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開放算力:“打底“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勇氣


華為開放算力:“打底“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勇氣

​一組很有趣的數據,讓我們看到世界的變化:

從12年到1天:微觀世界,進行一次全基因組測序,2003年首次完成花了12年,現在只需要1天,背後的算力提升了1000倍以上。

從1天到7天:日常生活,20年前只能預測1天的天氣情況,現在可以準確預測7天,背後的算力提升了2萬倍。

從220萬到137億:宏觀世界,人眼最遠可觀測到220萬光年之外的星系;而現在“中國天眼”能將人類的視野拓展到137億光年之外的太空。

過去幾十年在摩爾定律下,計算力經歷了幾十年的飛速發展。但今天形式發生了變化,一方面摩爾定律在原有的架構下開始失效,另一方面則是數據的爆發,計算力需求的幾何倍數增長。

產業走到了轉折點。

華為過去十幾年持續投入計算產業,從最難的架構突破做起,自研各類芯片、操作系統、數據庫。這些年華為陸續向行業輸出新的計算力,在今年的華為全連接大會上華為基於過去十幾年的成果,發佈了全新的生態戰略,給產業轉折點帶來了更多的機會。

AI時代的計算挑戰:無所不及、無處不在

華為開放算力:“打底“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勇氣

​基因組測序,預測天氣,觀測外太空,這些都是人類通過計算加速認知世界的進程。隨著AI時代的到來,這樣超強算力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比如,阿爾法狗需要通過幾百萬、幾千萬的棋譜訓練,才能具備一個真正棋手的水平。計算機認識一種動物、一顆植物,都需要數百萬圖片的訓練。

這些還都是最基礎的AI。過去幾十年,整個行業都是基於規則的計算模式,而未來AI時代則是基於統計的計算模式,統計計算本身就是一種暴力計算,未來將高度依賴於計算力。比如自動駕駛對算力的需求非常高,這麼多全球頂尖的科技公司在自動駕駛上投入這麼多研發力量,但是依然進展緩慢。

所以,AI時代對於計算的第一大挑戰就是算力的爆發,對計算的需求是要“無所不及”。“每年AI算力需求增長超過了10倍。預計到2025年,AI算力將會佔據數據中心算力的80%以上。”華為Cloud & AI產品與服務總裁侯金龍說道,“以前更多的是存、未來更重要的是算,數據中心正逐步演變為計算中心。”

除了算力的變化,另外一個明顯看到的變化就是計算架構。在十年前,雲計算開始大力發展的時候,業界曾有一種觀點認為雲將是未來一切計算的中心。但事實上在2018年全球Arm芯片出貨超過230億片,主要用於端和邊;2018年數據中心通用CPU出貨不到3000萬片,是數百倍的差距。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端和邊的算力牽引著生態的發展,驅動計算架構的創新。

也就是說,未來計算要求算力“無處不在”,從中心節點的暴力計算,到邊緣側的專業計算,再到端側的個性計算,雲、邊、端的協同才構成未來AI時代的計算形態。

華為發佈的《鯤鵬計算產業發展白皮書》認為,數字化進程的飛速發展和近十年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均清晰地驗證了一個事實,不同的產業階段對IT基礎架構和計算能力提出不同的挑戰和要求。因此,新應用、新技術、新架構是未來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而計算平臺創新將是數字化轉型的基礎,同時也會推動多樣性計算時代的到來。

無所不及、無處不在的計算,將帶來更大的市場機遇。根據Gartner的數據,預計到2023年,計算產業的規模將超過2萬億美元。

但是,2萬億美元的規模,更多的不是延用傳統架構,可能將構建於“新秩序”之下。打破能效牆、打破散熱牆、打破優化牆、打破內存牆、打破高速IO牆,進一步釋放計算潛能,計算產業已進入架構創新的黃金時代。

15年打下的基礎,覆蓋端邊雲全場景處理器

芯片是所有計算的基礎,當摩爾定律走到極限的時候,處理器架構上需要突破,滿足算力的增長。

華為從2004年開始投資研發第一顆嵌入式處理芯片,15年時間、超過2萬名工程師,陸續推出CPU、NPU、存儲控制、網絡互連、智能管理5大關鍵芯片,具體包括支持通用計算的鯤鵬系列,支持AI的昇騰系列,支持智能終端的麒麟系列,以及支持智慧屏的鴻鵠系列等等。

最為重要的是,華為推出的達芬奇架構是目前為止業界唯一能夠覆蓋“端、邊、雲”全場景的處理器架構,是實現計算和智能的無處不在的基礎。

業界敢於在芯片上投入的企業並不多,這是一個高投入、長週期、大風險的領域,難度大,成功幾率低。從華為15年、超過2萬名工程師這個數字就能看到,這個領域的壁壘,不是一般企業能夠做得到的。

華為開放算力:“打底“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勇氣

​這樣的大投入使得華為計算能“芯”構建起全新的能力。在中心計算方面,華為已經形成了以“鯤鵬+昇騰”為核心的基礎芯片族。在全新的架構下,算力相較於傳統架構有質的飛躍。

比如鯤鵬920是業界首顆64核的數據中心處理器,性能比業界主流處理器高25%、內存帶寬高60%;同時把CPU、橋片、網絡和磁盤控制器“4合1”,是業界集成度最高的數據中心處理器。

