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哲學角度分析,形而上學和辯證法是如何關係?

這是悟空問答中的一個問題,搬過來在電腦上寫,提出問題並不一定要找到答案,而是在討論。

為什麼這個問題大家很難理解,或者難以去回答,本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1、這兩個詞條代表哲學概念本來就很抽象;

2、這兩個詞條最早出現在古希臘哲學裡面,經過希臘語翻譯成英語,從英語翻譯成日語,再從日語翻譯成而來,所以很難明確表述;

3、新舊概念的混淆,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其賦予新的的定義,這就和詞條原意變化很大,兩者的不同更加讓人混淆視聽;

4、每個人的理解不同,造成了兩者之間的關係的轉換。

其實要理解這兩個詞條的關係,必須追根溯源,弄清楚本意,並知道兩個詞條的含義的變化,然後再去討論之間的關係就比較清晰。

從哲學角度分析,形而上學和辯證法是如何關係?

首先看形而上學:

該詞原為亞里士多德一部著作的名稱,該著作是亞里士多德死後200多年由安德羅尼柯把他專講事物本質、靈魂、意志自由等研究經驗以外對象的著作編集成冊,排在研究事物具體形態變化的《物理學》(physica)一書之後,併名之為《物理學之後諸卷》。這裡很明確,指的是與以實驗驗證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所區分的一種認知方法。

形而上學"是根據《易經·繫辭》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語,由日本明治時期著名哲學家井上哲次郎翻譯。

形而上學在不同情況下,有兩個意思

1、是指:以用超驗的思辨方式研究非客觀或者無形世界的哲學體系,而非科學研究現實世界的現象及規律;

2、是指:與辯證法對立的 ,用孤立 、靜止的觀點觀察世界的思維方式。

因此形而上學翻譯成玄學可能會更加準確,也就是深奧的,不容易理解的有點虛無抽象的學問。

形而上學探究宇宙萬物根本原理的那一部分,它關注的問題有:世界的本原是什麼,宇宙萬物的生成和演化,時間和空間的本質,自然界的規律法則,靈魂是否存在,人與宇宙自然的關係,自由意志等。總之,存在,虛無,宇宙,靈魂,自由意志……所有玄之又玄的問題,都屬於古老的形而上學話題之一。

因此這個形而上學就和老子《道德經》裡面的探究一樣,用自己的思維去認知宇宙的規律。

而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了突出他們辯證法,因此將形而上學定義為:孤立、靜止、片面的方式認知世界的思維方式。很多時候大家都被這個定義給弄亂了。這就是混淆的最主要原因。

從哲學角度分析,形而上學和辯證法是如何關係?

再來看看辯證法

辯證法的由來:

公元前 6世紀,在古希臘奴隸制城邦形成時期,一些哲學家圍繞世界的本原問題進行了爭論,產生了辯論的方法。愛利亞學派的芝諾認為存在是"不動的","只有唯一不動的存在"才是真實的,如果承認事物的多樣性和運動就會陷入矛盾,承認"多"的存在,就會陷入無限大和無限小的矛盾。為此他作了"飛矢不動"的論證,把有限與無限、連續性與非連續性加以割裂,誇大運動的間斷性,否認運動的不間斷性,從而否認了運動。但這一論證在客觀上卻接觸到了運動本身所包含的間斷性與不間斷性的矛盾,原則上假設了空間與時間是可以無限分割的。芝諾的其他論證,也採用類似的方法。他的論辯方法也就是最初意義的 "辯證法"。所以,亞里士多德稱芝諾是 "辯證法的創立者"。

所以最初的辯證法是對世界本源問題的爭辯,從中找出論述的矛盾,從而尋找更為正確的方法。亞里士多德除了把辯證法看作是"研究實體的屬性"、"揭露對象自身中的矛盾"等方法外,還把辯證法作為形成概念、下定義和檢查定義是否正確的方法。從此"辯證法"經常在邏輯學的意義上被使用。

後來黑格爾在客觀唯心主義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辯證法概念的含義,他不只是把辯證法看作一種思維方法,同時認為它也是適用於一切現象的普遍原則,是一種宇宙觀。

再後來馬克思提出了唯物主義辯證法,有三大規律,矛盾的對立於統一,質與量的互變,否定之否定三大規律。

以上就是哲學史中的形而上學與辯證法的發展。

從哲學角度分析,形而上學和辯證法是如何關係?

兩者的區別與聯繫

如果要我來講兩者的形態,形而上學就是一個人思考,辯證法就是好多人在一起討論;其實都是哲學認知的方法,沒有那個對,那個錯。

我們經常說思辨,就是代表形而上學和辯證法,其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不思考怎麼去拿出你的觀點去辯論,所以這些東西我們沒有必要去深入的研究,什麼運動,什麼靜止,都是瞎扯淡。你只管知道你沒有用實驗去不斷驗證的結論或觀點就是形而上學就對了。

我們目前有科學,科學也是認知,也是廣義哲學裡面的一種,區別於形而上學,對宇宙的規律進行認知,所以我們狹義上的哲學就是哲學史,因為狹義上的哲學已經死了。但是哲學沒死。

如果要讓狹義上的哲學煥發新的生命,那就需要用思辨去認知科學前沿,哲學家必須先是科學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