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劉華東 通訊員盤小美 馬志堯

初冬,在西峰區董志鎮莊子窪村大大小小的果園裡,一株株矮化蘋果樹整齊排列,長勢喜人。果農們忙著清園、打藥、上肥……

莊子窪村屬於塬邊咀梢村,過去基礎落後,當地農民長期以傳統農業生產為主,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村裡缺乏產業。針對集體經濟薄弱的實際,村“兩委”班子牽頭成立了新光果樹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力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依託豐富的土地資源,採取“支部+合作社+集體+農戶”的發展模式,引導村民以土地、技術、勞務、資金等形式入股合作杜,通過統一規劃、連片栽植,新建果園1000多畝,壯大集體經濟,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目前果園已進入掛果期,今年蘋果總產量45萬斤,產值50萬元。”村支書金萬鋒說,“果園進入盛果期後,蘋果畝產量預計在5000斤以上,1000多畝果園的總產值將達到500至600萬元。”

在西峰區,越來越多的村子像莊子窪村一樣積極培育集體經濟,使之成為助農增收的新引擎。近年來,西峰區把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任務來推進,按照“宜林則林,宜牲則畜,宜菜則菜,宜遊則遊”的思路,依託各地優勢資源,因地因組施策,通過黨建引領、土地整合、建辦合作社等,激活村裡“沉睡”資產,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促進鄉村振興。

在培育發展集體經濟中,西峰區積極發揮黨支部引領作用,鼓勵村集體領辦、創辦合作社,以村集體創辦合作社為平臺,採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方式,把村集體的土地、資金等集體資源量化入股到集體經營主體,實現了村集體控股,農戶、貧困戶合股經營,激發了集體經濟發展活力。

同時,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有技術、有勞動能力的回鄉創業青年、退伍軍人、村上幹部,圍繞“東果、南菜、北畜、西遊”四大主導產業及特色產業,建辦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轉型農業經營主體。2019年,全區新建合作社專業合作社25個,在15個貧困村樹立了一批運行規範的先進典型合作社,提高了入社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信心。

西峰區還通過政策傾斜、資金投入,幫助各村破解發展集體經濟缺少資金的難題。今年全區共補助村集體經濟發展基金638.9萬元。其中,扶持重點貧困村15個,每村補助10萬元,共計150萬元。通過扶持資金入股到符合相關條件的農業經營主體,實現資金變股金,實現村集體持續分紅,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此外,區財政給每個貧困村農村產業發展資金專業合作社下撥10萬元,通過收取利息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區金融辦爭取金融機構資金,向每個貧困村資金互助協會下撥50至60萬元,其中收取的利息部分提取為公益金,用於發展村集體經濟。

在各項政策的扶持下,各村立足經濟基礎、資源條件等實際,因地制宜培育主導產業,不斷壯大集體經濟,推動全區特色產業蓬勃發展。目前,種植業方面,形成了以董志鎮羅杭村、廖坳村,什社鄉文安村為主的蘋果基地,以後官寨鎮孔塬村為主的逸珍玫瑰種植基地,以肖金鎮左咀村為主的苗木培育基地,以溫泉鎮湫溝村為主的中藥材加工基地,以什社賀塬村為主的榛子基地;養殖業方面,發展形成了以後官寨趙咀村、溫泉湫溝村、巨塬村為重點的牛、羊、雞養殖基地;旅遊業方面,通過招商引資,引進“農莊休閒垂釣中心”“水上樂園”“巖洞觀光”“農家樂”“休閒山莊”等特色生態旅遊項目;光伏發電方面,肖金左咀村、顯勝毛寺村建成分佈式光伏發電產業,帶動農戶150戶,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