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創新,一碗油醪糟她賣出千萬年產值

香甜的油醪糟,是重慶涪陵、豐都一帶傳統小吃,距今有兩百多年的歷史,2012年被評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重慶齊聖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袁朝輝,正是這項“非遺”第十三代繼承人。

和許多守舊的繼承人不同,精明幹練的袁朝輝敢於創新和改變,不僅為這門傳統手藝制定了現代化生產標準,還把這碗油醪糟做到年產值上千萬。

創業初心

忘不了兒時味道

“非遺”創新,一碗油醪糟她賣出千萬年產值

在袁朝輝位於渝中區星河商務大廈的辦公室裡,擺著雕花工藝的傳統中式傢俱和全套功夫茶具。

坐在辦公室裡的袁朝輝本人,卻是一身皮衣,留著時尚的長卷發,一副現代女強人裝束。

傳統與現代,在這個辦公室裡結合得琴瑟和諧、天衣無縫,就像她的“袁朝輝牌涪陵油醪糟”一樣,讓傳承與創新無縫融合。

據《涪陵市志》和《涪陵辭典》記載,涪陵油醪糟始創於清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作為這門手藝第十三代繼承人,從袁朝輝記事開始,父親做的一碗碗香甜四溢的油醪糟,就是她最愛吃的“零食”。

“小時候,天天跟父母一起在街上擺夜攤,後來又開了餐廳,賣油醪糟湯圓和手工水餃。”袁朝輝回憶說,2003年接手家裡的餐廳後,自己決心不走尋常路,要把祖傳的油醪糟手藝發揚光大。

怎樣把這樣一種民間溫補小吃做大做強?年輕的袁朝輝決定:把油醪糟打造成高端、精美又有文化內涵的禮品。

“非遺”創新,一碗油醪糟她賣出千萬年產值

打定主意後,袁朝輝開始做品牌推廣宣傳,又開始定製上萬元的品牌陶罐包裝……然而此時,定好的品牌名卻被人搶注了。

“當時我找上門去提出買下品牌名,對方一開價就是20萬,實在是買不起。”袁朝輝說,最後,自己只能含著淚,親手把做好的陶罐全砸掉了。

第一次嘗試失敗了,但生意還得繼續做,袁朝輝乾脆用自己的名字註冊了新品牌——如今享譽重慶的袁朝輝牌油醪糟,就這樣誕生了。

2010年上海世博會即將舉辦,袁朝輝希望能借此把油醪糟的名氣打響,但當時她還沒有多少影響力,拿不到介紹信。不服氣的袁朝輝乾脆提著一袋土雞蛋和油醪糟去了上海。在世博會辦事處的門衛室裡,她親手給門衛做油醪糟荷包蛋,吃得讚不絕口的門衛給她放了行,在辦事處,她靠著聲情並茂的介紹,以及產品的出眾品質,拿到了世博會的參會許可——條件是,只能用涪陵品牌,不能打自己的“袁朝輝牌”。

於是,袁朝輝又加班加點,在20多天時間裡製作了上萬份“涪陵油醪糟”包裝禮品,及時送到了世博會展臺上。

後來她才得知,自己的油醪糟是涪陵唯一一個走進世博會的產品。

傳承發展

先定標準再做產品

創業伊始的艱辛,在袁朝輝看來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一路坎坷走了十幾年,如今“袁朝輝”這個名字,成了涪陵乃至重慶都頗有名氣的健康溫補食品品牌。

2010年上海世博會,袁朝輝牌油醪糟成為涪陵唯一一個走進世博會的產品。2012年,涪陵油醪糟成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袁朝輝正式成為這項遺產的傳承人。2016年,在由國家旅遊局批准,中國旅遊協會、中國旅遊飯店業協會共同舉辦的首屆中國金牌旅遊小吃評選中,油醪糟榮獲中國金牌旅遊小吃稱號。

“非遺”創新,一碗油醪糟她賣出千萬年產值

談及自己這些年創業的經驗,袁朝輝說,作為一種傳統食品,怎樣在傳承與創新之間取得平衡,是油醪糟必須面對的難題,“作為非遺,繼承傳統文化是必須的,但很多傳統文化產品被理解成死守老祖宗那一套,不敢做出創新和改變,這是死路。”

“像油醪糟這樣的傳統食品,過去都是靠手工匠人代代相傳的技藝,一人一個味道,這在現代食品工業裡是行不通的。”袁朝輝表示,一流的企業必定是制定標準的企業,早在2004年左右,自己的油醪糟事業才剛剛開始,甚至第一批產品還沒正式上市,她就邀請相關專家一同制定了油醪糟的生產標準。如今,該標準已經被涪陵其他同類企業所採用,成為行業通行的標準。

除了生產領域,無論是工藝還是營銷,袁朝輝都大膽引進先進的現代理念,在保持傳統風味的基礎上,更貼合現代人的需求。

“例如油醪糟裡的油,世世代代都是用的豬油,但我們逐漸開發了茶油、橄欖油等新品。”袁朝輝表示,這些新產品更符合現代人群對健康和品質的要求,因此廣受歡迎。

社會責任

做透產業保護非遺

“非遺”創新,一碗油醪糟她賣出千萬年產值

如今,袁朝輝牌油醪糟已經走進重慶各大超市,並在南山一華里、彈子石老街、民國街、白象街等旅遊景點開設直營店,產量翻了十幾倍,達到年產值上千萬元。

與此同時,油醪糟的影響力也開始走出涪陵和重慶,初涉境外和電商銷售平臺。2017年,袁朝輝在涪陵新區購置36畝土地,用於新建涪陵油醪糟綜合性產業園,目前已完成規劃。

雖然規模不斷擴大,但袁朝輝仍然選擇走穩健的路,“立足重慶,拓展全國,這是我們的既定路線,先在本地把產業做透,然後再向更廣闊的地域發展。”袁朝輝表示,相比自家生意,她現在更關注整個油醪糟產業的健康發展,正計劃著牽頭聯合涪陵區油醪糟製作商家們,一起保護和傳承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創新,一碗油醪糟她賣出千萬年產值

​“在保護這項民族傳統文化方面盡心盡力,不僅是我作為一個非遺傳人和企業家的責任,也是作為一個民建會員的社會責任。”袁朝輝說,“民建是個溫暖的大家庭,在這裡,我不但得到了各個方面的支持與鼓勵,更提升了自身的水平和思想覺悟。”

除了保護非遺文化,袁朝輝在捐資助學、扶助孤寡老人等社會慈善方面始終保持著關注和投入。涪陵曾有一家民辦的自閉症兒童學校面臨辦學困難,負責人找到袁朝輝求助,她二話不說直接捐出了一座閒置的廠區,自己掏錢把上千平米的廠房加以改造裝修,作為辦學場地使用,除了自己捐款外還發動員工一起捐錢捐物,一舉解決了該學校的難題。

“做慈善捐錢很容易,難的是為需要幫助的人解決實際困難,更難的是長期對此保持關注。”袁朝輝說,不論是作為民建會員還是非遺傳人,自己會始終堅持把文化遺產傳承下去,把公益慈善貫徹到底。

圖/受訪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