用於訓練的昇騰910,半精度(FP16)算力達256 TFLOPS,是業界的2倍。用於推理的昇騰310,整型(INT8)算力16 TOPS,功耗僅8W。

在今年華為全連接大會上,還發布了一款重量級的產品——Atlas 900,這款產品彙聚了華為幾十年的技術積累,是當前全球最快的AI訓練集群,由數千顆昇騰處理器組成。在衡量AI計算能力的金標準ResNet-50模型訓練中,Atlas 900只用了59.8秒就完成了訓練,這比原來的世界記錄還快了10秒。Atlas 900的強大算力,可廣泛應用於科學研究和商業創新。比如天文探索、石油勘探等領域。原來可能花費好幾個月的工作,現在交給Atlas 900,就是幾秒鐘的事情——這就是計算架構革命帶來的變化。

開放賦能,華為“打底”的決心

華為開放算力:“打底“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勇氣

​在芯片的基礎上,華為還在持續不斷投入更多的底層技術,比如板卡、服務器、操作系統、數據庫、編譯器等關鍵技術和產品。通過強力投資,逐漸打通全鏈條,形成了全新計算生態的基礎。

隨著產業需求從數據中心正逐步演變為計算中心,華為也完成了“一雲兩翼、雙引擎”的產業佈局。

一雲指華為雲,通過全棧創新,提供安全可靠的混合雲,成為生態夥伴的黑土地,為世界提供普惠算力。

兩翼指智能計算業務以及智能數據與存儲業務。在智能計算領域,面向端、邊、雲,提供“鯤鵬+昇騰+x86+GPU”的多樣性算力。在智能數據與存儲領域,融合了存儲、大數據、數據庫、AI,圍繞數據的全生命週期,讓數據的每比特成本最優、讓數據的每比特價值最大。

雙引擎指圍繞“鯤鵬”與“昇騰”打造的兩個基礎芯片族,構築異構的計算架構。

從這個佈局可以看出,華為具備了計算的全鏈條能力,未來將以不同的形式向客戶提供服務。比如,以雲的形式,向客戶開放算力,讓客戶可以便捷、靈活地調用算力。而鯤鵬則通過硬件開放的形式,通過與業界合作伙伴的合作,為客戶提供更多形態的產品。

“我們的策略是通過‘硬件開放、軟件開源、使能合作伙伴’來推動計算產業更好地發展。“侯金龍表示。比較勁爆的信息是,華為開放的心態超出所有人的預期:開放鯤鵬主板,開源服務器操作系統,開源單機版數據庫。放在以前,任可一個業務都可以支撐起一家全球性的大公司,而如今華為將這些能力開放出來,支持全產業的發展。

以鯤鵬主板為例,華為將自己全部硬件能力,包括主板、SSD、網卡、RAID卡、Atlas模組和板卡開放給合作伙伴,支持合作發展服務器和PC等計算產品。以鯤鵬新架構的計算能力,相信會吸引很多企業紛紛進入。其實,全球服務器市場和PC市場,競爭格局已經僵化多年,沒有太大變化,而華為這樣的開放,如同在服務器和PC市場‍注入一股新力量 。

侯金成透露,TaiShan服務器,聚焦做高端和內部配套,在條件成熟的時候,華為可以停止TaiShan服務器的銷售業務。

從這裡我們看到,華為“打底”的決心。在面向未來計算,華為更願意做整個產業的基石,將自己十幾年巨資投入的研發成果開放給行業,賦能更多的企業,一起加速計算升級。

在華為的認知裡,只有克服最大的困難,才能真正構建起競爭力,才能為行業夥伴打開更大的產業空間。“打底”,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能力。

華為開放算力:“打底“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勇氣

【結束語】

華為這些年的研發都是從底層最核心的技術著手投入,包括芯片和操作系統這類進入難度巨大的領域。並且,華為一直都是以開放的思路攜手合夥夥伴同行,所以才有資格說出做產業的“黑土地”。

2015年,華為首次發佈了沃土計劃,在過去的四年多,已經發展了130多萬開發者和14000多家ISV。

這一次,為了更好地支持生態發展,未來五年,華為計劃投入15億美金用於發展產業生態。具體而言將從四個方面入手:以行業聚合應用,圍繞各個行業,聯合行業夥伴打造完整的產業生態鏈和具有競爭力的解決方案;以區域整合產業,華為聚焦處理器和部件的開發,各區域的夥伴根據自身特點打造本區域的鯤鵬產業;以聯盟孵化標準,聯合綠色計算產業聯盟、邊緣計算產業聯盟等組織,制定開放的軟硬件標準體系,促進產業的健康發展;以社區發展開發者,未來5年,聯合各社區和高校培養500萬開發者,為計算產業注入活力。

AI時代將計算產業帶入新的大航海時代,更大的機會擺在所有人面前。華為,通過過去15年研發投入打底,未來15億美元護航,華為要聯手合作伙伴建立計算產業的“新秩序”。

——————————————————————————————————

多年財經媒體經歷,業內資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眾多,信息豐富,觀點獨到。

發佈各大自媒體平臺,覆蓋百萬讀者。

《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微信思維》、《微信力量》三本暢銷書的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