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廟會上的大鍋菜,兩大鍋夠400人吃,不常見的黃面饃受追捧


初冬時節,在河南鶴壁市鶴山區一場古廟會上,今年60歲的鄉村廚師秦寶生正拎著一把用鐵鍬做的鍋鏟,在這口大鐵鍋裡來回攪動。鍋裡做的是大鍋燴菜,這是給來聽戲的鄉親們做的午飯,為了準備約四百人吃的兩大鍋菜,秦師傅從一大早一直忙碌到現在。

秦師傅在鍋邊忙活,身後的戲臺子上演員們正唱的精彩,不過此時他也顧不上瞄一眼。每一年的這個時節,當地裡的麥子種罷,豫北各個地方的廟會就開始興起了,大家按照傳統的習俗,捐錢、卷菜,有力的也出力,熱熱鬧鬧地唱上三天大戲。

和秦師傅搭檔的,是已經71歲高齡的秦小林,他們兩個都是做了多年的鄉村廚師,手藝深得鄉親們的喜愛。按照廟會的傳統,廟會的組織方要準備中午和晚上兩頓飯,這些飯一方面供唱戲的演員吃,另一方面供那些捐錢的香客吃。

大鍋燴菜、麵筋湯、豆沫,這些是歷年來廟會上常做的飯,今天輪到做的是大鍋燴菜,這鍋菜裡有大肉、冬瓜、海帶、粉條、皮渣、白菜、豆腐、黃豆芽等食材,大家正往鍋裡倒的是切成塊的皮渣,這是豫北一帶常吃的美食,在河南其他地方也有,只是名字不太一樣。

做大鍋菜的場面,其實現在也不多見了,以前農村有紅白喜事都會盤大鍋臺,做大鍋菜,如今很多飯都在飯店裡吃了,自然也不會再有這樣的場景。下到鍋裡的粉條太長了,為了方便將來盛菜,兩位師傅配合著,拿菜刀把細長的粉條從中砍斷。

在秦師傅做飯的場地裡,有三口大鍋,兩口大鍋裡熬的是大鍋菜,還有一口上面放的是蒸籠,蒸籠裡餾的是之前已經蒸好的黃面饃。這兩口大鍋直徑都在一米多,每一鍋都做的滿滿的,他們估計著夠三四百人吃是沒問題的。

開飯的時間快到了,兩位幫廚把蒸籠揭開,把冒著熱氣的黃面饃抬下鍋,以方面一會兒大家食用。熱菜配熱饃,是很多地方的習慣,可在河南一些地方,吃饃是吃涼的,這些飲食習俗的差異說起來也很有意思。

所謂黃面饃,是把白麵和玉米黃面混合,然後在面里加上胡蘿蔔絲蒸成的。廟會上吃黃面饃的習俗,其實有一定的現實原因,比如有香客會捐白麵或者黃面,這些面都要利用起來,所以就會蒸成黃面饃。

河南的大鍋菜,這兩年在網上也很紅火,不過對於這種地方特色的菜,網上總有兩種不同的聲音,有些說太好吃了,有些說看著實在太難看,不管別人怎麼說,土生土長的河南人,對這種菜還是很有感情的,因為他們從小就吃慣了這種菜。

開飯的時間到了,在眾人盛飯之前,已經有大媽盛了一碗放在了神龕前。然後唱戲的演員和鄉親們陸續來到飯場,大家一般都是一人一碗菜,再來倆饃,盛完之後圍成一堆兒一堆兒,邊吃邊聊。

也許是黃面饃有著吉利的寓意,這三籠饃不一會都被大家瘋搶完了。拿到饃的老年人都說好吃,主要是大家平時在家也不蒸,這一年下來就吃這一兩回,所以感覺還挺新鮮。

大約半個小時不到,秦師傅鍋裡的菜已經下去了一半兒,此時人流還在往鍋邊彙集。雖然先把菜做好,可做飯的人都還沒有吃,他們要等到大家都吃完之後才有空坐下來吃,這種先人後己的精神,著實讓人敬佩。攝影記錄|楊學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