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劉邦、趙匡胤、朱元璋這三個人放到同一朝代,以這三個人的脾氣秉性,誰會當皇帝?

岙立岙ZGC


毋庸置疑,自然是朱元璋。

劉邦、朱元璋和趙匡胤三人人放在一起比較,我想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為這三個起家都是依靠一幫弟兄。劉邦建立漢朝依靠了樊噲、夏侯嬰、曹參、蕭何這些死黨,而趙匡胤依靠了“義社十兄弟”,及包含了石守信、李繼勳等人,朱元璋發展壯大則是依靠他的淮西子弟,其中包括徐達、湯和等人。

從三人的能力而言,劉邦是一位大政治家,但是軍事才能一般;朱元璋和趙匡胤都是武將出生,也都是傑出的政治交家。歷史上對劉邦評價多為“倜儻疏達”,而對朱元璋的評價是“實帝王,豪傑,盜賊兼而且也”。若他們在同一個時代,那麼誰會當皇帝呢?

首先排除趙匡胤,因為趙匡胤是撿便宜,他沒有經歷從無到有的過程,雖然後倆逐漸統一了中原地帶和江南地區,但是在創業這條路上他相對劉邦和朱元璋容易太多。並且在周世宗活著的時候,趙匡胤是沒有任何機會超越周世宗,所以他若與劉邦或者朱元璋同時期,絕對不是他們兩的對手,因為劉邦也好、朱元璋也罷,都不會給趙匡胤這種便宜可以撿。

劉邦和朱元璋都是農民出身的帝王,也都是在起義大軍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劉邦與朱元璋不同之處在於,劉邦的起義軍在發展和壯大的過程中接收到很多人的幫助,先遇到張良,後來的酈食其,這些都樂意幫助劉邦,也給劉邦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建議,而劉邦也按照這些建議做了。劉邦是以非常樂於接收人意見的人,劉邦性格中的不拘小節和豁達是他成功的 很關鍵一點,毛主席也稱“劉邦是在封建時代被歷史學家稱為‘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人物。”

朱元璋同樣作為窮苦出生,他在打天下的過程中也是廣泛招攬英才,與劉邦不同的是,朱元璋比劉邦更加主動。劉邦集團除了沛縣的老骨幹,基本都是主動投靠,而朱元璋更喜歡主動出擊,為了招攬名仕,他主動請劉伯溫出山就是證明。並且朱元璋的軍事才能超強,也能聽取別人的意見,“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就是高升提出的建議,朱元璋採納並實施了。

從個人能力而言朱元璋要高於劉邦,而兩人都是窮苦出生,都能比較考慮下層人民的生活,也更容易得到人心,朱元璋在這一點可能還要高於劉邦一點。但是爭奪天下主要還是人才的爭鬥,劉邦的被動和朱元璋的主動,我認為朱元璋主動的效果要好。

劉邦之所以能吸引那麼人才到來,如韓信、陳平等人,主要原因是項羽不能容人,有對比才有傷害,所以那些不願意在項羽手下效力的人就都跑到劉邦那邊去了。而在同時期,朱元璋是不會與項羽一樣排擠人才,所以劉邦不主動招攬人才就容易錯失人才,而朱元璋主動出擊,召集的人才將會更多。

朱元璋出身於一個貧苦家庭,從社會最底層的放牛娃、四處討飯的小和尚,全靠自己的奮鬥成了一個統一王朝的開國皇帝,這是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事情。

後世順治帝評價朱元璋說:“朕以為,歷代賢君,莫如洪武。”


帝國烽火


如果劉邦、趙匡胤、朱元璋三人同處一代,我看朱元璋當皇帝的可能性最大。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這樣評價劉邦:"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大概是說那個時代缺少真正的英雄人物跟劉邦爭奪天下,才使得這個無賴成就了一番事業。也許阮籍的看法有道理。劉邦在總結經驗時曾說過:"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填國家,撫百姓,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攻必克,戰必取,吾不如韓信″。劉邦是靠漢初三傑得到的江山。三傑不在時,劉邦總打敗仗。二是趙匡胤江山大體上是繼承後周的,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才取得和穩定了政權,縱觀五代政權的更替,總覺得趙有檄幸的成分在內。相比之下朱元璋出身最低下,但個人綜合能力最為突出。朱元璋的對手也較為強大,象元朝、陳友諒、張士誠、等都不好對付。雄才大略的朱重八憑一己之力統率著他的各路屬下,以摧枯拉朽之勢消滅了他的敵人,統一了一個完整的中國。從氣勢上較上兩人超出甚多。在脾氣秉性上,朱元璋獨斷乾綱,威懾力強悍。其它二人皆有優柔寡斷之嫌。因此說朱元璋當皇帝的可能性最大。


