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古城:歪门斜道里的山水人文风情,还有一座“西南悬空寺”


一座古城的魅力,在于它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受到大自然的偏爱,又赋予其壮丽的山川和秀美的河流,就会成为人与自然和谐文明的典范。位于贵州东部的镇远古城就是这样一个代表。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人文古迹众多,自然风光旖旎,是国家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2009中国最美的十大古城评选中,镇远古城位居第五。

镇远古城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秦昭王三十年设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积淀了悠久厚重的历史沧桑、众多瑰丽的人文古迹和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城内舞阳河自西向东呈“S”形蜿蜒贯通全城,形成:“九山抱一水,一水分两城”、山水城浑然一体、天地人合而为一的独特的山水人文太极古城风貌。

镇远地处贵州与湖南交界,自古就是"滇楚锁钥、黔东门户"。这里是由湖南进入贵州,由水路登岸陆行的码头,也是京城与西南以及安南、缅甸、暹罗、印度等国交往的捷径和必经之地,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镇远在2200多年的历史上,有1300多年是作为府、道、专署所在地。同时,独特的地理环境,使镇远成为中原与西南之间重要的军事重镇,“欲据滇楚、必占镇远”,“欲通云贵、先守镇远”,自古镇远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明清以后,镇远古城进入商业经济的鼎盛时期,是商业物资集散地。徽商和湘鄂中原文化渗透进来,货船争流,商贾如云,成为西南连接中原的一个商贸都市。

岁月悠悠,曾经的辉煌已经随风而去,只留下众多的人文古迹供后人追忆。镇远古城遗存有楼、阁、殿、宇、寺、庙、祠、馆等古建筑50余座,古民居33座,古码头12个,古巷道8条,古驿道5条。城内古街古巷曲径通幽,石桥城垣错落有致,观赏价值与科考价值都很高。青砖黛瓦、高封火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块块石板青砖都记载着历史遗迹,泣诉着千年古城的沧桑。

地处中原平川文化和西南山地文化的结合部,长期的地域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特点,赋予了镇远古城兼收并蓄,多元文化的特质,体现在民居建筑文化上,把中原四合院的原型,搬到山上改造成山屋,吊脚楼、回廊等多种形式的山庄式院落。既重现汉族平原庭院建筑的风貌,又 体现西南少数民族山地建筑的布局;即有堡垒式的森严,又兼有商贾大户的豪气。这种平原庭院与山地建筑的完美结合,别具一格。


镇远古城民居建筑中,最绝的就是"歪门斜道"了。凡开在小巷道旁的民居大门绝不会与小巷平行或垂直,小巷也决不与大门正对,而是有意地将门的朝向转一个角度,斜斜地对着街巷,即所谓“歪门斜道”。这"歪"与"斜",是遵从风水学的说法,"财不露白",是一种富贵福地之相。

古城街巷狭长幽深,结构错综,有石牌坊巷、四方井享、复兴巷、 仁寿巷、冲子巷、米码头巷、紫宝阁巷、陈家井巷。这些交叉衔连、互相达通的巷子,组成了镇远古城生生相息的血脉。古井遍布全城、形状各异、有圆有方,有的形如猪槽,有清澈见地的自然浅井,也有深达余丈的吊井。较有名的有四方井、猪槽井、琵琶井、陈家井、园觉井、南门沟井等。古井一年四季常泽不涸,滋养着古城的生命。

舞阳河穿城而过,沿古城岸边竟有古码头12个之多,充分体现了古城的水陆要津地位。当时,这些码头有不同的用途,有官府专用的,更多是商家民用,按照货物种类划分,沿河而来的商船在这些码头上装卸货物,支撑起商阜重镇的繁荣。随着陆路交通,特别是铁路的开通,镇远水陆交通枢纽的作用成为过去。如今,河水依旧潺潺,帆影寻踪何处?不远处铁路上往来而过的火车鸣笛可能就是回答。


在古城东端,是贵州境内规模最大的寺院建筑群落——青龙洞,将建筑艺术、宗教艺术与自然风光完美结合。它贴山而建,巧夺天工,被誉为“中国山地贴崖建筑文化博物馆”。它与山西悬空寺、甘肃麦积山并称中国古代三大“空中建筑”。1988年,国务院公布青龙洞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洞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经历代修建成现在规模,占地21000平方米,有青龙洞、紫禅书院、中禅院、万寿宫、祝圣桥和香炉岩6部分,共36座单体建筑。造型独特的建筑物 与悬崖、古木、藤萝、岩畔、溶洞天然合成,融为一体,巧夺天工。既有临江远眺的吊脚楼,也有恬静幽邃的寺院禅台,集天下山水楼阁荟萃为一方。如一组鬼斧神工的巨型浮雕,又像一幅淡抹素描的水墨画卷,悬挂在山上。

青龙洞建筑群靠山临江,依崖傍洞贴壁凌空、勾心斗角,错落有致。那飞岩翘角、贴壁凌空、红墙青瓦的殿阁楼台,气势宏伟。在悬崖上采用“下吊”、“借用”、“附岩”、“嵌入”、“筑台”等多种建筑工艺,使其呈现出“洞中建搂”、“楼中藏洞”、“欲露先藏”、“欲扬先抑”、底层吊脚、阁楼悬空的独特风格。是中原建筑形制与贵州苗村侗寨吊脚楼、于栏式建筑的巧妙结合,有“西南悬空寺”之称。


青龙洞是全国为数不多的道、儒、佛三教合一的典范之一。道、儒、佛三种宗教的寺庙群汇聚一堂,同生共长、和谐发展。它贴壁临空,依山因地,分别采用多种工艺,硬是在一段悬崖上筑出中元洞、紫阳洞、青龙洞、万寿宫等一大片阁楼洞天,映衬出镇远古城汇聚八方、兼收并蓄、多元交融的文化背景。

长期以来,这里的汉族与苗族、侗族等20 多个少数民族和睦相处,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闽粤文化、土著文化等多元文化汇聚,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包容性的地域文化和风土民情,散发出宽容、自在、和谐的古城气质。

这是一座充满了生机和人文气息的古城。清晨,古城从睡梦中醒来,薄薄的晨雾里,舞阳河畔音乐悠扬,人们在晨练起舞;祝圣桥上,走来郊外的农妇,背篓里装满到早市上去卖的蔬菜;街头店铺,商贩用喷枪在燎除猪肘上的毛,做开门前的准备;街巷口,出门上班做事的街坊邻居,互相打个招呼,还不忘逗一逗街角的小狗……一切都是那样的平和自然,那样的具有小城风情,充满了市井烟火味道。


入夜,灯光点亮了古城,色彩缤纷里,古城变得更具魅力。在五颜六色的灯光照耀下,平静的舞阳河水波光粼粼,河面上倒映着的房屋垂柳变得异常美丽,如梦如幻。这里颇有湘西凤凰古城夜色的神采,但少了几分喧闹,多了几分宁静,更显得韵味悠长。

也许正是这市井烟火味道的人文气息,也许正是这宁静悠长的古城夜色,才使得镇远古城,这座歪门斜道里的山水人文太极城,还有那座“南方悬空寺”,格外的迷人,格外的富有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