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盧蒙:沂蒙農村的老鍋屋

說起鍋屋,城裡年輕的一代可能不知道怎麼回事。鍋屋,顧名思義,就是放鍋的屋子吧,放鍋的屋子就是廚房、灶房,這是沂蒙農村人家燒火做飯的場合。現在很多老年人還是這個叫法,以至於他們上趟城裡走親訪友時,老是納悶,樓上的鍋屋咋和堂屋連一塊,連個燒柴火的爐子都沒有!

也別怪他納悶,老式的沂蒙家庭,一般正面是堂屋,鍋屋不是安排在東廂就是西廂,還有的放在堂屋正對的一邊,但總是比堂屋矮小一點。鍋屋裡,除了堆放點軟硬柴火,一拉溜總是支著好幾個灶。大灶叫大鍋臺,有一米見方,高到腰間。根據家裡人口多寡,放個五印鍋或七印鍋。以前計劃生育不緊,七八口人的大家庭多,加上那時家家養豬,還要用大鍋餷個豬食什麼的,安七印鍋的人家也不少。新潮的人又納悶開了,鍋怎麼還分印呀?據說這印是仞的意思,農村人叫順了嘴就叫了印。這一仞是一週尺,大概是23釐米的樣子,這樣算起來,七印鍋直徑就是62釐米,算是不小了。這大鍋外方內圓,底下的中央留著方孔,用鐵條攔好,可以掉灰,也可以朝上送風。前面是送柴火的爐門,講究的門上按個鐵片,可以根據需要放下來掀上去。後面有個出煙口,連著煙道,煙道是泥做的,在牆上開孔後通到鍋屋的外面。要是這家的大鍋抽風好,火燒的旺,有時火苗子都竄到牆外多高,晚上看著怪嚇人的。那時的房子都是草屋,煙道開口在屋簷下,遇到大風,火舌飛竄,怕引起火災,就在開口上方壓上瓦,這樣除了安全,下雨也不倒灌水了。人口多,做個飯不容易,下地幹活還需要趕時間,這火就不能慢慢燒,遇到陰天柴火潮氣大,抽風也不好,火就不好好燃燒,幹漚煙不出火苗,這時要用著風箱了。

風箱可是勞動人民的一大創造,長條結構,長一米多,寬40釐米左右,高一般和鍋臺平齊,有半米左右。一箇中空的大箱子,中置一推板前後拉動。推板四周有小針孔,穿著一束束的雞毛。箱子前後各有一進風孔,孔內有一擋板,出風口聯著大鍋底下的方孔。推板向前推時,前孔進風,後孔關閉,把空氣從側面的出風口壓出去。回拉的過程,前孔關閉後孔進風,也能送出風去,效率非常高。風箱一般安在鍋臺的左側,左手操作推杆,右手朝鍋底續柴火。小時候對這能吹火的東西感到很好奇,為什麼這一推一拉都有風呢,為此,差點把風箱拆了。

柴火燒一會,爐膛中間積的灰多了,就要用火鏟把灰朝周圍劃拉劃拉,再把柴火撥到中間方孔位置,以利燃燒。底層的空間是放柴灰的,一般用灰板子擋著,積攢多了,就剷出去,這可是上地的好肥料。

現在大鍋都有鋁製或鐵製的鍋蓋,以前是找不到的,有的人家用高梁莛編個蓋頂子,中間穿上個繩系;有的找木匠做個木頭蓋放上。木頭蓋強度高,要是遇上過年蒸饅饅,或是平時煮地瓜,就在鍋蓋上壓塊石頭,這就有了高壓鍋的概念了。

大鍋一般是用來燒稀飯,蒸煮東西的,要是平時燒個小菜,燒大鍋就有點浪費。便在大鍋邊再支上幾個爐子。這些爐子是球形結構,挺著個大肚子,三支腳支撐著,上面插上幾個薄石板做架,既可放鍋,也可放燎壺。和大鍋爐不同的是,小泥爐子沒有煙道,送柴口的下面,有個出灰口,也是進風口。別看這東西小,製作也是個手藝活,有手巧的,用黃泥和上麥糠砌出來,非常好燒,幾把火就好好一壺水,燒出來的灰白花花的,燃的很充分。有的人鼓搗半天,弄好了,柴火在外面燒著了,送爐子就滅。因為做這東西沒有固定尺寸和制式,膛開的怎麼樣,送風口位置大小如何,全憑各人拿捏。於是各個村都有幾個制泥爐的高手,弄半包捲菸,下一壺大葉子茶,講幾句奉承的話,就可以請來給你鼓搗鼓搗,或是指點指點。用泥垛個火爐子,好玩弄,但不耐用,夏天放當天井裡,遇到下雨忘記搬,一下就泡了湯。遇到兩口子打架,氣頭上,一腳也跺個粉碎。西山裡有個石匠,為了一勞永逸,用鏨頭生生地硬鑿出個石頭的火爐,不知這小子當年費了多少工夫!可能他的想法和秦始皇樣,打算把這份家產傳他一萬年!