天山月3


先按照他們的出身來談,或者說他們開始他們“創業之旅”時所擁有的硬件條件上來說

西漢高祖劉邦

  • 劉邦本名劉季,說白了他是劉家的老三,我國古代起名的時候男子按伯仲(叔)季來其名,沛縣人,出生在一戶農戶家中,劉邦的長相很奇特,左大腿上還有七十二顆痔,當然這是史記中記載的,真假我們現在也無從考證。在劉邦成年後,做了沛縣的泗水亭長,亭長大致相當於我們今天村裡的村組長差不多,劉邦這個人年輕時無所事事,只愛喝酒,不喜歡種地,但劉邦這個人為人很豪爽,在當地縣裡也結交了不少好友,很多後來都是跟他出生入死的兄弟,比如說蕭何,樊噲,周勃,灌英,這些後來不管是在建立漢朝還是建設漢朝的過程中都是舉足輕重中的人物,劉邦年輕時期靠著自己的社交能力積累了不少人脈。後來,有一次受命將一群犯人壓到驪山,但中途跑了很多人,劉邦索性把他們全放了去,但有些人覺得劉邦這人很靠譜,就跟隨他一起逃亡,反到不走了。


  • 後來陳勝吳廣起義,沛縣縣令本來準備跟隨,但後來又反悔,劉邦索性將縣令殺了,令三千子弟響應起義,這就是劉邦創業是的硬件條件。

北宋太祖趙匡胤

  • 再來談趙匡胤,相傳趙匡胤出生的時候,赤紅的光照滿了屋子,並且伴有奇異的香味,說白了,就是為了證明自己有天子之相。相比於劉邦,趙匡胤本身就出生在一個軍人家庭,趙匡胤年紀輕輕就跟隨後來的後周皇帝郭威各處征戰,屢立戰功。後來柴榮當了皇帝,北漢進犯後周邊境,柴榮率軍出擊,部下將領卻在戰前畏敵逃跑,而趙匡胤率領自己的部隊衝鋒陷陣,給了後漢軍隊一個措手不及,自此之後,趙匡胤立下赫赫戰功,並且職位一步一步的升高,時至陳橋兵變之時,趙匡胤已經做了節度使,檢校太尉。北漢,契丹聯兵南下,趙匡胤率眾軍北上抵抗,而此時柴榮剛剛駕崩,七歲的柴宗訓繼位,趙匡胤又手握重兵,於是兵變變水到渠成。


明太祖朱元璋

  • 最後說朱元璋,他出生於布衣家庭,往上數幾代都是貧苦農民,從小就給地主家放牛,後來加入了反抗元朝的統治的隊伍中去,期間,還去做過和尚,不過,因為饑荒問題,不得不離開寺院,朱元璋在外流浪了三年,不過這三年給他的不只有苦難,還有豐富的閱歷和見識。元朝末年,民族矛盾和階級的矛盾愈演愈烈,自然災害又頻頻發生,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於是各地便掀起了農民起義,朱元璋也加入到了起義的隊伍中。朱元璋作戰勇敢,又很聰明靈活,很快得到了上級的賞識,地位得到了提升。


  • 三人都是生逢亂世,有句話叫亂世出英雄,劉邦和朱元璋都是在農民起義的浪潮中憑藉自己各方面出色的能力脫穎而出,趙匡胤是在分裂割據的亂世之中憑藉自己出色的軍事才能,脫穎而出,最終奪取政權。他們有著共同的優點,有著比較大的氣魄和胸懷,但他們又有著共同的缺點,生性多疑,曾經和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可以共患難,不可共富貴。如果按照他們的硬件和軟件條件,做一個比較生硬的排序,也就是他們誰最有可能當皇帝,第一個是趙匡胤,第二個是朱元璋,第三個是劉邦,這只是一個比較生硬的排序,開國之君必有其出色之處。


我是小宇,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個淺顯的解答,有不同答案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互相討論,感謝大家支持,最後,真心希望大家可以點個關注,感謝支持。

小宇聊文化


劉邦、趙匡胤、朱元璋都是開國皇帝,若是把這三個人放在同一個朝代,能當皇帝的,我認為還是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是劉邦在剿英布之後,回故鄉沛縣與父老敘酒共歡時,所作的《大風歌》,其中的豪邁激越,兩千年後讀來,依舊感受鮮明。對比趙匡胤、朱元璋兩人留下的文字,就能從中感受到,王者劉邦的境界。豪邁激昂、意氣風發!


