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媽寶爸、兒醫教你認知寶寶們的血常規裡面的內容、讓你一目瞭然

孩子生病了,到了醫院後醫生都會做一項檢查,就是血常規,基本上小朋友一發熱就會被要求檢查一個血常規,醫生根據血常規評斷孩子是病情,並以此給與藥物。寶媽寶爸們每當拿到血常規後都是一頭霧水心裡也沒個譜,到底血常規裡面的內容又是什麼表示什麼指標呢?醫生能根據血常規判別細菌病毒感染嗎?今天咱們就來理一理。

寶媽寶爸、兒醫教你認知寶寶們的血常規裡面的內容、讓你一目瞭然

孩子檢查血常規

血常規裡都有什麼?都有什麼意義?

看似血常規裡項目很多,其實歸納一下,就4大類,就是白細胞類,紅細胞類,血小板,C蛋白反應大家把這4類弄清楚就行了,這樣一下就簡單多了。

白細胞相關的參數及意義

寶媽寶爸、兒醫教你認知寶寶們的血常規裡面的內容、讓你一目瞭然

白細胞參數及意義

白細胞就是人體的軍隊,起著消滅敵人,也就是消滅細菌、病毒等病原的作用。當然,就像一支特種兵在災難出現時也會當挺身而出一樣,白細胞在過敏等情況的時候,也會發揮重要作用。簡單一句話,只要身體受到損害,白細胞就會衝到一線。為了滿足多方面的要求,白細胞分成了好幾種,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全部加起來,組成白細胞。這裡面,淋巴+粒細胞佔了90%以上,是最主要的,另外細胞加起來不到10%。感冒發燒時,家長們只要瞭解了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就足夠了。

中性粒細胞有吞噬細菌的作用,平時在血管裡面巡邏。如果出現局部細菌感染,他們很快的就從血管運輸到感染部位,吞噬並殺滅細菌。細菌感染不是一下子就能壓下去的,身體會快速的、不斷的產生中性粒細胞去殺菌。所以,細菌感染的時候,通常是中性粒細胞升高,相應的,白細胞也就升高了。

寶媽寶爸、兒醫教你認知寶寶們的血常規裡面的內容、讓你一目瞭然

中性粒細胞在吞噬細菌

病毒比細菌小多了,中性粒細胞吞噬不了它們,這時就得靠淋巴細胞了。淋巴細胞能識別出病毒,併產生相應的抗體,這些抗體和病毒結合後,病毒就不能搞破壞了。同時,淋巴細胞還能檢測出被病毒感染的細胞,並把這個信息上報,然後身體就會把這些細胞給殺掉,防止病毒在細胞內大量繁殖。所以,在病毒感染的時候,淋巴細胞會輕度升高。並且這個時候,病毒會抑制骨髓生成粒細胞的作用,所以,中性粒細胞是大大減少的,以上結果綜合後,是白細胞降低。以上白細胞的變化,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正確的,所以在感冒發燒時,如果已經查了血常規,家長們可以通過白細胞總數、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分下孩子的感染情況。通過白細胞總數判斷到底是升高了還是降低了,升高提示細菌感染的可能性大;通過淋巴細胞百分比,中性粒細胞百分比這兩項,粗略的分析是病毒還是細菌感染,淋巴升高,病毒感染可能性大,中性粒細胞升高細菌感染可能性大。

紅細胞相關的參數及意義

寶媽寶爸、兒醫教你認知寶寶們的血常規裡面的內容、讓你一目瞭然

紅細胞參數及意義

紅細胞俗稱是人體內的“運輸隊”。它把氧氣運送到全身各處,把回收的二氧化碳送到肺部排出體外。關於紅細胞相關參數,咱們能知道怎麼判斷貧血,以及是不是缺鐵性貧血就行了。所以,咱們要了解有:血紅蛋白濃度(Hb),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看著很多,其實大家記住,第一項(Hb)降低說明貧血,後三項低,提示缺鐵性貧血就夠了。這樣看家長是不是簡單多了?對於是否貧血,家長可以參考下面的數值:

血紅蛋白在新生兒期<145 g/L,1~4 月時<90 g/L,4~6 個月時<100 g/L,6 個月~6 歲時<110 g/L,6~14 歲時<120 g/L時可以診斷貧血。

血紅蛋白的合成需要鐵,如果長期缺乏鐵,那麼血紅蛋白合成就少,而血紅蛋白是紅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紅細胞就小,顏色也不怎麼紅,這就是缺鐵導致的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後面3項就是提示紅細胞體積以及血紅蛋白的,所以可以提示是否缺鐵。具體數值根據血常規上的參考值就可以啦。另外溫馨提示下,在細菌感染的時候,會抑制骨髓製造紅細胞,導致暫時性的貧血,等疾病好了孩子貧血就會自行恢復了,家長不需要做任何的處理額。

