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去日本造美术馆,装入光影群山,吸引无数人慕名围观

美秀美术馆,是位于日本滋贺县甲贺市的私立美术馆。创办人为小山美秀子,由贝聿铭先生联同日本纪萌馆设计室所设计打造的。馆藏包括日本、中国、南亚、中亚、西亚、埃及、希腊、罗马等古文明的艺术品。美秀美术馆是一个由日本与美国联合建筑的工程。1997年11月竣工。

美术馆每一部分均体现了建筑家打破传统的创新风格,由外型崭新的铝质框架及玻璃天幕,再配上Magny Dori石灰石,及专门开发的染色混凝土等暖色物料;还有展览形式及存放装置,都充分表现出设计者匠心独运的智慧。

贝聿铭去日本造美术馆,装入光影群山,吸引无数人慕名围观

贝聿铭先生的建筑风格就是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他所打造的现代建筑有着多元的倾向,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联,使自然融于建筑。其中一个分支是朝着一个可游、可观、可居、可以使精神高扬的场所移行。其实,所谓建筑的真实一定是向你展现易于记忆的空间,或是从未有过的体验。

在还没有抵达美秀美术馆之前,便会看到一个有些魔幻的隧道,而这座隧道也是贝聿铭先生为美秀美术馆专门设计的,大约长三百米的弧形隧道,灯光营造出一种梦幻之感。连接隧道与美术馆的是一条别具匠心的索桥。而对于美秀美术馆的屋顶外观贝聿铭老先生也费劲了心血,自然是贝聿铭最希望在自己的建筑中能够表现的元素,所以美秀美术馆的大门就是因为贝聿铭老先生为了体现自然与建筑相互结合,有着一种幽幽山谷的清雅氛围,所以将大门设计成了日本古建筑的“入母屋形”。

贝聿铭去日本造美术馆,装入光影群山,吸引无数人慕名围观

美秀美术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除了它远离都市之外,最特别的是建筑80%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而是由于地上是自然保护区,在日本的自然保护法上有很多限制而采取为要保护自然环境及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的建造方式。这一设计清楚体现设计者贝聿铭的概念:创造一个地上的天堂。他第一次到这个地方时,就很感动地表白:“这就是桃花源。”

贝聿铭去日本造美术馆,装入光影群山,吸引无数人慕名围观

它建在一座山头上,如果从远处眺望的话,露在地面部分屋顶与群峰的曲线相接,好像群山律动中的一波。它隐蔽在万绿丛中,和自然之间保持应有的和谐。

在美术馆建设中,还专门建造了隧道和直通馆址的公路。沿坡路行不到百米,44根银线放射状地向天空展开,经过一个大半的椭圆形架再紧必。原来这些钢丝是在山谷之间吊起一座非对称地长120米的吊桥。桥的另一端便是美术馆的正门。

贝聿铭去日本造美术馆,装入光影群山,吸引无数人慕名围观

在制约中,我们看到了贝聿铭的天才手笔。从外观上只能看到许多贝聿铭对于建筑的几何特殊构造比如三角、棱形等玻璃的屋顶、其实那些都为天窗,一但进入内部,明亮舒展的空间超过人们的预想。

整个建筑由地上一层和地下两层构成,入口在一层,进正门之后仰首看去,天窗错综复杂的多面多角度的组合,成为你对这个美术馆的重要记忆。用淡黄色木质材料做成遮光格子,而室内的壁面与地面的材料特别采用了法国产的淡土黄色的石灰岩,这与贝聿铭为设计卢浮宫美术馆前庭使用的材料一样。

贝聿铭去日本造美术馆,装入光影群山,吸引无数人慕名围观

在内部的构造中,贝聿铭不只是只针对建筑本身,其它如对美术品的安放、收藏环境等,贝聿铭都下了相当的功夫,最突出的事例是展示和收藏间的空调系统设计。在展示间没有直接的空调,而是在它的周围加以设置,目的是保护珍贵的美术品。

这一新的设想是,让具有理想温度的空气渗透到展示空间中来,而内部的空气不对流,把对美术品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收藏品仓库中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而展示室的照明,取消了对展品有害的发热光源,用最近几年开发出来的光纤维材料作照明。

贝聿铭去日本造美术馆,装入光影群山,吸引无数人慕名围观

在美秀美术馆中,我们还能看到贝聿铭所设计的借景造园的灵秀景象,所谓借景是通过人工的手段,截取或剪裁自然中的一部分,享其纳入,这是中国传统造园中常用的手法,而日本也有着同样的传统。贝聿铭也是这样加以运用的美术馆和神慈秀明会建筑有一公里之遥,为了体现与这组建筑的联系、进入正庭之后,立即可以眺望窗外的风景——群山和那仅露出屋顶的神慈秀明会神殿和钟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