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殺”客戶的財富幻象,吃掉所有人的未來

“屠殺”客戶的財富幻象,吃掉所有人的未來

Photo by Muzammil Soorma on Unsplash

1.佛羅里達的財富幻象

先講一段投資往事吧。

這段往事曾經被美國經濟學家加爾佈雷斯寫過,出現在很著名的一本書裡,名為《1929年大崩盤》。

那是在上世紀20年代中期,美國南方州佛羅里達的房地產價格一度暴漲。

南方冬天的氣候,好於北方的紐約、芝加哥或者明尼阿波利斯。隨著收入的增加和交通條件的改善,每到冬天,北方的富人們就乘飛機南下。

加爾佈雷斯寫道:富人們南下度假,“就如同加拿大黑雁遷徙那樣有規律,令人印象深刻。”

於是人們相信,整個佛羅里達半島將住滿來度假和曬日光浴的遊客,包括當地的海灘、沼澤、溼地和公共灌木叢都將成為有價值的東西。

如同發現了待挖掘的金礦,很多人非常激動。在銷售者的誘導下,佛羅里達的房地產投資前景讓人血脈賁張。

整個1925年,出於不費力氣就發財致富的追求,很多投資者來到了佛羅里達。那裡的土地被分割成許多地塊。

地塊資產每天都在增值,甚至半個月內就能轉手賺錢。買地者並不會在這裡居住,也未必相信別人一定會住,但他們堅信的是,後邊一定會有更多的人來買,地塊一定會不斷升值。

有人這麼認為:這是上帝要讓我們發財致富!

財富的遊戲順利開始了。

後邊的故事很容易猜到,繁榮不可能持續,房地產價格轉頭暴跌。一大批投資者因此慘敗。

這個投機鬧劇的末日最終到來,是因為一場強烈的熱帶風暴。發生於1926年9月18日的風暴,捲走了數千房屋的屋頂,海水把豪華遊艇捲到了邁阿密的街道上。

這場熱帶風暴,如同擊鼓傳花的遊戲中鼓聲最終響起。

加爾佈雷斯後來有個總結。他認為,這個故事裡包含了“傳統投機泡沫的全部因素”。

“屠殺”客戶的財富幻象,吃掉所有人的未來

2.財富幻象到處都是

佛羅里達的投機鬧劇,不是孤例。

金融史家金德爾伯格筆下的那些案例就不去說了。看看我們身邊吧,大大小小的財富幻象到處都是。

前幾天,證大文化發出公告,稱總經理朱鈺因“撈財寶”及“證大財富”涉嫌非法集資,被上海警方採取刑事強制措施,協助調查。

這個事件,是證大掌門人戴志康被抓之後的後續。

從P2P的謝幕角度看,標誌性的事件不少,比如陸金所P2P業務良性退出,以及戴志康鋃鐺入獄。

P2P是打著金融科技創新的面目問世的,但在世的數年間,多半扮演的角色,卻是拿高息誘惑出借者,導致最後一地雞毛。很多一起步就欺騙客戶的機構,竟也能紅極一時。

很多人在投資時也有猶豫,但往往被財富幻象所迷惑,被明晃晃的數字所蠱惑,還是衝入了其中。等到“熱帶風暴”刮來時,悔之已晚。

私募領域同樣亂象迭出。私募,一度被稱為所謂的“大資管時代的中堅力量”,後來竟成為一些人爭相躲避的一個名詞。

有消息稱,私募機構從業者的數量在繼續下降。這表明行業洗牌、整合仍在進行中。

P2P也好,私募也罷,都是機構生存的一種形式。在監管的半徑內,形式本身是無辜的,有責任的還是人。

是誰,在利用財富的幻象蠱惑渴望財富增值的眾生?

有人剛好貪心,有人剛好會騙,於是一拍即合。

“屠殺”客戶的財富幻象,吃掉所有人的未來

Photo by Alexander Mils on Unsplash

3.供給側需要檢討

做一個合格的金融消費者,並不容易。

一位賣五金零配件的小老闆,賺了些錢,手上拿著500萬現金,不知道該投向哪裡。投資清單上常見的股票、房產、黃金、存單,都令他糾結不已。他也知道不能單單擺在銀行裡,但又恐懼風險,不得已還是存在銀行裡。

一位手頭持有數千萬人民幣的高淨值人士,被這兩年投資市場的風聲鶴唳驚嚇了,思來想去,最後還是跟銀行做了個協議存款。她的邏輯如此簡單:我就想看到本金一直在——儘管她也知道,一直這樣操作,財富也會毛掉。

這個市場中,從普通投資者到高淨值客戶,需求仍在。只是,供給側的作為令人並不滿意。

十多年來,一些財富管理機構不斷在營銷客戶。儘管不是所有的營銷都出於惡意,也不是所有的“營銷”都不能產生價值,但總體而言,在價值觀層面,供給側需要檢討。

在這過程當中,有人不惜藉著財富的幻象“屠殺”客戶——如此,失去的一定是所有人的未來。

另外,滯後的監管也助推了整個生態中的“幻想、漫無邊際的企盼和樂觀態度”。機構的合規程度跟監管程度密切相關。

無論何時,保護金融消費者,都是第一位的任務。就此而言,這與客戶是否貪心,並無關係。

- The End -

撰文 喬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