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泸溪教育答卷”(二)让每个孩子有学上、上好学、爱上学

湘西泸溪县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近年来,该县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有关精神,探索了一条贫困地区深化教育改革,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并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的好路子。《湖南教育》《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都曾做了专题报道,主题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县域探索”。报道提出,泸溪回答了中国乡村教育的出路问题,找到了破解乡村教育困境的答案,值得全国贫困县参考、借鉴。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批示“泸溪经验很好,要推广。” 11月中旬,华声在线记者走进泸溪深入采访,将从贫困县办“好教育”、教育均衡发展、乡村教师成香饽饽、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进行系列报道,全方位解读脱贫攻坚的“泸溪教育答卷”、“泸溪教育经验”,今天推出系列报道之二。

华声在线记者 邓桂明 通讯员 李常 泸溪报道

泸溪县有一个独特的现象。

全县范围内,到外地上学择校的学生几乎为零(上大学除外),而来泸溪县就读的外县籍学生达到了2075人。

泸溪教育的魅力在哪里?有这样一组数据:该县义务教育各项指标持续领先全州;2016年以来,全县共有2928名学子考入本科院校,本科上线率、本科上线万人比连续14年位居湘西州第一。2018年,全县以优秀等级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有评估专家感叹:“这里已经不是基本均衡,而是达到了优质均衡!”

也就是说,泸溪每个阶段的教育都做得不错,让每个孩子有学上、上好学、爱上学。

办好教育“神经末梢”,让孩子们安全上学

距离泸溪县城60多公里的登云寨村,位于泸溪最高峰巴斗山上,有“泸溪西伯利亚”之称,是典型的高寒山区。

从县城出发,弯弯绕绕,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盘旋山路,记者来到了泸溪最“高”的教学点——登云寨教学点。

车子开到山顶后,爬上一段高高的石梯台阶,便到了学校所在地,这天天空晴朗、蔚蓝无云,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操场上空,教室里传来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今年53岁的杨文清老师,从教34年,已经在这里守了快十年了,上班路上,她骑坏过三辆摩托车。这学期,她带领学前班14人、一年级3人、二年级4人,共22名学生。学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操场、办公室、学生活动室、阅览室等配备齐全。

自打她来了,周围4、5个村寨的老乡就再也没有把孩子送下山过。对一年级孩子狠抓拼音、抓识字量,对二年级的孩子抓预习、培养数学自主读题能力,她总是喜欢就地取材,把自然、生活知识融入课堂。“这个词怎么读啊?”记者看到,她指着“激动”说,“今天学校来了很多客人,我们心情怎么样啊?”“激动!”学生们异口同声答道。

脱贫攻坚的“泸溪教育答卷”(二)让每个孩子有学上、上好学、爱上学

杨文清老师在上课。

“来和我们一起踢足球不?”“你能给我们上节课吗?”“你们是城里来的吗?”下了课,孩子有的踢球,有的嬉闹,有的跟我们搭讪,宛若生活在云端的精灵,阳光、自信、活泼、可爱。

脱贫攻坚的“泸溪教育答卷”(二)让每个孩子有学上、上好学、爱上学

孩子们踢球。

和许多山区县一样,泸溪地广人稀,学生人数在100以下的村小有130所,其中只有一名教师的“一人校”有54所,登云寨小学正是其中之一。

2001年来,许多地方曾经一度大规模撤并乡村学校、教学点,但在泸溪,却并没有强行撤并一所村小,只是随其自然消失,这是为什么?

“村小是教育的‘神经末梢’,数量多,占了全县学校总数的74%,办好它们,是为了保障极少数孩子的就学权益,让他们安全上学。”泸溪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谭子好表示,泸溪是典型的山区县,交通不便,如果撤并了偏远学校,孩子们就得走很久的路到更远的中心学校上学,山路崎岖,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不仅不撤并,泸溪还出台了《泸溪县村小(教学点)建设与管理制度》。此制度包含“升降国旗”“作息要求”“教育教学常规"“卫生管理”“安全管理"“教师管理”“校产管理”“学校建设基本配置标准”等共8项18条,这就是泸溪有名的“村小18条”。

“目标有两个。”谭子好说,一是硬件提质,建设美丽村小;二是规范管理,打造精品村小。

“一对一帮扶”,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泸溪县第三中学,简称三中,从前,又被称作是“散中”。为啥?顾名思义,教学质量下滑,学校即将被解散。

