿负债端保费结构,传递至投资端而承受的压力,并非其他公司所能比拟,尚且需要储备资金支持和时间调整才能平滑过渡。

02

磨合期:高举费用撑保费

部分险企万能险业务被“卡”后,规模保费出现断层式下滑。不同的是,长期以来,华夏人寿的保费增速保持整体上扬趋势。

2017年,华夏人寿大刀阔斧,将万能险业务占比从上年度的75%压缩至50%,原保费翻倍,一合算,规模保费仅同比下滑4个百分点。2018年,华夏人寿规模保费2306.03亿元,同比上涨3成,万能险在原有基础上略有下调,原保费仍近乎翻倍。

万能险大户转型3年记 | 样本—:缺“钱”的华夏人寿

调期限,万能险业务稳中有降,发力原保险业务,推动规模保费发展,自然也稀释了万能险业务占比。回旋软着陆,不得不佩服华夏人寿的经营之道,这背后,自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高速增长的背后,少不了高费用的支撑。“保财论道”从华夏人寿年报中扒出一组数据——“手续费及佣金支出”项目,2013年,华夏人寿费用支出4.46亿元,2016年已飙升至86.28亿,2017年几近翻倍,2018年,支出高达211.59亿元,5年,47倍。

银保渠道的高手续费,大量招收代理人搞人海战术,“挖角”同行优质团队冲锋陷阵,给予营销团队更多的投入和利益,华夏人寿的保费规模,免不了靠砸钱。

该花的钱必须得花,资金紧张了怎么办?自己人先勒一勒腰带。2019年年初,华夏人裁员、减编、控制薪酬的公文在业内流传。尽管“掌舵人”赵子良出来表态:华夏人寿实行末位淘汰、减员增效已有多年,但不可否认,控费增效是最终目标,更为严苛的竞争已在上演。

偏高的营销费用、严格的控费制度,看似矛盾却又是华夏人寿的真实写照,继续深究,难以避开的还有其存隐忧的偿付能力。

保费规模与注册资本金相辅相成,但在华夏人寿,却呈现出保费规模单边上扬的现象。2009年至2015年,华夏人寿8次增资将注册资本从4亿元提高到153亿元,2015年至2018年,华夏人寿规模保费从1572.14亿元提高到2306.03亿元,700多亿的增量,注册资本金仍为153亿元。

规模扩张势必导致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除非实际资本得以补充提升。截至2019年3季度末,华夏人寿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14.77%、131.14%。纵览数据,2015年至今,华夏人寿综合偿付能力看似稳定,但对比行业平均来看,仍有一大截差距。

万能险大户转型3年记 | 样本—:缺“钱”的华夏人寿

当然,偿付能力数值并非越高越好,如若能够一直将偿付能力保持在这一区间范围,华夏人寿可以说是最大程度的利用了资本金,但前提是,经营无闪失、外部无风险。但从发展周期来看,作为成长型险企,华夏人寿已然存在一定资本金需求。

从华业资本到中天金融再到近日传出的正大集团,华夏人寿身上的资本故事绵绵不止,然而,金主何时才能“携款”入驻?

03

展望期:双创驱动待“结果”

明者因时而变。保险+科技、保险+医疗、保险+养老等“保险+”战略,早已不是业内新事物,更有耕耘多年者。

时至2018年末,华夏人寿总资产超过5000亿,保持行业第6,如今,总保费规模一度达到行业第4,硬实力不可小觑,但环顾行列左右险企,科技、医养“软实力”或有差距。

对外发声方面,华夏人寿向来低调,但也正因如此,稍加透露的信息,反而更能窥清其动作。2017年,恰值监管趋严、保险行业发生深刻变革的节点,华夏人寿以“提质增效”为理念,制定“1212战略”的五年发展规划,战略核心即是以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手段。

彼时,将科技创新视为第一发展引擎的华夏人寿,在结合各业务线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推动落实了一批项目,例如,在客户服务方面,实现了投保、核保、承保、保全、理赔的全流程互联网化;研究推动远程视频客服项目。而这,部分科技驱动力险企早已更新迭代。

2017年末,华夏人寿总精算师李建伟在“第十二届亚洲金融年会”上发言指出,华夏人寿在2017年组建了专业的健康保险事业部,计划在健康险产品创新、业务模式创新方面有所突破。

2018年,华夏人寿继续全面推进“科技+管理”的“双创”战略。科技创新上,按照“客户需求体验、技术成熟程度”两个方向进行布局,寄希望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全面赋能至各大营销和服务场景,重塑业务模式。雷声大雨点小,成果或难在短期呈现。

2019年度计划工作会议上, 华夏人寿将发展愿景升级为“青春化、科技化、生态化”,连续三年提及“科技”二字,不难反映重视程度。

事实上,无论科技还是医养,华夏人寿在业内都称不上有优势,遑论自主研发、自主创新更与第一梯队险企差了好几个身位。要从资产驱动型险企,转向资产、科技双轮驱动,需要的投入不是一点半点,需要的时间同样不止一点半点,砸钱、砸人缺一不可,更熬过静默的沉淀期方能有所收成。

结语

非坚守无以质变。

新战略起航、价值全面突破,通过去中间化、去行政化,可以看到,华夏人寿亦在慢慢精兵简政,从“高速”到“换挡匀速”再到“提档加速”,华夏人寿的“粮草”或也需要补足。


END

“垂直聚焦保险业,点睛行业发展路”,欢迎关注保财论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