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京電影《攀登者》,是否重構當年登山真相?

電影《攀登者》上映之前,針對前期宣發的內容,山友圈子裡已有不少疑問和議論。

9月30日公映當晚,我坐在影院看著大銀幕上顯示的“編劇阿來”時,忽然意識到,這就是前幾年阿來老師約我和另外三名山友聚談的後續。阿來這些年在文壇上名聲日隆,對於他編劇的電影,還是能夠讓人期待的。

吳京電影《攀登者》,是否重構當年登山真相?

電影《攀登者》海報

如果《攀登者》僅僅是一部虛構故事片

如果《攀登者》僅僅是一部故事片,且是一部帶有玄幻武俠色彩、純虛構的故事片,或許還可以打70分。

對於不懂登山、或者不瞭解那個時代的一般年輕觀眾——這是而今買票觀影的客群主體——這部片子看著還挺熱鬧:探險、愛情、世界之巔、幾處驚險誇張的情節、個別笑點……具備了不少討好年輕群體的元素。

影片中,在1960年攀登時的方五洲飛身搶救攝像機、方五洲救援攀登拉練時滑墜的隊友、一群人在夜晚大風中用金屬梯自救、方五洲飛身背扛崩塌的冰塔林營救愛人徐纓等情節,各種凌空飛起、超人附體——這些橋段或許只能理解為徐克等主創的武俠片後遺症吧。

若拋開史實和登山常識,不動腦子看《攀登者》,該片具備一定的觀賞性。但是,拋開史實和登山常識,去演義1960年、1975年兩次珠峰重大攀登事件,真的合適麼?

接下來,我們先說說登山方面的一些明顯失誤。

吳京電影《攀登者》,是否重構當年登山真相?

電影《攀登者》劇照

《攀登者》並不是一部登山電影

首先要說的是,對於人在高海拔環境下是什麼生存狀態。《攀登者》呈現的過於輕鬆容易,並且以下幾點,明顯是借鑑(或者說仿效)19年前的好萊塢影片《垂直極限》:

登山隊員在山上基本不戴墨鏡,即使戴也是顏色特別淺、無法抵禦高海拔強烈紫外線的淺色墨鏡;割繩子、救同伴的情節;每個人在高海拔都是動作麻利、健步如飛,連喘氣都沒有。最令人無語的就是方五洲雙手拿著冰鎬在海拔6000多米快速奔跑、飛躍冰裂縫……宛如劍仙附體。

這些年,國外拍過不少成功的登山故事片或紀錄片。且不論《珠峰:最狂野的夢》、《Free Solo》、《攀登梅魯峰》等口碑頗豐的影片,就說2003年的《冰峰168小時》、2008年的《北壁》、2015年國內熱映的《絕命海拔》,都是以真實事件為原型的故事片,再沒出現過2000年《垂直極限》裡那些虛假橋段了。

都是登山探險類故事片,能不能仿個新一點兒的?

吳京電影《攀登者》,是否重構當年登山真相?

登山隊員在結組攀登,此圖為電影劇照

影片中,全體登山隊員在珠峰都膚色如常,沒有絲毫曬傷的跡象。看來60年前我們就掌握了超級防曬技術,而今卻失傳了……

當然,這類“大片”在登山常識方面出現毛病,並不一定影響普通觀眾的觀感。該片在登山器材裝備和山峰特徵呈現上,還算比較準確、沒有失分——1960年中國隊首登珠峰用剩下的“阿蘭”,我收藏了十四個,影片中用的是同款。

然而,我們還是不能把《攀登者》作為一部登山電影來看,因為進一步說,該片在史實方面的缺陷,才是最關鍵的。

真實人物被扭曲變形

《攀登者》的男一號方五洲,顯然對應的是1960年首登珠峰的攀登隊長王富洲前輩,連名字都像。同時又把“甘為人梯”的劉連滿前輩的事蹟也融進去了。這樣的人物設置有利於簡化1960年的故事、並豐富男主的人物塑造,但是,王、劉兩位在1960年之後的際遇可大不相同。

當年登頂的王富洲、屈銀華、貢布三位前輩,後來在體制內都得到了不錯的安排和發展:王富洲退休時是中國登山協會主席;屈銀華一直在體育系統、並曾調回國家登山隊工作;貢布也曾先後擔任中國登山協會副主席、西藏自治區政協常委等職。

而在海拔8600多米第二臺階下方甘為人梯、差點犧牲的劉連滿,作為普通工人退休後晚景蕭疏,他又回工廠幹了六年打更的工作,還和老伴去撿破爛貼補家用。

吳京電影《攀登者》,是否重構當年登山真相?