相傳朱元璋微服私訪時,替一家殺豬農戶寫的對聯:

“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

通俗易懂,霸氣側漏,符合老朱殺伐決斷的個性。不過這只是傳說,也有後人穿鑿附會的嫌疑。朱元璋留下的詩文有幾十首,摘錄其中一些:

“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二聲撅二撅。三聲四聲天下白,褪盡殘星與曉月。”"我愛東風從東來,花心與我一般開。花成子結因花盛,春滿乾坤始鳳台。"

朱元璋是和尚,文盲底子,後來參加起義軍後自學成才,能寫成這樣也算是學有所成。他的詩作裡,也有王者氣象。


當然,能不能當皇帝,其實不看文筆,在古代要麼看政治資本,要麼看軍事能力,這三個皇帝如果相遇,最有可能問鼎的是劉邦。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來比較一下,這三個人是怎麼當上皇帝的。先來看看趙匡胤和朱元璋的王者路徑。

趙匡胤的皇位是撿漏,柴榮去世得早,他機緣巧合得了御前都檢點一職,掌握了後周禁軍,這是他後來能夠黃袍加身的資本。說起來,趙匡胤是後周世宗柴榮一手提拔的將領,若不是柴榮英年早逝,留下幼子無力主政,趙匡胤也沒有機會撿漏。


在民間傳說中,千里送錦孃的趙匡胤天生一副狹義心腸,其實趙匡胤背主篡位,是為不仁不義。史書上記載,趙匡胤很講哥們義氣,可是偏偏對故主一點義氣都不講。



朱元璋的皇位是打出來的,可是其實他也是撿了張士誠和陳友諒的漏。朱元璋這方,原本是元末農民起義軍中,最不起眼的勢力。那些實力強的硬拼元王朝,看似不起眼的朱元璋笑到了最後。


有人會說,劉邦得天下是撿了項羽的漏。沒有項羽火拼秦主力,鉅鹿之戰虜了主帥王離,劉邦哪能挺進咸陽?沒錯,滅秦主角的確是項羽,可是項羽只想做霸王,不想當始皇。劉邦逐鹿天下的目標最明確、意志最堅定。


他被封巴蜀和漢中,任用韓信為大將軍,反攻三秦。楚漢想持的五年,他數度被項羽擊潰,即便彭城之戰的慘敗,他被項羽追得都差點丟了兒子,他依舊不放棄不氣餒,最低谷處想著如何反擊,每一次都能捲土重來。最後在垓下跟諸侯合兵團滅項羽,靠的就是王者之志的信念。


在這三人中,劉邦得天下最不易。可謂是身經百戰,百折不撓。因此,如果把三人放在同一個時空,無論亂世起家還是盛世奪權,劉邦的心志之堅韌,意志之頑強,是其他兩人所不能及的。


其次,看為君的胸懷。劉邦個性豪邁爽朗,任俠尚義,打天下時能團結各方的有識之士,替他賣命。沉穩的蕭何、出世的張良、孤傲的韓信、忠義樊噲·······各種不同個性的人,都能在劉邦麾下發揮自己的特長。


劉邦是個有容人雅量、能識人之名的君主,雖然“滅楚三傑”韓信、彭越、英布都被他或者他老婆收拾了,他身上有王者心機深沉、心狠手辣的因子,但是跟朱元璋相比,他仁慈太多了。


朱元璋通過”胡唯慵案”“藍玉案”“郭桓案”“空印案”血洗功臣集團,牽連了數萬人,開國功臣除了早逝的常遇春之外,幾乎不得善終。就連老邁的李善長,他都沒有放過。當年跟著朱元璋出生入死之時,朱元璋是個禮賢下士的明君,可江山在手,朱元璋就變了一副嘴臉——寡情刻薄、冷血殘忍。


這一點上,他就比劉邦差太遠。跟著劉邦打天下的功臣,大部分是能高官厚祿蔭及子孫的。當然,如造反的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此等的,也沒有什麼好下場。劉邦性情寬厚,願意跟人分享勝利果實,而朱元璋寡恩薄情,一旦天下太平就開始翻臉。如果兩人是在同一時空中,有能力的人自然都願意跟著劉邦,個性有缺陷的朱元璋,籠絡不到替他賣命的人。


