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裡沒有熱愛的事物,從未享受過熱愛的人,很難看懂海上鋼琴師

熱愛是沒道理的,它不一定能為你帶來什麼收益,你卻心甘情願地為它付出。熱愛是很長期的,一旦找到熱愛的事物,很可能堅持一輩子並樂在其中,哪怕身邊人都不理解也沒關係。熱愛是忠誠的,與其撒開大網去體驗所有事物,倒不如一門心思深度鑽研某個領域。有熱愛寄託的人,精神世界格外充實且總有新期待,因此絕少陷入迷茫和空虛。

前幾天,一位朋友說最近情緒很不好,甚至一連好幾天失眠,雖然每天忙碌但感覺什麼都沒做,效率和質量雙低,眼前一片黑暗,心裡總是空落落的,一時間沒了方向沒了動力。他在形容自己的狀態時用了一個詞,僵化。

朋友的情況並非孤例。對生活提不起興趣,找不到真正熱愛的事,這似乎已是時下很多人的通病。在佛系概念日濃的今天,本來應該熱情奔放的年輕人也開始焦慮和空虛,一旦丟開手機,連下一秒該幹什麼都不清楚,大腦短暫宕機後,又鬼迷心竅地拿起手機繼續沉溺於各類淺層刺激中,同時等待著下一波焦慮和空虛來襲。死循環,無解。

在沒有激情的狀態中度日,久而久之,也就忘記了真正的愉悅。怎麼辦?是時候找點熱愛的東西來填充一下了,否則身體會生鏽,心情會低落,思考也會僵化。

老楊比成蹊大幾歲,既不迷戀美食也不講究穿著,平時少言寡語,可就是這樣一個性格木訥的人卻酷愛慢跑,每天5公里,寒暑不斷,已經堅持了小二十年。我曾經跟他跑過幾次,太累了,實在堅持不下來。我問過老楊為什麼如此喜歡慢跑?他說就因為倆字,痛快!每次跑完,壓力頓消,大汗淋漓,無比舒暢,時間一長就成習慣了,不跑不快。

我明白老楊說的感受,跟我聽歌上癮的情況差不多。只要一戴上耳機,所有的雜念瞬間清空,眼睛和心靈跟著旋律的意境去旅行,一路上盡是奇異的美景,一旦被音樂中的情緒和畫面擊中,身體的體驗也極為奇妙,頭皮酥麻,背部發緊,心跳加快,思想洞開。

安東尼·霍普金斯在影片《世上最快的印第安摩托》裡有一句經典臺詞,“就這樣全速開上5分鐘,便能抵過某些人的一生。”其實這話並不狂妄,行屍走肉般空活百年,遠不如激情四射地擁有某個瞬間。

巧了,這幾天,有一部與熱愛有關的片子正在上映,《海上鋼琴師》。這並不是一部新電影,而是21年前的老片,眼下影院播放的是4K修復重映版。

心裡沒有熱愛的事物,從未享受過熱愛的人,很難看懂海上鋼琴師

海上鋼琴師,豆瓣評分9.2,是吉賽貝·託納多雷導演的時空三部曲之一,另外兩部分別是《天堂電影院》和《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不誇張地說,這三部電影都堪稱影史神作,它們的話題熱度,幾十年來從未有過絲毫降低。拿海上鋼琴師來說,我看過太多次了,每次看都有新收穫,每次看都有新思考。

1998年,海上鋼琴師上映時叫好不叫座,影評口碑極佳但票房卻並不理想。本來人們對2019年的這次重映並不看好,但依照目前的情況來看,票房成績相當喜人,在部分城市還出現了上座率反超《大約在冬季》的現象。

曾經斬獲大獎無數,二十年來影迷討論不斷,扎堆刷屏的長影評,重映依然人氣頗高,這些都足以說明海上鋼琴師的非凡魅力。

任何一樣東西都無法贏得所有人的青睞,海上鋼琴師也不例外。固然給出五星好評的大有人在,可與此同時,也有很多人給出了看不懂、好矯情、太煽情的評語。

心裡沒有熱愛的事物,從未享受過熱愛的人,很難看懂海上鋼琴師

心裡沒有熱愛的事物,從未享受過熱愛的人,很難看懂海上鋼琴師

心裡沒有熱愛的事物,從未享受過熱愛的人,很難看懂海上鋼琴師

可以肯定的是,贊成上述惡評的人必然不在少數,因為就這部影片,成蹊私下曾與很多朋友交流過,他們的反饋幾乎都相差無幾:沒看完,太煩了,難以理解。注意,這不是個例,而是普遍現象。

