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對《演技派》的第一感覺:這節目必糊。

首先,缺乏天時。

前有《演員請就位》《巔峰對決》,《演技派》昨晚上線,難逃跟風之嫌。

其次,缺少地利。

節目依仗優酷平臺,雖然有《這就是街舞》《這就是機甲》等珠玉在前,但論爆款,優酷和其他幾家相比還是稍顯遜色。

《演技派》憑什麼突出重圍?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看完兩期,我按捺住本想怒打一星的手,也默默收回蓄勢待發的吐槽。

讓圍觀看笑話的人失望,《演技派》靠的不是天時,不是地利,而是臺前幕後的人和。

第一位,於正。

於正是《演技派》的發起人,也是這檔節目的核心。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在公眾眼中,於正的話題與爭議要遠遠大於他的作品。

微博上懟天懟地的狂傲耿直人設,總能百試不爽地幫他衝上熱搜,也自然不少招黑。

而作為編劇,他的業務水平也能從豆瓣評分上感受一二: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當然,也有《宮》《延禧攻略》《烈火軍校》這些及格作品: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從業20年,拍攝過48部戲,這其中雖然有不少被罵爛,但不能否認的是,於正確實成了自瓊瑤、海巖之後,華語影視劇又一個現象級編劇,《美人心計》《宮》《陸貞傳奇》和《延禧攻略》等等作品,也捧紅了不少演員。

於正和他的作品,擁有一套成熟有效的造星機制,這也成為許多年輕演員趨之若鶩的原因。

如今網劇和選秀層出不窮,造星的門檻越來越低,於正的目標也由量改為質,注重業務水平,於是有了《演技派》的誕生。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而演技類綜藝扎堆,演員pk的玩法也開發到了極致。

爭議大不過《演員請就位》,量級比不上《巔峰對決》,顏值贏不了《演員的品格》,《演技派》索性另闢蹊徑,玩了一出新人演員片場“大逃殺”。

30名新人演員,選出16名參演於正原創影視化作品,接受表演導師全程指導。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節目沒有淘汰,也不談晉級,機制卻仍然殘酷。

選手的戲,全靠演技——

演得好戲就多,演不好就直接殺青。

相比同類綜藝,《演技派》更準確的定位是真人秀,拍攝和製作的手法,也更像紀錄片。

它記錄的不僅是演員在實戰過程中的演技成長,也記錄了演員拍戲流程:

試戲、選角、定角,到最後的拍攝,從中輻射出當代青年演員的生存現狀。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演員光鮮的職業外衣之下,有等待試戲的焦灼,選角被拒的失落,得不到心儀角色的遺憾。

年輕演員極度飽和的當下,表演成了一門營生,而非事業。每天轉場於不同劇組試戲與拍攝,何談鑽研修煉演技?

《演技派》提供了一次潛心演戲的機會:

從開拍到結束歷時整整71天,這麼長的時間跨度在綜藝節目裡實屬罕見;

期間選手不允許外出拍戲、接廣告代言,只能奔波在片場和宿舍之間,表演、訓練、休息,直至殺青。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在於正看來,《演技派》除了科普演員拍戲流程,揭露演員生存現狀,更大的目的是通過節目的實戰與訓練,為演藝圈輸送更專業的年輕表演人才。

而在實現這個目標之前,他首先要提高普通觀眾的審美,讓大眾明白什麼才叫演技。

於是,就有了第二位,張頌文。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演技派》表演導師,請到了張頌文、吳鎮宇、張靜初,此外節目中還穿插請到了李嘉欣、尹正、李立群擔任飛行導師,他們指導選手錶演,也親自下場示範過招。

吳鎮宇注重對戲劇的直觀感受,張靜初善於對故事細緻拆解,張頌文能靈活的融入生活中的真實性。

坦白講,比較於《演員請就位》裡郭敬明玄之又玄的“脫口秀表演”,和《巔峰對決》中彷彿亂入誇誇群的彩虹話術,《演技派》對演技的科普,是最通俗直白、有理有據的。

尤其是張頌文。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裡的唐奕傑,再現出現實官場摸爬滾打多年的官員圓滑、世故、懦弱、虛偽的一面,這個角色的飾演者張頌文,也在入行20年之後終於讓人們記住了他的名字和演技。

