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法治扶貧耕植田間地頭

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11月21日訊 初冬時分,暖暖的陽光灑滿千畝梯田,一群群稻花魚在田間來回穿梭,嬉戲覓食……11月19日上午,站在“全國旅遊扶貧重點村”——福安市潭頭鎮下洋村的田壟間,這一“稻魚共生”的農家樂圖映入記者眼簾。

“多虧了鄉村扶貧項目‘法律體檢’這項服務,為我們農業合作社‘稻魚共生’扶貧項目檢出了不少法律風險,村民們發展生產更有信心了!”下洋村黨支部書記林建平高興地對記者說。

让法治扶贫耕植田间地头

今年8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回信,鼓勵鄉親們發揚滴水穿石精神,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飽含深情的回信立刻在閩東大地引發熱烈反響。為切實貫徹鄉村振興戰略和精準扶貧決策部署,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從9月開始,寧德市司法局創新實施扶貧開發項目“法律體檢”專項活動,為全市扶貧開發項目提供法律服務。

寧德市司法局律管科科長蔡文鋒告訴記者,為確保“法律體檢”更能突出專業服務,真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市律師協會從協會理事和各專業委員會中選拔資深律師組成“脫貧攻堅法律服務團”,指導全市扶貧開發項目的“法律體檢”;各縣級司法行政機關抽調司法所工作人員、律師等組成多個“法律體檢”小組,對各個扶貧項目運營管理、合同履行、資金管理、收益分配等方面進行法律診斷,排查隱患,出具《法律體檢報告》。

潭頭鎮下洋村是革命老區基點村,也是省級“美麗鄉村”。2016年,該村投入200萬元,摺合成百股認繳出資。農戶可出地也可出力,以土地流轉、輕度勞務等形式入股,建立了“稻魚共生”生態系統。為帶動村民共同致富,村兩委還將村裡的1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和五保戶納入合作社,形成了“組織+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依託這種模式,2018年該村8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成功脫貧,村財收入也實現零的突破,達到每年10萬元左右。

“法律體檢”專項活動展開後,福安市司法局組織法律服務人員深入下洋村主動介入“稻魚共生”項目開展“法律體檢”。負責該村“法律體檢”的鐘木壽律師通過實地走訪調查,瞭解了該項目合同履行、基本經營狀況、資金來源、收益分配等情況,排查項目運作中存在的法律風險,並“對症下藥”提出法律建議。

“有‘法律體檢’服務,我們心裡更踏實了!現在,除了入股分紅,我還在合作社裡務工,加上家裡種植茶葉的收入,一家人日子好起來了。”成功實現脫貧的林大伯侃侃而談。

當日下午,記者來到由屏南縣屏城鄉村頭村百福農業專業合作社種植的黃金百香果種植基地,只見山道旁種植的上百畝百香果枝頭掛滿了累累碩果。

2018年,百福農業專業合作社成立,採取“公司+貧困戶”的模式,建檔立卡貧困戶以扶貧產業發展基金入股種植黃金百香果。在分析過該項目生產經營狀況、內部管理情況及法律服務需求等信息後,負責該鄉村扶貧項目“法律體檢”的張平律師詳細指出了項目經營的薄弱環節和風險點。

開展“法律體檢”服務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寧德司法行政機關用一串串數據交出了優良的成績單:累計開展為重點扶貧項目“法律體檢”151個,實地走訪167次,開展法律諮詢144場,召開座談會127次,出具《法律體檢報告》151份,幫助項目排查法律風險及問題295個,出具法律意見312條,完善規章制度67項……寧德司法行政機關各級法律服務團隊充分發揮職業優勢,真正讓困難群眾切實享受到近在身邊的公共法律服務,將法治理念灌輸到村民心中,讓法治春風盪漾在田間地頭。

與此同時,寧德各級司法行政機關對所有扶貧開發項目體檢進行項目建檔,做到“一項一檔”,主動向項目方發放“法律服務聯繫卡”,提供持續的法律服務。做好“法律體檢”的跟蹤回訪,提高扶貧開發項目“法律體檢”的實際效果。

“助力扶貧攻堅是司法行政機關的重要職責。我們將進一步找準司法行政工作與法律扶貧工作的契合點,加強對法律服務隊伍的宣傳發動,為貧困地區和困難群眾提供精準普惠、便捷優質的法律服務,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服務寧德高質量發展作出應有貢獻。”寧德市司法局副局長馬強說。

(本報記者 黃錫順 寧德長安網記者 葉雨香 通訊員 崔為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