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雙星”發射成功 微小衛星研究院首個國際化項目交付

11月17日18時,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的方式,成功將全球多媒體衛星系統α階段A、B衛星(KL-α-A、KL-α-B)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這也是我國第一個國際化的商業衛星項目。據介紹,全球多媒體衛星系統α階段A、B衛星(KL-α-A、KL-α-B)是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在軌交付的國際合作商業項目,主要用於Ka頻段的通信技術試驗,用戶為德國公司KLEO。另據介紹,此次發佈的兩顆衛星均為100公斤以下的小衛星,分別為70公斤和90公斤,運行在1050km和1425km軌道。

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龔建村院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次發射的衛星是一個通訊星座的α階段技術實驗衛星,後面還有β和γ階段技術驗證。”

2017年8月,德國KLEO公司發出兩顆KL-α衛星的國際性招標文件。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於當年12月成功中標。KL-α衛星為兩顆技術實驗衛星,主要任務目的是將兩顆技術實驗小衛星發射到不同軌道高度,以進行Ka頻段移動通信環境適應性的評估,Ka頻段LEO衛星對GEO衛星干擾抑制技術驗證,以及該軌道高度衛星採用商業級電子元器件實現低成本長壽命可行性的評估驗證。

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方面稱,該項目的成功將進一步向全世界,尤其是歐洲航天界,展示中方為國際性商業客戶提供世界級衛星設計、製造、發射和控制的專業競爭能力。

此次是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今年第三次執行發射任務。繼11月13日成功發射“吉林一號”高分02A衛星,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一週內再次實現成功發射,創造我國同一型運載火箭在同一發射場發射間隔最短紀錄。

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是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研製的一款小型固體運載火箭,採用國際通用接口,主要為低軌小衛星提供發射服務,具有入軌精度高、準備週期短、發射成本低等特點。火箭全長約20米,最大直徑1.4米,起飛重量約30噸,主要用於發射300公斤級的低軌小衛星,可在七天內完成快速的集成測試,四小時內完成快速發射。目前,有近20枚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正在陸續完成生產。

就在上個月,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的臨港衛星研製基地北區剛剛竣工啟用。這一基地將主要承擔通信、導航、遙感等國家裝備型號任務的組批生產製造。

龔建村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臨港衛星研製基地的規劃建設,將在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助力國家科學中心與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提升航天共性技術的綜合創新能力,聚焦重大戰略新興產業領域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商業衛星正在全球迅速發展。就在上週,馬斯克的SpaceX增加了60顆衛星,其目標是將近45000顆衛星建立一個名為Starlink的全球互聯網網絡。公司已經將60枚約500磅重的裝置從佛羅里達的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進入軌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