如果你心裡沒有熱愛到放不下的事物,如果你從未享受過熱愛的過程,那麼你很難看懂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尤其是男一號1900熱愛的偏偏是在很多人看來虛無縹緲的音樂藝術,如果他喜好的是美食或珠寶,那麼看不懂的人數將會大大降低。

1900,維吉尼亞號上無師自通的天才鋼琴家。在這個怪人眼中只有三件東西:大海、鋼琴和音樂。在他短暫的一生當中,有過知己,也有過心儀的女子,但友情和愛情都沒能驅使他走下那艘大船。孰重孰輕,一眼即明。

心裡沒有熱愛的事物,從未享受過熱愛的人,很難看懂海上鋼琴師

只要能用手指撥動琴鍵,只要心靈能與旋律為伴,1900就能獲得最極致的快樂,無可取代的快樂。現實中的人們總要磨平稜角去交換肯定,他卻寧可選擇與大船一起灰飛煙滅也不墮入這渾濁的世俗。那不是一艘普通的船,那是他的精神搖籃,搖籃內裝著他的此生摯愛。

作為摯友,麥克斯羨慕1900,他去外面的世界摸爬滾打了一番,回過頭來赫然發現,自己已經被世俗所染,而1900還是嬰兒般的純淨。

心裡沒有熱愛的事物,從未享受過熱愛的人,很難看懂海上鋼琴師

片子的內核非常堅硬:與其苟延殘喘,不如痛快燃燒!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內核太過堅硬,所以它也扎疼了一些假裝昏睡的人。

1900:“在有限的琴鍵上,奏出無限的音樂。我寧願一生孤獨,也不願隨波逐流。”

1900的純真和固執是理想化的,理想到可能只存在於電影之中。你可以認為1900這樣的人不存在,也可以認為電影裡的情節只是誇張處理,但成蹊想說的是,1900就存在於每個人的心裡,而且從不會離去,就看你能否將他喚醒了。

像1900這樣對一件事物熱愛到痴狂的人還有嗎?有,但很遺憾,只是少數,他們的歸宿相對比較單一,要麼成了某領域內孤獨的守望者,要麼成了時間軸上不朽的傳說。

最近,有一位木匠老人以一雙巧手製出魯班凳而迅速成為網絡紅人。不用釘子,不用膠水,只靠古法榫卯手藝就能做出各種精緻的木作,連外國網友都為之驚歎。這位老人並不知道什麼叫工匠精神,他只知道這是我喜歡的事,我要繼續鑽研和打磨,並長久地堅持下去。

心裡沒有熱愛的事物,從未享受過熱愛的人,很難看懂海上鋼琴師

黃家駒唱過一首歌叫做「無語問蒼天」,以前聽的時候並不太理解那句“只要避人海”的背後含義,後來終於某個瞬間恍然大悟。家駒與1900一樣,都選擇了遠離喧囂,沉浸於熱愛之中,從此再也不會回來。

成蹊相信,你一定還知道很多為了熱愛不惜一切的人和事。他們不一定是耳熟能詳的明星或工匠,他們很可能就是你身邊毫不起眼的普通人。

如何才能知道眼前的事物是不是自己熱愛的?

之前的文章裡談過一個名為“心流”的詞,由美國作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提出。指人們在專注進行某行為時出現的特殊心理狀態,一般表現為興奮、充實或癲狂,比如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高度投入並達至渾然忘我的境界,這就是心流。對創作者而言,心流體驗妙不可言,對欣賞者來說,去對接作者的心流亦是絕美的享受。

如果有一件事是你的興趣所在,能令你全身心地沉浸其中,並伴隨有心流體驗產生,那麼這很可能就是你熱愛的點。一個人在熱愛的東西中泡久了,大腦的某個區域自然會得到極大滿足。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堅持不該堅持的,也不要放棄不該放棄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熱愛,每個人也都能找到自己的熱愛。當你說我沒有任何熱愛的時候,那可能是你的興趣點和熱愛點還未被喚醒。熱愛不會主動跑過來向你招手,把浮躁之心收起,將節奏放慢,多嘗試,敢堅持,重沉澱,如此即可。

享受熱愛的過程,綻放生命的光彩。你一定可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