再來看看趙匡胤,他開國之後用了“杯酒死兵權”這招,算是溫和地解決了功臣問題。不過,從這點也可以看出他最深層的隱憂:他不放心帶兵打仗的人。這一點,也埋下了亡國的隱患。跟劉邦相比,趙匡胤是個懦弱的皇帝。


何以見得?在劉邦的時代,異姓王是有兵權的,而趙匡胤非常忌諱掌兵權的武將。在他的倡導之下,北宋的武將權力大大被削弱,造成“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局面。老趙家的政權是安穩了,可是也留下了巨大的隱患:武將在有宋一代,地位很低。中國尚武精神,就是在趙宋被閹割的。


文人的地位被拔高,進入宋朝之後,中國再也沒有“出將入相”的傳統,整個社會的氣質都偏文弱。從宋朝開始,就流行“好男不當兵”,渲染當武將沒前途的風氣。靖康之恥為何山河破碎?算起來,是趙匡胤自己種下的惡果。不然,放在先秦時代,一個趙國就能收拾得匈奴夠嗆,那時候中華民族尚武精神還在,男兒上馬能打仗,下馬能屬文。

趙宋的軍事實力一代不如一代,正是因為宋太祖開國之時立下的重文輕武的規矩。


對比一下生機勃發、開疆拓土的漢朝,就會明白開國君主的個性氣質,是會影響一個朝代的走向的。趙宋的疆域在收縮,中華民族的尚武精神也在收縮。


如果懦弱守城的趙匡胤遭遇任俠尚勇的劉邦,誰會贏?一目瞭然了吧?


論王者胸襟,無論趙匡胤還是朱元璋,都遠不及劉邦!


千夜看世界


中國有句古話叫“亂世出英雄”,很多開國皇帝也正是因為碰到了亂世,所以才能得以施展自己的才華,最終定鼎中原,一統天下。但不知大家是否有想過,如果把不同歷史時期的開國皇帝放在一起,又會發生什麼呢?最終誰能成為九五之尊,誰又會飲恨敗北呢?爆史君今天就來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劉邦、趙匡胤、朱元璋這三位開國皇帝。


首先從家庭背景分析。

毫無疑問,在這三人中,趙匡胤應該是出身最好的。趙匡胤的祖父趙敬,曾歷任營、薊、涿三州刺史,父親趙弘殷曾為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而劉邦只是一個小小的泗水亭長,朱元璋更是連飯都吃不飽的放牛娃。所以軍伍家庭出身的趙匡胤應該是三人中發展最快的。當劉邦和朱元璋參軍或擁有軍隊時,趙匡胤很有可能已經成為名震一方的地方諸侯。

那趙匡胤是不是一定就會打敗朱元璋和劉邦呢?不見得。眾所周知,趙匡胤之所以能當上皇帝,是因為發動了陳橋兵變,他奪權的對象是後周幼主和太后。他也就欺負欺負人家孤兒寡母,換了劉邦和朱元璋,他的士兵有膽子進行兵變麼?所以爆史君認為,從家庭背景來看,趙匡胤的前期發展一定會優於劉邦和朱元璋,但到了後期,他應該是最快出局的那個人。而劉邦和朱元璋的家庭背景幾乎對他們都起不到什麼助力,所以可以忽略不計。


其次,從個人能力分析。

爆史君這裡強調的個人能力,主要是指文治和武功,而在文治方面,劉邦和朱元璋恐怕就又落了下風。在武功方面,趙匡胤會三十二路長拳,朱元璋雖然不知道會不會武功,但他從普通小兵摸爬滾打起來,其單兵作戰能力應該也是不弱於趙匡胤的。與他們二人比,劉邦能力就有些不夠用了。



劉邦在統一天下後慶功時曾對大臣們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這三人都是當世英傑,而我能用他們,所以能勝過項羽。可見劉邦此人最大的能力就是會用人。但朱元璋和趙匡胤難道不會用人麼?這二人麾下的文臣武將哪個少於劉邦了?況且他們也不是項羽那樣聽不進謀士話的莽夫。所以光憑會用人這一點,劉邦並沒有優勢。


然後,從戰略佈局分析。

劉邦和朱元璋起兵時都打出了一個很正義的旗號,劉邦是“誅暴秦”,朱元璋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只有趙匡胤算是得位不正。而劉邦雖然在楚漢爭霸中僥倖獲勝,但對於匈奴卻無可奈何。好不容易下定決心幹匈奴一下子,還被匈奴圍到白登城差點出不來。至於漢初的統一,也並非鐵板一塊,而是由異姓諸侯王鎮守一方。如果朱元璋當時是被封的諸侯之一,劉邦能順利平定麼?


