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鶴唳",說羅晉

觀

古裝大戲"鶴唳華亭"開播便引來熱議如潮.劇情跌宕起伏、節奏緊湊,考究的衣飾、宏大的場景、隆重的儀式感,達到了引人入勝的效果.老演員雲集是該劇的一大看點:王勁松、劉德凱、張志堅、黃志忠交眏生輝,戲分不多的郝蕾,一顰一笑、舉手投足可圈可點;其中不少小角色由老演員擔當,他們用良心,以精湛的演技,為"華亭"巧妙地編織了一道寬闊斑斕的風景線.在一致認可誇讚老演員的同時,對男一號羅晉眾說紛雲,褒貶不一,我懷著好奇心看了6集,難以剋制想說說羅晉.

羅晉生於81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本科,出道後主演和參演了7部電影,13部電視劇,憑著紮實的基本功,出色的演技,主演的電影"金碧輝煌",電視劇"綿鏽未央"獲得多個項獎.清朗英俊的外形,天賦的憂慮眼神,無論是二郎神楊戩、太子蕭定權,或是李偉和重陽,從開始的第一步,便確定了他硬派小生的演繹之路.羅晉是一位極具潛質的年輕演員,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觀

出乎意料的是:"鶴唳"才播放第一集,就有人放言''看不下去","再不跟"云云,原因之一"38歲演20歲裝嫩",叫年少的金瀚大哥,成為笑柄;原因之二:"羅晉的表演僵硬","怯懦好哭'',"性格、身格與原著相去甚遠",原因之三:老演員太強,男主角太弱,壓不住陣".所有的不是,全是羅晉,一旦此戲不紅,責任也全在羅晉.

觀眾直言表達個人的評議,對節日的關注與熱情難能可貴,費解的是,一部60集的大戲,為什麼僅看一集就妄下結論?因為一個你看不順眼的羅晉,放棄整個戲,我相信熱心的觀眾不會作這種輕率之舉.不看倒也罷,還得在網上哇哩哇哩,求得更多人的支持,居心何在值得懷疑.我不是羅晉的粉絲,而且從不追星,一個影視愛要者而已,在此我要向謾言傷人的朋友提個醒:惡意的誤導、不責任的定論、盲目的跟風,很容易毀一部戲和一個演員.於心何忍?羅晉的實力究竟如何,看完再下結論不遲.

觀

習慣了亮眼的小鮮肉,喜歡拿年齡說事.三.四十歲的男演員,扮演二十幾的青年,中外影視壇屢見不鮮,角色與演員之間,神似重於形似,只要演員體態不違和,通過演技和化裝,可以縮短年齡的差距,但凡成熟的觀眾群體,是可以接受的.羅晉不需要裝嫩,因為他本身就年輕,他扮演的太子很不錯.雖然沉悶而充滿悲情,但掩不住一身的正氣、堅韌與活力.

.細皮嫩肉的金瀚看似比弟弟小,現實中弟弟比哥哥顯老相的不是沒有.大王子輕浮放蕩,有父皇偏袒、母妃撐腰、岳父罩著,逍遙自在,為所欲為,自然顯得年少;太子少年喪母,父親不待見,處處被算計遭打壓,防明槍暗箭,生活如覆薄冰,二十歲的太子,遠遠超越了他所能承受壓力的極限,老沉持重+憂慮,能不顯大嗎?導演選誰演誰,一定有他的道理.如果讓金瀚與羅晉對換角色,那才可笑呢.急功近利讓人膚淺、浮躁,人們往往只注重事物的表象,

請不要說羅晉的形象與原著中的太子不符合,千人眼中千個太子,影視劇是高於原著的再創造.

觀

觀眾公認"鶴唳"擁有強大的老演員陣容,導演慧眼識珠令人折服.有人又說:相比之下男主顯得弱勢,鎮不住臺.......,試問:哪一部影視劇只彰顯個人能力、單憑一已之力能鎮住臺?如果只希望看個人能力,不如去聽單口相聲或看獨角戲.每一位老戲骨,都是從幼稚青澀中走過來的,老演員以老練老到的實力蓋過年輕演員的鋒芒,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老演員在"華亭"劇裡的表現值得標榜與讚揚,但不宜與年輕演員作比較.如果一群老演員鎮不住臺、撐不起戲,那才是演藝真正的悲哀. 前靠與晚輩,沒有強弱之爭,惟有帶動與傳承,綠葉賽紅花,何嘗不是一種獨特的美."鶴唳華亭"雖然只播到6集,老演員的強勢銳不可擋,可以想象後繼的54集,將足以展示他們高超的演技和個人的風貌.

文明健康的影視市場,不以顏值決高下;不以年齡論成敗,評議作品而不對人,不盲從不偏信.所以我相信既有實力又有顏值的羅晉,不愁沒有觀眾,更相信廣大觀眾的審美能力日趨提高,娛樂市場逐漸成熟,會予古裝大戲"鶴唳華亭"公正的評定,期待著羅晉給觀眾一份滿意的答卷.

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