演員之外,張頌文另一個身份是表演老師。他在京郊順義租住的農家小院,接收過不少慕名學習的演員,鍾漢良、林志玲、宋佳,還有於正自家的演員楊蓉。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試鏡時,他不光負責出考題,還同步解釋什麼叫做生理反應的表演,科普為什麼即興表演最考驗演技: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而張頌文對錶演的要求,講究“真”。

為了演好唐奕傑,他跑到機關部門上了15天班,體會公務員的行為狀態。

之前沒戲可拍的時候,每天趕早高峰,逛菜市場觀察生活,記錄普通人的日常點滴。

為此還做過一次實驗,買了十個錢包丟在地上,觀察路人的反應。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他發現,演員表演時往往不敢如實呈現,反而過度誇張過度戲劇化,為一個簡單的動作加很多戲。

在《演技派》裡,張頌文向選手提出最多的指導,就是“去油”,在表演中做減法,剔除不必要不自然的表達。

他給趙天宇出的一道考題,表演淋雨之後跑進屋的樣子。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選手表現不如意,張頌文的建議是,親自到下雨天感受下。調教之後,選手第二次的表現也自然多了。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擁有新穎的選拔機制,專業的指導老師,是不是意味著《演技派》是演技類節目裡最靠譜的那個?

未必。

前兩期看下來——

衝突性戲劇性,有了;

知識乾貨和娛樂趣味,也有了。

於正說,“從來沒有一個節目像這樣把影視劇的行業給你剖開看”——

《演技派》確實讓人看到了年輕演員光鮮背後的殘酷環境和工作狀態。但這個新鮮感,能持續多久?

換句話說,第一季看的是個新鮮,第二第三季很容易淪為套路。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所以,這個節目跟核心的吸引力其實是這兩點:

年輕演員們的演技養成,以及,於正。

作為真人秀,《演技派》和養成系偶像選秀一樣,供觀眾pick心儀的選手,共同見證、經歷他們的成長。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同時它也滿足了人們對於正以及他作品的窺探欲——為什麼他能火?

《演技派》的確全方位地呈現了於正創作的過程,從劇本到演員,從置景和道具到具體實拍。

第二期節目,影視化作品正式開拍,於正對著鏡頭解釋節目啟用了《延禧攻略》的班底,而服裝、頭飾,也下足了工夫。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這些介紹,看得出於正對《演技派》的重視和用心,卻也讓人意識到:

這個節目的本質,就是一場於正自編自導自演的大型公關秀。

《演技派》每期播出,都能在熱搜上佔據几席。

巧合的是,騰訊另一檔節目《僅三天可見》戳破了這熱搜背後的運作。

姜思達到節目組探班,於正工作忙到手機時刻不離手,後來導演組解釋說,他一直盯著手機也是為了節目能衝上熱搜。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本質上,《演技派》是一次自我品牌的宣傳和推廣。

當然,不能否認,於正為培養年輕演技派所作的努力。然而這又恰恰成為這檔節目最大的悖論。

《演技派》裡,於正強調自己曾經捧紅了楊冪、馮紹峰、趙麗穎、陳曉、吳謹言。

可是,這些靠於正劇走紅的演員,都算不上演技派。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一個從沒有發掘出演技派的製作人和編劇,立志打造中國年輕演員中的演技派——

這一幕和只拍過爛片的郭敬明頭頭是道地分析演員演技,有著相似的荒誕性。

也是《演技派》的立意與初衷,讓人無法信服的原因。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所以《演技派》的問題,又落回於正為什麼捧不出演技派的問題上了。

《僅三天可見》裡,攝影機記錄下於正對著電話大吼:“演員需要做的,就是服從。”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他曾經在微博上維護吳謹言的演技時,也說過,演員演不好,跟導演的審美有關。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在一部作品裡,完全服從導演的演員,是否太過於被動?

張頌文能演好角色,是因為開拍之前,他已經在心裡建立出角色的完整的形象,那些在劇本里提到或沒提到的維度,他都用自己的理解與思考去構築完整。

因為,他“得相信這個人做事情是真的,才會比演的比較自然一點”

這是屬於演員的主動性。

你憑什麼叫《演技派》?

導演的調教與劇本的水準,確實會對錶演產生影響。

但好的演員,一定不只是服從,而是懂得獨立思考的。

《演技派》能否突破它本質上的悖論,或許就在於它不再試圖讓演員去服從,而是主動尋找、建立起獨立的思維方式。

它能否培養出真正的年輕演技派,現在還不太好說。

我們,也只能祝它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