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的護欄拆了,心中的“護欄”請立起來

今年,按照市政府制定的《城市道路及公共空間隔離護欄優化撤除工作方案》,北京各區陸續拆除隔離護欄,提升出行環境的親和度。僅上半年,全市就拆除隔離護欄約700多公里。“礙眼的護欄終於拆了!”在網友紛紛點讚的同時,也有不少市民反映,部分拆除護欄的路段,行人橫穿馬路、機動車違停等交通亂象又回來了。交通專家指出,拆除護欄是城市管理理念上的進步,但交通管理也要同步跟得上。

地點1:中關村西區

10分鐘三十餘人橫穿馬路

“自從路上沒了護欄,每天早晚高峰行人橫穿馬路,造成交通隱患。”日前,有網友通過“人民網地方政府留言板”反映中關村西區護欄拆除後的交通亂象。這位網友稱,行人、自行車、電動車橫穿馬路,幾次險些發生交通事故。

路上的护栏拆了,心中的“护栏”请立起来

位於中關村西區的海淀大街,行人橫穿馬路

19日早高峰,記者來到了中關村西區現場探訪發現,海淀大街、海淀中街、善緣街等多條道路均拆除了隔離護欄,放眼望去路面確實敞亮了不少。沒了護欄阻隔,交通違法行為多了起來。在海淀大街東段兩座大廈間,不少上班族為了省事兒,乾脆橫穿馬路,路中間的雙黃線已經失去了意義,過往車輛不得不剎車減速躲避行人。10分鐘功夫,共有三十餘人橫穿馬路,而不遠處路口就有過街斑馬線。

路上的护栏拆了,心中的“护栏”请立起来

位於中關村西區的海淀大街,行人橫穿馬路

隨後,記者在海淀東三街、彩和坊路看到,自行車道均停靠著數輛快遞車,快遞員正在忙著送件,騎車的市民則被擠上了機動車道。

自行車道成臨時停車場

在一些曾經整治好的路段,拆除護欄後,交通秩序也出現了反彈。去年,交管部門對友誼醫院周邊進行了綜合交通治理,其中對東經路進行了拓寬,取消路側車位,並安裝上機非隔離護欄,人車混行的問題得以解決。

19日中午,記者再次來到該路段時發現,機非隔離護欄拆除後,兩側自行車道宣告路權的“紅毯”上,老年代步車、違法停車一輛接一輛,自行車跟機動車混行的情景又重現了。道路西側,多個打著紅叉的禁停牌也管不住違停車,多輛車裡司機悠閒地玩著手機,把自行車道當成了臨時停車場。

路上的护栏拆了,心中的“护栏”请立起来

非機動車道被數輛機動車、老年代步車佔據

違停車還堵住了公交車進站的路線,乘客只好從站臺上走到馬路上候車。記者注意到,此時友誼醫院停車場其實還有不少空車位,這些司機把車停路邊只是為了省錢圖方便。

地點3:佟麟閣路

放學時段只能借對向車道通行

19日下午15時許,記者來到佟麟閣路,這條只有上下兩車道的衚衕曾用中心隔離護欄擠壓違停空間,如今這些護欄拆除後,違停車又捲土重來了。記者駕車沿著該路由南向北行駛,幾乎全線路邊都停滿了機動車,不少還是逆向停車,而該路段並未施劃路側停車位,也就是說,數十輛車全部是違法停車。記者注意到,一些車的車窗上還被“貼條”了。

路上的护栏拆了,心中的“护栏”请立起来

西城佟麟閣路,放學時段違停車佔據行車道,行人只能在夾縫中通行

記者探訪時正好趕上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放學,不少接孩子的家長乾脆把車騎上了馬路牙子,甚至停在人行橫道入口處。沒用多久,這條本就不寬的衚衕錯車都費勁了,過往車輛繞過路邊的違停車,只能借對向車道通行,地圖軟件上該路段也呈現紅色擁堵狀態。擁擠無序的車流中,接了孩子步行、騎行的家長只能艱難地“鑽空”前行,讓人捏了一把汗。