電影《攀登者》劇照

參加過1960年、1975年兩次珠峰攀登的許多無名英雄們,像劉連滿這樣際遇的並非特例——“比起那些現狀還不如我的運動員,我很知足。”再次得到社會關注時,劉連滿曾這樣說過。

這種人與人際遇的差距,不是個人原因,而是那個時代缺乏對個體的足夠尊重。更多隻是對成功登頂者有限的“論功行賞”而已。

影片裡只有黑牡丹一位藏族女性在1975年登頂珠峰,導演和編劇還給了她與新生代骨幹李國樑一段莫名其妙的愛情戲——最後李國樑不幸遇難。

可是,1975年中國隊登頂珠峰的女性,只有藏族隊員潘多一人。當時她早已結婚,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她的丈夫也是登山隊的一名漢族隊員,後來二人白頭偕老。

影片中的黑牡丹和現實中的潘多前輩,存在著一一對應關係。

如此處理,顯得輕浮草率。

架空錯位的虛構歷史

首先,《攀登者》整個故事的主要線索或動機,是“證明中國人能夠登頂世界最高峰”。影片以1960年中國人從北坡首登珠峰為引子,以1975年中國人第二次從北坡登頂珠峰為主要故事呈現。

那麼,當年國際登山界對中國人1960年是否登頂的質疑,真的是1975年珠峰攀登的首要,或唯一動機嗎?

不是的。

吳京電影《攀登者》,是否重構當年登山真相?

電影《攀登者》劇照

其實,1975年的珠峰攀登,另有兩個重要訴求:人類女子首登珠峰之爭和中國人要自己測繪珠峰。

女子首登珠峰之爭,發生在中國的藏族女登山隊員潘多和日本的田部井淳子之間。

1960年中國人雖說是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但人類首登世界之巔的榮譽已經屬於1953年的新西蘭人希拉里和尼泊爾夏爾巴人丹增諾蓋了。

而如果1975年潘多先於田部井淳子登頂珠峰,則中國將摘得“人類第一位登頂珠峰的女性”這個“人類第一”級別的榮譽。在當時,這是非常重要的政治成就。

但很遺憾的是,最後田部井淳子先於潘多登頂。即使如此,歷史總還是歷史。

該片卻迴避了這一重要事件。

1975年那次珠峰攀登,攀登隊長鄔宗嶽犧牲,嚴重高反、嚴重凍傷、受傷甚至吐血的還有很多人。影片中在高海拔營地夜晚颶風裡,使用金屬梯和登山繩索掛住巨石、保住大家性命的驚險情節,卻完全是子虛烏有。

那麼,號稱是這一情節“人物原型”的,又不知所憑何來。

重構國家記憶,還請尊重史實

電影《攀登者》,用一種符合時下流行文化的、武俠英雄主義加上絕命浪漫愛情的方式,“演義”了一段對國家民族有著重要意義的“歷史記憶”。

1960年、1975年兩次珠峰攀登中,有大量感人的真實事件和真實人物。其中,國家政治、個人命運、人與自然的關係等等元素縱橫交織,挖掘、改編出一個既符合真實歷史、又能打動人心的好故事,真有那麼難嗎?

吳京電影《攀登者》,是否重構當年登山真相?

登山隊員向“第五號高山營地”進軍

然而,該片以違背登山常識、扭曲登山人物、架空真實歷史的方式試圖重新構建史詩,如同拿了一瓶50年老茅臺,然後把酒倒掉,再往裡面裝進可樂、酸奶、鮑魚汁、火鍋底湯……

然後還當成50年老茅臺來吆喝。

看完電影《攀登者》,筆者有一種”珠峰玄幻愛情動作片”的觀感。如果把它當做一部杜撰虛構的故事也就罷了,讀者們請勿認為歷史就是那個樣子。

那段真實的登山歷史,從來不是那麼輕飄飄的。

那個“國家登山”所屬的封閉時代,不宜用杜撰巧飾來重構讚美。

11月刊《戶外探險》雜誌,正在熱賣中

點擊 搶先閱讀

吳京電影《攀登者》,是否重構當年登山真相?
吳京電影《攀登者》,是否重構當年登山真相?

本文內容節選改自《戶外探險》雜誌2019年11月刊,撰文/十一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