血小板相關參數及意義

寶媽寶爸、兒醫教你認知寶寶們的血常規裡面的內容、讓你一目瞭然

血小板參數及意義

血小板相關參數裡面,就知道血小板數量就行了。血小板是血管內的修補匠,當血管有破口,血小板負責把破口封堵上,避免大量出血。如果血小板數目降低,那麼血管破口後,血就止不住。另外,血小板對維持血管完整性也有很重要的作用,血小板少的時候,血管可能會出現多處漏洞,血會滲出血管,導致皮膚上有好多出血點。如果發現孩子身上起了出血點後,特別是前一段時間有過病毒感染,或者注射過疫苗的,建議去醫院檢查個血常規,看血小板數目就知道是什麼原因了,醫生就會知道下一步的診療方案了。

血小板數目,如果小於100×10^9/L,提示血小板減少 血小板增高時,總是在400—600×10^9/L 血小板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大量的血小板可能在血管內沒有破口的地方聚集,互相黏在一起形成血栓,如果血栓隨著血流流入心臟、大腦,那是非常危險的。所以,血小板增高時,尤其是之前還有過感染性疾病的,要請醫生評估下是繼續觀察,還是需要服用抗血小板凝集藥物。

C反應蛋白是什麼?以及相關的意義

寶媽寶爸、兒醫教你認知寶寶們的血常規裡面的內容、讓你一目瞭然

C反應蛋白參數及意義

好多血常規檢查裡面,會帶著把C反應蛋白也檢查了。下面說說C反應蛋白,英文簡稱是CRP,是一種在炎症、應激時,急劇上升的蛋白,這種蛋白是肝細胞合成的,能幫助識別和清除病原體,有抗炎效果。細菌感染的時候,CRP升高較為明顯;病毒感染的時候,CRP升高的低或者不升高,這條對於大部分兒童感冒發燒時的病原,都是適用的。所以家長們可以通過這條,也能粗略的分析下孩子是病毒還是細菌感染,如果是病毒感染,就可以放心的不用使用抗生素了。同樣,還有部分病原感染時,CRP的反應不是上面說的那麼典型,如果家長們還想鑽研下。

孩子感冒發燒時,醫生怎麼評估血常規?感冒發燒用檢查血常規嗎?多久檢查血常規?

一般而言,兒童的感冒發熱多是病毒性的,根據孩子的表現,比如發熱會反覆,但是不會越來越嚴重;孩子不發熱的時候,狀態很好;流鼻涕、咳嗽等症狀會加重,但是發熱會減輕等,可以比較清楚的判斷是病毒感染,這時就不用查血常規了。如果孩子情況不是上面說的,孩子症狀較重,或者孩子特別小,那建議還是查個血常規,如果提示細菌感染,那該用藥就用藥,別耽誤了孩子。

如果要進行血常規檢查,那什麼時間查比較好呢?

一般來說,在感冒、發熱的12小時內檢驗血常規的意義不大,因為這時體內的白細胞、C反應蛋白等剛反應沒過久,還處於繼續的反應中,沒有穩定下來,這時查,會有誤導作用。比如,病毒感染剛開始的時候,中性粒細胞還沒有下降,有時甚至因為炎症問題,還有升高的表現,白細胞數量還是很高,這時如果查了血,那可能誤以為是細菌感染了。如果孩子發熱、感冒症狀3天還沒有好轉的趨勢,甚至加重了,那這時可以檢查個血常規。這時血常規已經穩定了,有指導意義。當然,鑑於咱們家長一見寶寶生病,著急的根本等不到3天,那也至少等24小時再去查血哦,不然真的沒有意義,孩子還被扎一針。

血常規總結

寶媽寶爸、兒醫教你認知寶寶們的血常規裡面的內容、讓你一目瞭然

血常規

如果孩子精神狀態非常差,不吃不喝不玩,發熱總是不退,這時,即使白細胞非常低、中性粒細胞非常低,也不能認為是病毒感染。因為嚴重的細菌感染的時候,中性粒細胞都去殺細菌去了,和細菌同歸於盡了,新的白細胞還沒有生產出來,那可不就低嗎。如果孩子發熱有反覆,但精神還行,就是有些煩躁,一查血常規,白細胞升的老高了,CRP也升高,感覺是細菌感染了對吧?但是這是EB病毒感染,這時的白細胞升高是淋巴細胞大量增生導致的;CRP升高明顯是因為孩子的炎症反應較重,導致的,還記得咱們上面講的,炎症期,CRP會升高吧?這裡CRP升高就是因為病毒導致炎症的原因。所以,分析血常規時就會知道結果,醫生會結合臨床來分析孩子的實際症狀,單看血常規是不行的。另外,如果通過血常規+孩子表現也不能分析出來時,醫生還會開具其他檢查,比如檢查懷疑的病原,進行PCT(降鈣素原),ESR(血沉),血培養等檢查,明確病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