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帝王學的書嗎?想學習帝王之術,應該看些什麼書?

每到王朝末期,我們讀史書,都會感嘆到,這幫皇帝真是太蠢了,敵人都打到門口了,君臣還在黨爭不休,如果我是皇帝,只要……一定能……

等等,你的意思是,你當了皇帝就能扭轉乾坤,逆天改命?

教育

很多歷史事件,其實都是積重難返,沉痾積弊久了,最後大爆發,來一場“清算”,只能說是歷史的必然。

“穿越者”終會敗給“位面之子”。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真想學帝王之術,那麼應該讀些什麼書?

你在頭條上看到一個專欄,標題寫著“帝王之學”,定價29.9。

有教帝王學的書嗎?想學習帝王之術,應該看些什麼書?

簡介上面寫著:

古代帝王教科書,教你封建王室殘酷的生存智慧。

問題在於,作為一個職業,“帝王”並非像美容、美髮、廚師、木匠、郎中那樣重視“技藝”。

重要的是“教育”,比如對事物的認知,思維的方式,這是底層思維上差異的不同,並最終決定了決策的結果,命運的成敗。

所以無法形成固定的學說流派,並通過文字紀錄留傳下來。

舉個例子,我們看三國演義,劉皇叔禮賢下士,三顧茅廬,最後白帝城託孤。

有教帝王學的書嗎?想學習帝王之術,應該看些什麼書?

劉備也成為了文人心中的“理想主公”。

但事實上,諸葛亮根本就不是“下士”。

諸葛亮姐夫蒯祺、龐山民,是蒯、龐兩家族。龐山民的堂弟,就是龐統龐士元。

蒯、龐這兩大家族都是荊州的重要勢力。

孔明的岳父黃承彥,也是荊州士族,黃承彥的岳父蔡諷,是漢末名將蔡瑁的父親。

蔡諷的幼女又嫁給了劉表,生子劉琮。

這樣算下來,黃承彥則是蔡瑁的姐夫,同時也是劉表的連襟。

諸葛亮娶黃氏後,劉表也就成了諸葛亮的姨夫,劉表的兒子劉琦、劉琮和諸葛亮是表兄弟。

諸葛亮和劉琦講“上屋抽梯”,重耳申生的故事,因為這就是表哥表弟的家事。

劉琦是劉表長子,隨便一個“下士”,怎麼可能指點奪嫡之事?

所以,劉備的“三顧茅廬”,完全不是禮賢“下士”。

荊州六大豪族,蔡,蒯,龐,黃四家都和諸葛亮建有姻親關係。

別說劉備三次請到了諸葛亮,就算是三十次,劉備肯定也不會猶豫。

這些士族互相聯姻,形成政治勢力,彼此又爭鬥奪權,在之後的歷史中,直接影響著蜀漢政權的走向。

“禮賢下士”不過是小說演義。

真正的帝王之學,是複雜的權力鬥爭。

如果無法對政治局勢有準確的認知,就無法梳理出整個局勢的矛盾。

甚至連局勢的概念都看不清,在獲得最基本的信息之前就掛掉了。

帝王之術

“帝師”張居正給萬曆編過一本教科書,就是《帝鑑圖說》。

有教帝王學的書嗎?想學習帝王之術,應該看些什麼書?

裡面講的什麼內容呢?

說是堯在位時,任用賢臣羲氏、和氏,堯“垂拱而治”,從而天下大治。

那為什麼“無為”,天下卻能“大治”呢?

是因為這本書是張居正編的。

所謂“蓋天下可以一人主之,不可以一人治之。”

意思是,天下這麼大,可以只有一個主人,但卻沒有辦法一個人治理,所以大臣很重要。

皇帝一個人是治理不了天下的,所以一定要有賢臣輔佐。

你皇帝“垂拱而治”,不要干涉賢臣治理天下。

遇到問題,也要多聽賢臣的話,不要剛愎自用,一意孤行。

那賢臣是誰呢?當然是我張太嶽了。

然後萬曆被架空,壓根沒人聽皇帝的。

結果萬曆年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都沒發生過的事,皇帝不上朝。

所以你要明白,每個人的主張,都有利益私心。

包括“帝師”,你輕信了他們的邏輯,那麼也只能成為人家的傀儡了。

北宋時期,司馬光編寫了一部涵蓋6朝1362年的歷史的史書,《資治通鑑》。

有教帝王學的書嗎?想學習帝王之術,應該看些什麼書?