反觀朱元璋卻在真正意義上做到了全國統一,並把蒙古人趕回了草原沙漠。明朝建立後,他給功臣們加官進爵,但卻沒有割據的封地和軍權。只是朱元璋防了外人,卻沒有防住自己人。幾十年後,他兒子把孫子給趕下了臺。至於趙匡胤,他建立的宋朝從來就沒有真正的統一中國,四周也是強敵環視。燕雲十六州的重要性,趙匡胤不是不知道,但他卻沒能力收回。所以從國家統一的角度講,劉邦和趙匡胤不如朱元璋。


最後,從性格上分析。

能當上開國皇帝的人,哪個都不是心慈手軟之輩。而與劉邦和朱元璋相比,趙匡胤就和善多了。在統一大業完成後,趙匡胤選擇的是杯酒釋兵權,而劉邦和朱元璋卻是向功臣舉起了屠刀。如果做了皇帝的是趙匡胤,他杯酒釋兵權,朱元璋和劉邦真的會交出來麼?到時候,會不會又是一場宮廷政變?終上所述,爆史君認為,如果將劉邦、趙匡胤、朱元璋三人放在同一個朝代,那最可能坐上皇位的就是朱元璋。對此大家有什麼不同看法麼?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Boss爆史


拋去其它因素,僅從脾氣秉性來探討,這個問題其實變得簡單了。去掉偶然因素,去掉個人能力,那麼比較的就是誰更能吸引更多的人才為他效力。

以我們對他們三人的熟知,相信基本上都會選擇趙匡胤,沒有人會選擇朱元璋。

以我們後世所看到的,很多人可能會對趙匡胤有所誤解,總覺得趙匡胤比較仁慈。

有句話叫做“慈不掌兵”,趙匡胤可是長年帶兵。千萬不要以為趙匡胤是個善茬兒,逆撫他的龍鱗一樣會要你的命!

趙匡胤登上皇位,主要是靠著兵變。趙匡胤長年帶兵征戰,在武將中還是比較有威望的。趙匡胤手下的人才大多是以武將為主,文臣謀士方面則相對較少。這也可以看出趙匡胤在吸納人才方面,與劉邦朱元璋相比相對較差。當然也有在掌握軍權時不方便多吸納文人在身邊的原因,畢竟那時候還要避免惹火上身。

劉邦和朱元璋身邊的那套班子,文臣武將全都具備。趙匡胤在這一點上與他二人相比,稍稍處於劣勢。即便趙匡胤自己不是依附人下,大肆招攬人才,以趙匡胤長年帶兵養成的風格,恐怕招攬的人才還是以武將居多,謀略型的人才相對還是要少一些。

不過趙匡胤有個弟弟趙光義。別看趙光義打仗不太行,可是在招攬人才方面別他哥哥要強上很多。他們兄弟倆兒,正好能夠互補發揮各自的優勢。

劉邦的性格豁達,是最招人喜歡的一種類型,基本上是各種類型的人都比較喜歡劉邦。劉邦非常討厭那些儒生,可是偏偏就有很多儒生主動去投奔於他。

朱元璋的性格恐怕就不太招人喜歡。如果這三個人同時招攬人才,朱元璋恐怕是最沒有人氣的。

從招攬人才這點來看,我比較傾向於劉邦和趙匡胤。對於朱元璋持悲觀態度。

三方互相爭霸,必然也伴隨著人才爭奪。

朱元璋在性格方面,明顯沒有其他倆人有魅力。朱元璋的性格狠毒猜忌,反間計恐怕比在項羽那裡還容易得手。

趙匡胤和趙光義如果能夠“兄弟齊心”,應該是最具實力的。但是趙光義的野心也不小,別人也會利用這點做點文章。一但趙匡胤兄弟倆有了矛盾,很有可能會出現袁紹、袁術的那種狀況。趙匡胤的優勢也就蕩然無存了!

劉邦那種豁達的性格,反間計就不太容易得手。劉邦既能看得開,也能暫時容忍。最主要的是,劉邦捨得放利給他人,實在不行還可以做盟友。一般不會把人給逼到對方那裡。

如果再加上對人才爭奪的這個因素,我更傾向於劉邦。

僅從三人的脾氣秉性來看,他們的排名是劉邦、趙匡胤、朱元璋。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劉邦、趙匡胤、朱元璋都是歷史大浪淘沙,篩選出的勝利者,這三個人都算是草根出生,一步步登頂權力巔峰。如果是放在一個朝代比試,你說是一起放在漢朝,還是宋朝,還是明朝?



