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沂南釋放鄉村振興的“文化新動能”

在沂南,有一個新晉名村——朱家林,它被稱作“詩”與“遠方”的故鄉。這裡有湛藍的天、乾淨的青石板路、風格獨具的瓦樓民宿,老百姓還有了自己的鄉村生活美學館,農村原始的生產生活方式被完好保留,農民的建築、木工、手工、烹飪、文藝等傳統技藝均成為鄉村旅遊亮點。它是一處幽靜祥和的世外桃源,又像一個生機勃發的時尚部落,成為沂南探索鄉村振興的成功案例。

沂南在農村建設中,以人為本,文化為魂,充分發揮文化在鄉村振興中延續文脈、浸潤民風、繁榮經濟的作用,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新動能”。

傳承歷史文脈

留住鄉愁鄉韻

石屋石牆竹籬笆,古街老巷竹廊架。走進沂南縣雙堠鎮上硠村,村居外在的老容顏,村使館中的老故事,一幕幕時空交錯般的畫面,喚醒鄉愁記憶。讓鄉土文化迴歸一直是沂南縣建設美麗鄉村、推進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該縣遵循“留住傳統、記住鄉愁”理念,把握鄉村文化脈絡,抓好鄉村記憶工程建設,對民俗文化、文化遺產進行還原式保護,圍繞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韻”原則,聘請專業規劃人員,進行高標準規劃設計。特別是對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旅遊資源豐富的古村落進行保護性開發,建設歷史文化名村、紅色旅遊村、生態休閒村等特色村,打造了張家坪村等一批省級傳統村落,常山莊、竹泉村等一批省級“鄉村記憶”工程文化遺產傳統文化村落,馬牧池紅色文化休閒區、銅井綠色生態休閒區、依汶民俗風情休閒區等一批特色鄉村風俗區。去年以來,該縣進行片區化打造,在1個市級美麗鄉村示範片區和4個縣級美麗鄉村示範片區共32個村的範圍內,開展村莊連線建設,片區內各鄉村民俗文化展示區、河流流域生態保護和現代農業休閒觀光帶、古宅、古街、古井、古樹、古碾“五古”歷史文化體驗區等一批精品節點打造陸續完成,實現了就地取材、廢物利用、歷史融入、文化滲透的有機結合。

繁榮群眾文化

激活鄉村文化活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沂南縣大力推進文化惠民工程,既把文化送到鄉下,又把文化種到村中,讓農村老百姓有活動、有場地、還有自己的文化人才。該縣每年組織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廣場文化藝術節、莊戶劇團大賽、少兒春晚選拔賽、美麗非遺迎新春等各類文藝活動200餘場;以法制科普、愛國主義教育、養生保健、新農村建設等為主要題材的公益數字電影下鄉超過1000場次;木版年畫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等各類展覽每月至少1場,群眾在家門口即可享盡各式各樣的“文化餐”;綜合性文化活動室(文化大院)、文體廣場、農家書屋、應急廣播“村村響”基本實現全覆蓋,日益完善的文化設施為群眾搭起了家門口的文化舞臺。

外送進來的文化激發了農民群眾自身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鄉土文化能人隊伍日益強大。大莊鎮組織鎮內的5個莊戶劇團,成立文藝宣傳隊,活躍於各個村莊,演身邊事、唱身邊人,把移風易俗、十九大精神等內容,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烹製成“文化小鮮”,送到群眾家門口。在南村社區,有一支老年明星隊伍——“新紅嫂組合”,她們憑著對家鄉的熱愛,自編自演了許多接地氣、貼近百姓生活的文藝節目,深受百姓歡迎。像這樣的農村文藝宣傳隊,該縣有近百個,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力量。目前,全縣自發組建起莊戶劇團40支、廣場舞隊伍800餘支。

發展文化旅遊

振興鄉村經濟

文化也是生產力。文化與旅遊的融合發展將沂南縣豐厚的文化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發展優勢,不斷繁榮著鄉村經濟。近年來,沂南縣充分發揮“智聖故里、紅嫂家鄉、溫泉之都、休閒勝地”優勢,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探索出了鄉村振興的好路子。

享有“中國傳統村落”“中國十大最美鄉村”“山村好萊塢”等美譽的常山莊村,原本交通閉塞、落後不堪,正是依託紅色革命文化,立足原真的“紅色”古村風貌和“綠色”山鄉生態,建設起了沂蒙紅色影視基地,再現了當年的沂蒙根據地風貌,展現了根據地人民愛黨愛軍,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和傳統,《沂蒙》《鬥牛》《紅高粱》《鐵道飛虎》《戰神》等300多部影視劇在此取景拍攝,帶動當地配套產業的飛速發展。直接安置當地農民就業210人,帶動發展“農家樂”賓館飯店、手工藝品製作、土特產銷售等50多家。近年來,該縣著力打造“親情沂蒙、紅嫂家鄉”的紅色旅遊品牌,全縣紅色旅遊景區年接待遊客超過300萬人,紅色旅遊年綜合收入達2億元餘元。 麻傑 劉智 明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