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看完《天氣之子》會感到失望?我“不喜歡”天氣之子?

看完《天氣之子》了嗎?如果還沒看並且連一丁點劇透也接受不了,那麼以下內容務必謹慎閱讀。

然,它也上映個把禮拜了,看到這個題目還點了進來的朋友們,想必對這個話題也有一定的興趣,也就可以推斷出你們大部分是已經看過正片了對吧?那麼下面,我們不妨放開來聊。

為什麼你看完《天氣之子》會感到失望?我“不喜歡”天氣之子?

如題目所述,今天不僅僅要跟你們討論《天氣之子》,重點還要討論究竟為什麼我、我們很多人、乃至於評分網站的大部分人都不喜歡《天氣之子》,為什麼我們不喜歡這部打著新海誠名號的新作,名號響噹噹的動畫電影,在豆瓣拿到7.1分,雖不算差,但沒達到眾人所期待。

為什麼你看完《天氣之子》會感到失望?我“不喜歡”天氣之子?

關於電影的具體內容此處不再多做闡述,單刀直入分析電影本身,首先要表明我自己的立場,我“不喜歡”《天氣之子》,這種不喜歡就好比你在現實中對待身邊人的某種態度一樣,你不喜歡某人,你不一定討厭他整一個人,而是因為反感他的某些缺點從而感到不喜歡,也就是說你不喜歡他,但在一定程度上你依舊可以接受他。

這就是我對《天氣之子》的不喜歡。

《天氣之子》的亮點和作品特色都十分突出,畫質、製作質量等老生常談的話題自不必說,雖說電影並不是誠哥的一人之力,不過籠統一些來說,試問新海誠導演的動畫電影,有哪部曾讓你對畫質感到不滿意呢?至少於我而言目前還沒有,大多數人和我有一樣的感覺,以至於對於新海誠的動畫電影總有一個說法:每一幀都是壁紙。

畫面,該誇。

為什麼你看完《天氣之子》會感到失望?我“不喜歡”天氣之子?

對於一部電影來說,特別是你在電影院觀賞電影的時候,音樂往往是至關重要的一個要素,隨著觀影時間的推移,音樂的出現與停頓、曲風的轉換與特徵、毫無疑問都會極大程度帶動觀眾的情緒。《天氣之子》的音樂是我覺得遠遠超過預期的存在,我拿票價去買一張專輯可能都沒有坐在觀影席上欣賞這番音樂來得爽快。

感動之情沁人心扉

緊張之景命懸一線

啟發之語醍醐灌頂

滿足之感油然而生

離別之時痛苦萬分

重逢之顏喜笑顏開

……

音樂,該誇。

為什麼你看完《天氣之子》會感到失望?我“不喜歡”天氣之子?

《天氣之子》正式上映之前,一些平臺上出現“捆綁宣發”,將這部新作與幾年前大破日本動畫票房記錄的《你的名字》一併討論,大家對這部新作的期望也被普遍拉高一個層次。

我相信,應該有一部分人便是因為這種高期望才對《天氣之子》的表現感到失望,認為它配不上《你的名字》的“後繼者”之稱。

為什麼你看完《天氣之子》會感到失望?我“不喜歡”天氣之子?

我覺得大可不必如此,《天氣之子》是《天氣之子》,《我的名字》是《我的名字》,它們無非是出自於同個動畫導演之手的親姐妹而已,若是你哥或你姐考上清華北大,那麼在你讀高三的時候鄰居們總是拿他們說事,你會樂意嗎?單獨把你當成一個人來看待難道不好嗎?單獨把《天氣之子》當成一部獨立作品對待難道不好嗎?

肯定好!

假如你能夠把它當成一部獨立的作品,對“天氣之子”的構思就會感到滿意,滂沱大雨給人們帶來諸多煩惱,這位晴女只需在內心虔誠地祈禱,便能讓某個區域陽光高照,雖說不能影響區域以外的天氣狀況,但在急需晴天之時能夠實現目的、相比於昏天地暗,這番短暫的陽光璀璨更是急人所需。

為什麼你看完《天氣之子》會感到失望?我“不喜歡”天氣之子?

晴女會得到眾人的信仰;晴女能夠為他人帶來滿足;晴女還能幫助他人工作、甚至圓夢。

晴女的能力又不是無償的,每使用一次這樣的祈禱,她就會失去與之相對應的部分身體,直到最後消失不見,被天空取走自己的存在,當她與天空共存的那一天開始,理應猜到這個結果。

只是,這時她已不再是孤身一人。

陽菜認識了帆高,所以她覺得自己的弟弟有人照顧了,哪怕就這樣離去,應該也沒有什麼遺憾了吧?可惜陽菜與帆高之間又存在很深的羈絆,對於被拋棄的那一方來說,談何無憾呢?這番構思運用了少男少女之間的純潔感情,也結合了超能力設定作為表達形式,和人們當下口味非常貼切,愛情當中夾雜了浪漫主義。

為什麼你看完《天氣之子》會感到失望?我“不喜歡”天氣之子?

至於為何會製作這種風格的電影,正如新海誠在接受採訪談到前輩的作品之時所述:“作為報答 如果我也能做出這樣的作品的話就好了”動畫能感化人類,這確實是一種足以讓人為之動容的信念,新海誠也在這之前就做到了。

為什麼你看完《天氣之子》會感到失望?我“不喜歡”天氣之子?