時勢造英雄,不同的時代造就不同的英雄。但既然來了,不凡出招隨便比劃比劃:

第一招,比名字。

據說名字裡含著一個人一生的運勢,現在取個名字都得符合陰陽五行,可是這三人的本名卻實在沒什麼技術含量:

劉邦,劉季也,劉家的老三。

趙匡胤,趙九重,九重天?飄的有點高。九天攬月嗎,想象力夠豐富。

朱元璋,朱重八,又一個孩子,都八個了,透出的都是父母滿滿的無奈,造人容易,養人不容易,何況災荒連年的時代。

從這“原汁原味”的名字比試上,看不出運勢和高下,比數字可以,九大於八,大於三。趙匡胤勝出,有點無厘頭是不是。

來點實力較量,好嘞!



第二招,掄膀子

劉邦泗水亭長,起義前東躲西藏,起義後酒色見長。朱元璋貧民出生,一個遊僧一雙赤腳,行乞天下。趙匡胤軍人出生,一身武藝任俠天下,自創三十二式長拳,剛柔相濟,招招致命。

掄膀子三個開打,趙匡胤以一敵二都能毫無懸念的勝出。

明戚繼光《紀效新書》載:“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式長拳。”



第三招,說正經的比戰略佈局

【一】劉邦

劉邦在得韓信之前,憑人氣,也算一路開掛進了咸陽,後來是追著項羽撕咬,一直都處於被動挨打狀態,直到韓信井陘之戰破趙,隨後伐燕,滅齊,開拓北方戰場,才在戰略上,取得了對陣項羽的優勢地位。

劉邦撕毀鴻溝之盟後被困在固陵,催著韓信馳援,韓信沒理他,直搗項羽巢穴彭城,毀了項羽的根基,斷了項羽的後路,再重兵圍堵。

韓信高明,劉邦只是疲於應付。

【二】趙匡胤

趙匡胤一生的事業,如同他練的拳術,都是綿裡藏針,輕拿輕放,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平定後蜀、招降南唐等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杯酒釋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重的局面,戰略佈局就像他的拳術,招招都是無招勝有招,打得漂亮。



【宋太祖當年畫可好? 這笑太喜慶了】

大宋朝經濟富庶,文化繁榮,可惜軍事實力一直孱弱,被迫與遼、西夏分而治之,未能完成天下一統,是一直以來的遺憾。

大宋朝不能與北方遊牧民族分庭抗禮,一個重大的原因就是中原失去了燕雲十六州,失去了防護北方遊牧民族的長城屏障,遊牧民族在長城內外扎穩了根基,進犯中原不但有了跳板還有根據地。

趙匡胤曾經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希望能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可惜他死的早,才五十歲,政權就落到了弟弟趙光義手中。奪回幽雲十六州,這一願望終宋朝幾百年都沒能實現。



【三】朱元璋

朱元璋的戰略佈局,據說千古以來,除了唐太宗李世民就屬他了,位居第二。他從郭子興那出來,就帶了幾十個人,在元末群雄逐鹿的中原大地,白手起家爭得一席之地,到最後消滅元朝,都勝在戰略部署穩步推進有條不紊上。

第一步選元兵防守較弱的南京為根據地,廣積糧,緩稱王。趁劉福通在北方抗元,張士誠和陳友諒撕咬,壯大自己。

然後出快招滅陳友諒、張士誠,接過被元軍打敗的劉福通的反元起義,打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旗子,調動全漢族人民抗擊外族侵略的積極性。

在滅元朝的過程中,又顯示了朱元璋高超的戰略佈局。朱元璋並沒有直接進逼元朝大都,而是先出其不意分別擊潰駐守在河南、甘陝的元軍,打掉元政權的外援,然後包圍元大都,將蒙古貴族驅逐出長城外,戰略戰術極為高超。但是朱元璋的治國理政,我是不敢恭維的,一個字就是殺,野蠻,殘暴地殺、殺、殺……



因此,如果把劉邦、趙匡胤、朱元璋放在一起亂世爭雄,劉邦碰上實打實的朱元璋,肯定是鬥不過的。

趙匡胤真是學到了武學的最高境界,止戈為武,能用文的解決,絕不動武;能用錢財解決,也絕不大動干戈。因此,北宋是士人最好的時代,也是政治最開明的時代,也是文化大發展的時代。

朱元璋最穩最強最狠,按照叢林法則,朱元璋最有可能成為皇帝,但是我希望趙匡胤是皇帝,你看他老人家的畫像,慈眉善目的,那麼“佛系”,對於老百姓來說,他會是一個好皇帝。

元芳,你怎麼看?