路上的护栏拆了,心中的“护栏”请立起来

西城佟麟閣路,放學時段違停車佔據行車道

官方回覆:加大非現場執法及巡邏力度

針對中關村西區拆除護欄路段出現的行人、自行車、電動車穿行現象,海淀街道回覆網友時表示,將在相關路段加派協管員人手,努力規範行車秩序,對不文明行車行為進行勸阻,防止安全事故發生。同時,中關村西區道路護欄拆除屬於新型城市形態建設工程,為規範交通秩序,與之配套的工程還有路側違停探頭安裝、行人闖紅燈人臉識別系統安裝等項目。

此外,記者從交管部門獲悉,為了應對拆除護欄後短時間內可能出現的違法高發,交管部門增設道路監控設備和巡邏崗位,加大交警巡控和視頻巡檢的頻次,強化路側亂停車等違法行為的查處。日前,裝備有全新AI智能技術的探頭已開始逐步投入使用,可實現“自動發現違法、自動拍攝全程”的執法過程,在完全沒有人工操作的情況下,自動在設定區域內尋找違法停放的車輛,拍攝遠、中、近三個景別的圖像和一段視頻,記錄下違法行為、周邊交通禁令標誌後再交由人工審核,將提高執法效率。截至8月底,北京已裝備2331套電子警察,專門負責緊盯違法停車。

專家觀點:護欄拆除後管理更要跟上

“北京對城市道路上的隔離護欄進行優化拆除,是管理理念上的進步,非常值得肯定。但這給城市交通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世界資源研究所中國城市項目主任劉岱宗告訴記者,與國內外其他大城市相比,北京在慢行系統建設方面有一個先天優勢,即97%的城市主、次幹路均設有自行車道,“如果能夠保證所有自行車道連續、不被侵佔,將吸引越來越多市民騎行,進一步緩解交通擁堵。”

然而,大量違法停車成為騎行路上的“攔路虎”。過去,大量使用機非隔離護欄,降低了管理難度,但犧牲的是更包容更清朗的城市環境。劉岱宗介紹,車道隔離其實有很多類型可以選擇,比如哥本哈根多用自行車道標線、彩色鋪裝進行隔離,紐約應用低矮的混凝土護板,西雅圖、溫哥華等城市靈活運用輕質綠化花箱,以及阻車墩、道釘等多種隔離方式,都值得借鑑。

“但無論選擇何種隔離方式,核心都在於加強管理,加大執法力度。”劉岱宗建議,除了加大“電子警察”覆蓋等科技投入,還應該加快實現道路停車全面非現金收費,杜絕黑停車位、黑收費;同時調動全民參與監督交通違法行為,比如通過交通APP開設舉報違法停車功能等,營造文明交通氛圍。

劉岱宗認為,從更遠處著眼,一定是將最好的出行空間、更多的路面資源留給綠色出行,留給行人、騎行者。以CBD西北區改造為例,取消了近千個道路停車位,拆除機非隔離護欄,拓寬自行車道、步道,既使慢行系統整體上了個臺階,美化了城市環境,也使CBD地下停車資源得到更充分使用。

記者手記:不能跨過規則的“欄杆”

一座城市規範有序的出行環境,是靠“管出來的”,但怎麼管很關鍵。過去,為了管住亂停車,安裝護欄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隨著城市發展水平的提高,“老辦法”已經不能滿足精細化治理的新要求,加大執法力度、科技化投入成為新時期交通管理增效的必然選擇。

當然,規範有序的出行環境,也不能只靠政府管,每個交通參與者都應管住自己。護欄沒了,不代表就可以亂穿馬路、亂停亂行。城市交通文明從來都不是拿護欄圍出來的。護欄拆除還了道路的清朗,但每個人心中規則的欄杆還要立起來,不要亂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