這種小爐子,一般家裡要多支幾個,可以一邊炒菜,一邊燒水。以前的人,沒見過炒瓢,他們炒菜是用小耳朵鍋。所謂的耳朵鍋,就是鍋沿有兩個把手,方便端上端下。用耳朵鍋炒菜,自然沒有了顛鍋這些技藝,因為你沒法拎起來,上下翻飛。

說到吃,對沂蒙人來說,離不開的就是煎餅,烙煎餅離不開鏊子,鍋屋裡那就必須有個鏊子窩。鏊子是種扁平的餅樣鐵器,三個小短足。圖省事的話,就貼地支起一圈泥牆,把鏊子放上面。講究的鏊子窩是兩層的,也是三隻泥腳,膛底中間有進風口,下面便於出灰,高度上來了,烙煎餅的人也不用大哈著腰操作。

臨沂盧蒙:沂蒙農村的老鍋屋

在食物貧乏的年代,鍋屋可是凝聚人的地方,也是充滿歡樂的地方。烙煎餅的時候,放點薺菜末,打個雞蛋,現滾出一個塌煎餅來,噴香鋒脆;蒸了鍋饅頭,從熱氣騰騰的鍋裡,摸出個鬆軟的新饅頭,聞半天摸半天才捨得吃;熬了鍋大白菜,用筷子漫鍋裡翻,找片靠焦的肥豬肉吃------這曾經是多少農村孩子香甜的記憶。

農村人吃晚飯不講鐘點,地裡什麼時候忙完了,再回家做飯,一般吃飯時都大黑天了。特別是冬天,家裡沒有什麼取暖設備,鍋屋裡做飯燒火,相對要暖和些,於是多數家庭都在鍋屋裡吃飯,鍋臺上放盞煤油燈,鍋底下的炭火閃爍著紅光,一家人圍坐著,影子在牆上晃動;吃完飯,那會也沒什麼娛樂,親友們來串門拉呱,小孩子們乾脆躺在柴草裡,聽大人們談論點農事,講個古,是那樣的溫馨,很多時候就在柴草上睡著了。我們老家在村中心,每年秋忙之後,南鄉臨沂邊上有過來換大米的,經常要在我家的鍋屋借宿,遇到大方的,就挖瓢子大米,做一鍋米飯,全家人拉拉饞,由此可見,睡柴草也是很幸福的。

鍋屋留給我的紀念還不止這些。兩歲多的時候,學著大人燒火,一邊拉風箱,一邊拿著火鏟搗鼓,那時力氣小,把火鏟從爐膛裡拽出來,一支手舉不大動,滾燙的鏟子正好放到了右腳面上,當大人聽到哭喊聲趕過來拿掉鏟子時,右腳面上的皮早沒了。那時也不知道上醫院,父母到處淘換燒傷的土方子,最後不知哪裡弄了獾油,和花椒煎了塗上,好歹結了皮,只不過這皮是肉紅色薄薄的一層,在右腳中間留下一個橢圓型的痕跡,就永遠的留了下來。到了我十好幾,母親還說,這孩子不怕丟了,好找,有記號。

臨沂盧蒙:沂蒙農村的老鍋屋

臨沂盧蒙:沂蒙農村的老鍋屋

臨沂盧蒙:沂蒙農村的老鍋屋

臨沂盧蒙:沂蒙農村的老鍋屋

臨沂盧蒙:沂蒙農村的老鍋屋

臨沂盧蒙:沂蒙農村的老鍋屋

臨沂盧蒙:沂蒙農村的老鍋屋

臨沂盧蒙:沂蒙農村的老鍋屋

臨沂盧蒙:沂蒙農村的老鍋屋

(5印鍋)

臨沂盧蒙:沂蒙農村的老鍋屋

臨沂盧蒙:沂蒙農村的老鍋屋

臨沂盧蒙:沂蒙農村的老鍋屋

石制的火爐

臨沂盧蒙:沂蒙農村的老鍋屋

臨沂盧蒙:沂蒙農村的老鍋屋

(小耳朵鍋)

臨沂盧蒙:沂蒙農村的老鍋屋

臨沂盧蒙:沂蒙農村的老鍋屋

臨沂盧蒙:沂蒙農村的老鍋屋

臨沂盧蒙:沂蒙農村的老鍋屋

(網絡圖片)

臨沂盧蒙:沂蒙農村的老鍋屋

臨沂盧蒙:沂蒙農村的老鍋屋

(腳上的傷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