開涮歷史


劉邦、趙匡胤、朱元璋這三位中國歷史上的名皇帝,婦孺皆知,三人如在同一朝代誰會當皇帝呢?

逆襲能力

雖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但不可否認家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奪取帝王的進程。劉邦泗水亭長,基層小吏相當於現在的鄉鎮幹部。四十多歲才找到老婆,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屬於創一代,基本屬於零家世背景,一切皆靠自己搏。朱元璋貧農出生,最早在鳳陽龍興寺出家作小沙彌,後來鬧饑荒,寺院裡也吃不飽飯。只好出去當兵混飯吃,因在軍中因表現出眾,被紅巾軍首領郭子興招為上門女婿,從此有了爭奪天下的一支家底軍。朱元璋後期家世背景略優於劉邦,畢竟也算個小官二代。趙匡胤比起前面兩位的苦逼生活則要好很多,他出生軍人家庭,是後周皇帝柴榮的把兄弟,擔任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三人之中,在創業之初數趙匡胤掌握的資源最多。掌握的資源多就意味著最有可能觸及帝位,但我們既然要讓他們同時代就應該讓他們在同一起跑線。困難磨鍊人的意志,劉邦面臨的苦難最多,其逆襲能力要遠強於趙、朱二人。

領導能力

趙匡胤,文有: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位)、範質;武有:石守信、王審琦等。朱元璋,文有:劉伯溫、宋濂、李善長、胡唯庸等;武有:徐達、常遇春、湯和等。劉邦,文有:張良、蕭何、陳平;武有:韓信、英布、彭越、樊噲、周勃等。劉邦能領導這麼多名貫古今的風雲人物,其領導能力不可小覷,稱帝建國,水到渠成。

戰鬥能力

戰鬥能力強弱能是稱帝可能性的一個重要指標。劉邦的對手主要是被稱為“西楚霸王”的項羽,還有千古一帝秦始皇留下的秦帝國,此外還要彈壓韓信、英布、彭越等人,稱帝路上可謂困難重重。朱元璋面臨的主要對手是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騎兵和陳友諒、張士誠等地方割據勢力。趙匡胤的對手是年僅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在面臨的對手實力方面,劉邦對手實力最強,朱元璋的對手次之,趙匡胤的對手實力最弱。困難使人強大!劉邦能夠打敗實力強大的對手,其戰鬥能力要略勝朱、趙二人一籌。

脾氣秉性

俗話說:性格決定人生。三人在脾氣秉性上基本相似,但劉邦、朱元璋比起趙匡胤的殺伐決斷來說多了份狠。試看劉邦和朱元璋在政權穩定之後,把屠刀舉向了跟著自己一起打天下的文臣武將,漢的韓信、彭越、英布,明的胡惟庸、李善長都慘遭殺害。而趙匡胤則要仁慈多了,對待這些功臣只是杯酒釋兵權,與他們結為兒女親家。對對手柴氏家族也頗為仁義,賜予免死金牌,保證柴氏子孫世代享受榮華富貴。在兵荒馬亂、群雄並起的年代,過分仁慈在某種意義上就意味著失敗。所以從當皇帝所需的脾氣秉性看,劉邦和朱元璋勝出。

綜上所述,劉邦在當皇帝的逆襲能力、領導能力、脾氣秉性方面綜合得分高於朱元璋、趙匡胤,在擊敗對手能力方面也遠勝二人。假如三人同時代,劉邦最有可能當皇帝。趙匡胤和朱元璋可能會成為劉邦手下如韓信、英布一般的得力干將亦或者會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


政史課課代表


劉邦


要想幹成事,一般要具備三方面的高要求:文化素質、人格魅力、戰略水平。劉邦、趙匡胤、朱元璋這三人在這三個方面高下之間怎麼樣呢?