通過歷朝歷代的興衰,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

而你要打開《通鑑》,你會發現:

皇帝聽取了儒家的的意見,結局都成功了。

凡是沒聽取儒家的意見的,結果都失敗了。

可我們看歷史,皇帝就算聽取儒家意見,亡國也有不少。

而這些失敗的,都被選擇性忽略了。

假如你是年僅十六歲的萬曆,難道可以做到百分百信任張太師嗎?

不能,那你能避免張太師的洗腦?然後做到反洗腦,讓他甘心為你賣命嗎?

“垂拱而治”的皇帝,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成為傀儡,最終被“賢臣”坑死。

帝王術更進一層,你要意識到,所有人提出的主張、建議,都是有私心的。

所有人都有可能在騙你,包括我現在講的,也有可能在騙你。

你輕信了,只能成為傀儡。

你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嗎?

先別回答的這麼肯定有,魚最難意識到水的存在。

如果老爸死的早,又沒人教你該怎麼做,像嘉靖那樣靠自己天生覺悟的,千難萬難。

不信你看看崇禎。

工具

崇禎即位之後,剷除了魏忠賢勢力,提出了以孝道治天下的口號。

以孝治天下,聽起來非常偉大光明正確,孝道存在,天下一定大治,至少亂不到哪去。

結果大明亡在了崇禎手裡。

一直到崇禎十六年,崇禎還在問:

為什麼我按照儒家學說去治理天下,天下卻沒能大治?

你能感受到崇禎的無助、不甘、憤怒和疑惑嗎?

那問題出在哪呢?

帝王之學再進一層,世間萬物皆為工具,都是為你所用。

儒家學說,也不過是工具之一,用來為了維持等級制框架的意識形態。

新帝國建立,有的秩序需要重新定義,有的被推翻,有的被繼承。

對待儒學,也要有自己的理解,是用是廢,是抑是揚,萬物皆為工具,儒學也不例外。

所以帝王之學,往下傳給帝嗣,儒家的底層邏輯是什麼,你又應該怎樣利用好手裡的工具。

可到了王朝末期,對應的你總是能看到“立幼主”,皇嗣還未成年,沒接收到帝王學教育,先帝就已駕崩,甚至還要旁支繼宗來繼承皇位。

而皇親藩王從小又被嚴格限制,無論如何也接受不到帝王學教育。

於是“帝王之術”,的傳承就出現了斷層。

太子的教育,也被儒家帝師掌握,皇帝反而成了儒家的工具。

就像“君權神授”,原本是為了彰顯君權之神聖,可到後來神權比君權還大,君王反倒成為了教皇的奴僕,德皇亨利四世還弄出個卡諾莎之辱。

所以真正的帝王之學,是你必須知道,帝王才是這個世界的掌控者,其他皆為工具。

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這是當年孔聖人見到道家的祖師爺老聃曾發出的讚歎。

老子曾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管理藏書的官員),所以老子本人一定是讀過《易經》,並且懂《易經》的。

有教帝王學的書嗎?想學習帝王之術,應該看些什麼書?

可以說老子是在《易經》的影響下寫出了《道德經》。

提起《周易》,大家首先會想到的是《易經》,算命、占卜、八字、風水之術。

可學了六十四卦,陰陽五行,象數義理,繫辭這些,到底懂沒懂什麼占卜之術,只有他們自己心裡有數。

真敢站出來拍著胸脯說“我完全讀懂了”,你讓他們算一卦,那一定是胡扯。

因為《易經》壓根就不是一本占卜的書。

而是一本教科書。(我的專欄,有興趣關注一下)。

《易經》有三本,《連山易》、《歸藏易》、還有一個就是《周易》。

這三本書有一定的關聯,《連山》最早成書、是《歸藏》、《周易》的起源,統稱三易。

這三本書都是古代的教科書,

如今《連山》和《歸藏》都已經失傳,現在只留下《周易》。

周易有兩種解釋:

  1. 周:整個;全、四周。易:變化,周易就是天地四周萬物變化的規律。
  2. 易,是傳授、交換知識的意思,“易”這個字像不像老師在傳授知識的樣子?

所以,《周易》是周王室的一本教科書,只不過不是一般人能夠讀到的教科書。

無論哪種解釋,《周易》都不是一本關於算命、占卜的書。

既然是皇家的教科書,肯定是不會學一些種地、織布的東西,《周易》講的應當是管理國家的帝王之術。

至於易經到底講的是什麼,如何解讀。

下次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