畫面、音樂乃至於最初的構思是好的,接下來就是我個人認為不太好的方面,也就是劇情了。

相對平庸,沒有把新海誠想傳達給觀眾的東西全部表達出來,甚至有一些伏筆向劇情也介紹得不夠全面。

導致觀眾從此處起觀感開始出現明顯分支。

顯而易見,新海誠想通過《天氣之子》向大家傳達一個偏向浪漫主義的愛情故事,一個少年為了少女情願放棄整個世界的故事,一個為了愛情甚至能夠奮不顧身的浪漫故事。

阿!對於憧憬愛情的青春時代來說,這種故事是多麼美好,我也希望有那麼一個人能夠為我放棄整個世界,我也希望能夠擁有一個這麼契合的對象……很遺憾的是,許多觀看這部電影的觀眾、包括我在內——都長大了,看待事物的角度已經開始變了。

為什麼你看完《天氣之子》會感到失望?我“不喜歡”天氣之子?

可能在三五年前,剛接觸浪漫主義色彩較嚴重的作品我們不會感到失望,畢竟在還未進入大學、還沒進入社會之前的高、初、小學生時代,大多數人都比較憧憬單純的愛情,大多數人不知道所謂的現實與矛盾,對於天馬行空一般的愛情故事總是情有獨鍾。

為什麼你看完《天氣之子》會感到失望?我“不喜歡”天氣之子?

或許談過一兩次戀愛之後,又或許和你的對象結婚之後,你的想法不再如此。這是從生活方面出發而討論的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之間的矛盾。自然,見仁見智,你喜歡浪漫主義多一點,可能就完全接受了這個劇情,反之亦然,你喜歡現實主義多一些,難免會感到失望。

為什麼你看完《天氣之子》會感到失望?我“不喜歡”天氣之子?

再從劇情邏輯方面分析,圍繞某個城市的存亡與男女感情之間的羈絆來進行,本該是一個值得昇華的立意,需要嚴謹的邏輯來支撐。然而《天氣之子》在部分邏輯方面做得就不夠好,哪怕不與誰進行對比我們也能夠看出,《天氣之子》這種地方的表現明顯不夠力度、欠缺應有的張力。

為什麼你看完《天氣之子》會感到失望?我“不喜歡”天氣之子?

比如伏筆,男主帆高為何情願忍受生活之苦也要離家出走?

這一伏筆劇情從頭到尾都沒有回收,也並不是將其作為觀眾思考的問題進行放養,而是有意無意地忽略掉這個情節,對於帆高這個人物的形象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畢竟作品前期用了大量鏡頭與細節來渲染這份離家出走的複雜情感,這樣的伏筆不交代清楚怎能讓重點留意劇情的觀眾感到滿意呢?

為什麼你看完《天氣之子》會感到失望?我“不喜歡”天氣之子?

再比如邏輯,哪怕你是一個處於叛逆期的高中生,也不能拿真槍指著警察吧?

做出這種事情會有什麼後果難道你心裡真的沒有哪怕一點13數嗎?再激動你也得好好說話,若不是劇情刻意弱化了警察的行動力與實際能力,僅憑兩個孩子和一個普通男性怎麼可能阻止得了幾個身強力壯、還帶著槍的執行警察呢?很明顯不可能……

為什麼你看完《天氣之子》會感到失望?我“不喜歡”天氣之子?

況且,帆高的人物形象也不屬於很壞的那種青少年,後期為了帶回陽菜所做出的事情真是讓人理解不能,遵紀守法是基礎,哪怕真有什麼天大的事情,冷靜下來交流清楚之後再單獨行動也不為過。這就是邏輯方面的漏洞了,也是大多數人除了期望過高之外、對這部作品感到失望的一個重要原因!

正如我朋友看完電影后和我說的第一句話一樣:“這後面的劇情有點莫名其妙啊”

為什麼你看完《天氣之子》會感到失望?我“不喜歡”天氣之子?

我不否認《天氣之子》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也沒有懷疑過新海城的實力,因為在看完之後我非但不會後悔,還能從中感受到創作者所要表達的某些事物。但如果站在另一個角度來看,《天氣之子》又是一部在劇情方面顯得力度不足的作品,劇情中存在平庸之處,不管是對於關注劇情的觀眾,還是對於現實主義派的觀眾而言,都是一種遺憾,自然也便感到幾分失望。

為什麼你看完《天氣之子》會感到失望?我“不喜歡”天氣之子?

假如《天氣之子》在我高中的時候上映,還是高中生的我走出電影院之時肯定會滿臉春風笑意,感嘆這是一部好作品,這個愛情故事也太感人了,我甚至會哭……將來我也要找一個這樣的誰、誰、誰,我們也要一起私奔去哪裡、哪裡……

為什麼你看完《天氣之子》會感到失望?我“不喜歡”天氣之子?

事實上,如今走出電影院之時除了因為它的優點從而不後悔的同時,更在臉上增添了幾個問號???

“所以到底為什麼他要拿槍指著警察呢?”

“所以為什麼這群人做起事來這麼傻13呢?”

為什麼你看完《天氣之子》會感到失望?我“不喜歡”天氣之子?

為什麼我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感覺挺喜歡它的,又感覺“不喜歡”它呢?

我想我懂了。

新海誠可能在某些方面開始轉變了,從喜歡Bad end的他變成喜歡Happy end的他,從完全敢於表達自我的他變成部分妥協的他,哪怕新海城還是堅持了自我,卻也有了不同的韻味,適應才是重點,務必記住這是商業化電影。

為什麼你看完《天氣之子》會感到失望?我“不喜歡”天氣之子?

而我們也變了,從懵懂的少男少女變成若有所思的青年,之所以“不喜歡”,之所以感到些許失望,可能因為我們在同步變化著吧。

至今我依舊堅信一句至理名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人們對於一部作品的評價本來就不可能統一,我也只是說出我對它的評價而已,我認為的也不一定是你認為的。那麼最後我想問一下:

你覺得你失望了嗎?你覺得你喜歡但又“不喜歡”《天氣之子》嗎?

我呀,“不喜歡”,但也討厭不起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