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輪豬肉漲價根本不是豬週期 牧原股份市值2千億的B面 是同行慘敗

不知道為什麼都把豬股做為週期股來做,就是因為價格和供需關係?

傳統週期股可以形成板塊效應,一榮俱榮效應。那是因為產品供需關係下的公司差異化並不大。比如有色,煤炭,鋼鐵等。無論是生產成本,還是公司利潤都可以差不太多的同比例增長,產能也能同步增,業內企業的同質化很嚴重。

本次所謂豬週期,因疫情因素,各公司實際經營情況的差異會非常大,可能會形成一榮俱損的局面

年初以來,豬週期邏輯是疫情會讓散養出清,規模化企業得到高利潤和高市佔率的共振提升。當然,資產負債率高的公司基本面改善幅度更大,所以股價彈性很高,漲幅也巨大。

但是,當月報,季報不斷公佈,以及生豬價格遠高於人們預期的25元時,整個週期性質就根本改變了。很多規模公司也被去化,根本享受不到規模集中率提升的紅利,養殖成本還迅速拉高,也不能享受利潤紅利。所以從本來以為的雙擊,瞬間變雙殺,開始殺邏輯估值。股價一片腰斬,半年多的橫盤向下趨勢。

此刻再有周期思維就很可笑,因為很多規模企業是產能去化的對象,負債高的公司不僅沒有了負債表改善的彈性,反而變成惡化方向的彈性。豬價越漲,越說明缺豬,越說明某些模式主導的產能在被去化。所以豬價一路狂飆到40,股價開始狂瀉。就是這個邏輯。

很多公司成了反週期股,越是景氣度高的時刻,反而經營越麻煩。

而有些企業的豬邏輯反而更強了,因為不僅僅是去散養戶的市場,也去化掉了很多規模企業。豬價也更高。所以符合豬邏輯的股票繼續新高,再新高。這不是什麼週期,而是成長。這類企業還遠遠被低估

到底各公司區別在哪兒,以前寫四萬字已闡述過,這裡略過。很多股連週期股都不是,非要按週期股估值,最多是一次性收入的公司:就欄裡那些豬有暴利,以後就很少了。比如某些公司出售了廠房用地,產生鉅額的當期利潤,當年就可能做到2倍pe。你看著2pe買不是很傻。那不是持續盈利能力,連週期持續盈利能力都不存在。

話說兩頭,另一部分企業則不是週期股,是成長股,會擴張的很快。不能拿週期股的估值方法去測股價,它會漲的你不認識;當做豬週期理解的話,你也拿不住,賺不到錢。

總結一下,這次的豬肉漲價根本不是什麼週期屬性,也就不要再有周期思維,不然錢怎麼賠的都不知道,豈不是太冤?


寫在最後:

一年五倍者如過江之鯽,五年一倍者寥如晨星。點擊頭像,關注確幸股票APP,分享全球明星股的成長紅利。在確幸股票,做更確定的投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