劉邦起義前當過泗水亭長,是個小無賴。文化基礎不如將門之後趙匡胤,但是比叫花子出身的朱元璋識字肯定要多。不過,朱元璋愛學習,邊打仗邊學習,學到後面,不但超過了劉邦,甚至超過了趙匡胤。朱元璋是個熟讀歷史的人,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是非曲直,朱元璋都瞭然於胸。在這個方面,排名朱元璋第一、趙匡胤第二、劉邦第三。

劉邦是小流氓出身,講義氣是標配,身上從頭到腳散發著誘人的帶頭大哥氣息,吸引了一幫牛鬼蛇神前來幫忙。劉邦也有自知之明,他說: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而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朱元璋


也就是說,具體工作劉邦永遠都不行,但是會用人,會有一批人心甘情願為自己效力。趙匡胤也是這方面的高手,他有一批結義兄弟,史稱“結義十兄弟”。這些人對趙匡胤都非常好,趙匡胤對自己的結義兄弟們也很好,正是他們幫助趙匡胤當上了皇帝,趙匡胤也都保全了他們,杯酒釋兵權,防止陳橋兵變再次上演。

朱元璋更是這方面的高手,他從一個流浪和尚到建立大明帝國,15年的時間,掃蕩群雄,華麗轉身。朱元璋一路走來都知道拉攏人才,知道和手下交朋友,文官武將,要啥有啥,大家覺得朱元璋靠譜,願意跟著朱元璋奔前程。加上朱元璋長得一臉正氣,所以有著非凡的人格魅力,在這方面朱元璋派第一、趙匡胤排第二、劉邦排第三。


趙匡胤


戰略水平上朱元璋當之無愧排在第一位。朱元璋心思縝密,做事有章法,他的集中優勢兵力思想、優待俘虜思想、民族平等思想、穩紮穩打思想等等戰略戰術思想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具有近代意義,為毛澤東思想提供了學習借鑑。

劉邦在這個方面也不錯,只用了4年時間就打敗了強大的項羽。這方面,趙匡胤顯得就不足了,當年後周世宗柴榮採取的是先北後南戰略推進國家統一,趙匡胤改為先南後北,結果直到去世,花了16年時間也沒有實現國家統一。這方面朱元璋最優秀、劉邦次之、趙匡胤差一點。趙匡胤的能力主要是在治理國家上,他結束了唐末、五代十國一百多年的混亂,採取以文御武的辦法治理國家,防止地方割據,花了很多心思,做了大量的工作,所以貢獻也是很大的。

有句話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實就是這個道理,總的來說就是一代人比一代人強。劉邦、趙匡胤、朱元璋三人在同一時代爭雄的話,不出意外的話,朱元璋毫無疑問地勝出。朱元璋不但聰明,而且勤奮,意志堅強,從不懈怠,他是陽明心學的真正先行者和奠基人,是王陽明的精神導師。


坐看東南了


如果非要將三個人放到同一個時代的話,我認為當皇帝的應該是劉邦,肯定不會是趙匡胤,朱元璋猛一看好像會獲勝,但他跟劉邦比還是差一點,無論打天下還是治理天下,都差那麼一點點。首先說趙匡胤,他是從孤兒寡母手裡搶的天下,是最無能的體現,雖然單打獨鬥趙匡胤最厲害,但打天下不是單打獨鬥,靠的是整體實力,在這方面趙匡胤毫無勝算,所以在劉邦和朱元璋面前趙匡胤毫無競爭力,必敗。其次,再說劉邦和朱元璋,這兩個人有很多相似點,又有很多不同點,比如他們所處的時代都是由短暫的統一走向軍閥混戰的時代再到較長時間的統一,他們都是在起義中成長起來的,所不同的是,劉邦開始就是頭領,而朱元璋最初不是頭領,逐漸成長為頭領。劉邦就是個小混混兒,可以說沒有任何“能耐“,用劉邦自己的話說就是“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可是他能整合各種資源,使各方面的人才在他這裡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都能死心塌地的為他效命,“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韓信本來是投奔項羽的,可不被項羽重用,後來經蕭何引薦,受到劉邦重用,楚漢相爭打了多年,劉邦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直到垓下之戰,這離不了蕭何的後勤保障,朱元璋個人軍事能力比劉邦強的多的多,可對各種人才的整合能力卻不如劉邦,而再看對待打天下的功臣的態度,以及他們的身後事,就可看出誰高誰低了,劉邦除了殺了三個異性王外,其他功臣都有一個比較好的結局,朱元璋對他的那些功臣可謂是趕盡殺絕,以致於在他死後他的欽定接班人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中竟無人可用,再看劉邦,在他死後,呂后專權,可曹參、周勃、陳平等這些功臣的存在,使得劉氏政權的平穩過渡,保證了社會的平穩。所以,劉邦更勝朱元璋一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