三中位于兴隆场镇,地理位置特殊,这个学校办不好,附近几万名老百姓都受影响。

2016年4月,县里彻底改组了学校领导班子,让县城最好初中白沙中学与三中进行“结对帮扶”。当年8月,白沙中学副校长李永生被派到三中担任驻点校长,李永生带着满满一大袋子的“白沙宝典”出发了。临行前,白沙中学校长李玲打趣地说:“你把咱们白沙的家底子都要搬空啦,一点都不留私啊。”

三中校长李国荣介绍,“嫁接”白沙经验,缩小城乡差距,两校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扎实、深入地互动:每个学期都会制定帮扶方案,每个月至少开展一次帮扶活动,包括跟班学习、教师业务培训、高效课堂展示、教师互访、两校联考等。同时,还在办学条件以及资源上进行帮扶,例如体育器材添置、校园绿化建设,无偿赠送复习资料,共享教学教研资料。

脱贫攻坚的“泸溪教育答卷”(二)让每个孩子有学上、上好学、爱上学

白沙中学名师工作室送教三中与师生合影。

“一对一帮扶让白沙和三中紧密连成了‘利益共同体’。”教体局基教股股长谢永良说:“三中的考核评分,直接影响白沙中学的考评分数,帮扶期五年,权重比逐年上涨,最后占到50%。”

如今,三中已经一跃成为了泸溪农村初中学校的领头羊。学生也慢慢回来了,2017年以来,在外务工子女先后有40多个学生转回,2019年就读人数突破470人,预计明年在校人数将达到540人。今年兴隆场片区204个小学毕业生,有194个留了下来。

谭子好介绍,泸溪全面开展“结对帮扶”支教活动,按照“以强带弱、深度融合、全面帮扶、共同发展”的思路,把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各类学校按照三类进行了科学结对设计,结成了125对帮扶学校,以五年为一周期,从“管理、教师、资源、文化、学生”等五个方面入手,实行工作目标同步、领导责任同步、工作职责同步、考核奖罚同步,编织了一张覆盖城区学校、乡镇中心校、村小的教育扶贫网,将城区优质的学校资源“嫁接”到乡村学校,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现在,在泸溪的乡镇,基本很少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往城里挤,“出村不出乡”,已经实现。

城区校有特色,“一校一品”各自精彩

泸溪教育好,最直观地体现在高考成绩上:2019年,县一中2名学生圆梦清华,4名学生考上飞行员,本科升学率达64.3%;县二中本科升学率为37.5%;县五中本科升学率为28.3%;就连县职业中专学校,也有15%的学生升入本科。

这么小的一个县,为什么能办好3所普通高中、1所职业中专学校?

副县长尚远道告诉记者,这与县里制定的发展战略分不开:县一中走文化教育之路,县二中走“文化+体育”特色发展之路,县五中走艺体特色发展之路,县职业中专学校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之路。改变千校一面的竞争局面,让“一校一品”各成品牌。

拿泸溪县五中来说。2006年恢复高中办学时,县里经过深入思考和调研后,考虑到湘西的孩子能唱会跳,才艺出众,决定让五中走艺体特色的路子。

起步时很艰难,连专业教室都没有。现在,县五中新建了艺术大楼、体育场,成了湘西远近闻名的艺体名校。每年高考二本上线学生70多人,其中60多人是艺体生。招生也十分火爆,2019年报考艺体班的有500多名,其中还有不少外县学生。

脱贫攻坚的“泸溪教育答卷”(二)让每个孩子有学上、上好学、爱上学

泸溪五中大力发展专业特长教学,实现了“低进高出”的教学目标。图为该校体育教学课堂。

“不仅如此,我们还带动了整个县的艺术学科发展。”泸溪县五中校长李建军说,2017年,学校成立了姜海军名师工作室,定期在全县开展音乐教师培训、讲座、送教活动,先后培训全县音乐教师1000余人次。

走进思源实验学校,让记者惊讶的是,该校竟然开设了67个社团,包括绘画、科技创新、二胡、笛子、葫芦丝、古筝、扬琴、打击乐、唢呐、电子琴、辰河高腔、踏虎凿花等。共开设45个综合实践班,在每周二、周四下午实行特色课“走班”,全部免费。这在省城学校也很罕见。

脱贫攻坚的“泸溪教育答卷”(二)让每个孩子有学上、上好学、爱上学

环境宽松的思源实验学校“玩吧”就在教室旁边。

白沙小学的陶艺和足球教学、浦市小学的大课间“鼓舞”、武溪小学的苗族跳香舞、明德小学的课间武术体操……这一所所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的学校,是素质教育的生动实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