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死沒死不知道,德法兩國先吵起來

北約死沒死不知道,德法兩國先吵起來

前不久法國總統馬克龍一句“北約已經腦死亡”引來點爭議。雖然當時德國總理默克爾就回應表示反對意見不過她也順帶說了句“北約確實存在問題”。當時美國表示反對,說大西洋兩岸還是很團結的嘛,俄羅斯倒是立馬高興了。

事情過了幾天,好多媒體消息說歐洲不少國家的政要都很贊同馬克龍的說法,但是德國國防部長就在這個時候又站出來表示““法國人想用有力的歐洲合作來代替北約”,但德國希望鞏固北約。”

為啥作為歐盟發動機的德國國防部長反射弧這麼長呢?這恐怕就是看到了馬克龍的講話在歐洲還真引起了正面反響,所以坐不住了。

“北約”和“歐盟”這兩個概念在不小的程度上是重合的。儘管北約是軍事政治聯盟,歐盟是政治經濟聯盟,二者不同性質決定了吸收成員的標準和動機不同,但是隻要考慮到30個北約成員國裡有22個歐盟成員這個事實(英國跑掉也還有21個),從蘇聯解體以來北約東擴時候歐盟也在跟著東擴,就是最近新加入北約的那些巴爾幹國家也個個都想加入歐盟,所以將他們劃到一個圈裡也不奇怪。

作為歐盟的兩大臺柱子的德國和法國對北約什麼態度,確實是對這個組織未來前途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馬克龍主張“歐洲防務自主”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德國其實也並非完全不同意這個觀點。但是兩國顯然是各有考慮的。

對於法國來說,追求獨立自主的根子是在戴高樂那裡。為了這個目的當年他甚至不惜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制,咬著牙自己搞了原子彈,後來被叫做“戴高樂主義”。今天馬克龍的做法又讓大家不由得想起來這位指揮著一堆元帥將軍的准將了。但是二者的動機還是不盡相同的,戴高樂是基於戰後法國“只買得起二等車票但是必須擠進頭等車廂”的目的才認真的搞獨立自主;今天的馬克龍則是從根子上認為原有的美國主導西方整個世界的體制可能無以為繼了,所以打算另起爐灶。

在說北約腦死亡前幾天,馬克龍還專門對政府高官的講話中提到了“西方主導世界的日子已經終結”,從這句話看得出來,馬克龍在就任之後面對著國內的“黃馬甲”,美國不斷地勒索北約成員國和歐盟,逼迫歐盟企業退出伊朗市場以及“全球化”中產業鏈轉移早就了新興市場國家的逐步興起,他是對未來有了一個思考。那就是,當美國因為自身實力衰退,不但沒有興趣好像過去幾十年那種照顧盟友利益,反而要從盟友身上不斷"薅羊毛”的時候,歐洲國家或者說法國怎麼辦?

法國目前根據自身的實力來說,除了對於非洲前殖民地國家還能保持一定的干涉能力,很難繼續保持世界性影響了。僅僅從空襲利比亞的“奧德賽黎明”行動看來,如果沒有後期美英因為需要維持北約的體面而加入,法國自身是難以為繼的。同樣道理,在敘利亞的內戰中,儘管法軍追隨美國向庫爾德武裝控制區派兵,可是當區區兩千美軍決定撤退的時候,法軍同樣無法單獨立足。

不過法國手裡還有一張牌,那就是聯合國五常的地位。作為一個最權威的國際性集體安全組織,能夠掌握決策機構安理會的否決權,這使得法國能夠發揮出來與其現實地位不相稱的影響力。可是就是這最後一張牌,也並非毫無問題。

英國脫歐在即,原本法國在歐盟內部的話語權應該是上升,但是同樣處境的德國顯然不甘心繼續僅僅充當一個經濟大國,只要看看在伊朗核協議問題上,德國是除了聯合國五常之外唯一一個參與進來的國家,這份雄心就很明顯了。尤其是去年,德國提出了既然英國脫離歐盟,那麼歐盟在安理會內部的否決權只剩下法國一票,法國應該交出這個席位讓歐盟國家輪流去坐莊,本質上是想趁機壓低法國擴大自己在世界範圍內的政治影響。

歐盟內部的兩強較量已經展開了新的一輪了。

也正是基於這些原因,馬克龍如果單純指望在歐盟內部比拼國力壓倒德國是近乎於不可能,那麼好好發揮法國曆史傳承下來的政治地位才是最有指望的。政治地位是既有的而又有人虎視眈眈,那麼顯然要向政治的延伸方向發展。作為政治的最終手段軍事問題當然是毋庸置疑的選項了。

北約與歐盟大程度的重合原因在於對蘇聯/俄羅斯的安全擔憂,當美國越來越不能履行保護者的義務時候,歐盟選擇自辦防務當然是合理的。原本歐洲已經在通過“法德旅——歐洲軍團”的模式進行了試水。更重要的是,因為政治和軍事的緊密性以及德國目前還沒徹底甩脫戰敗國的陰影,所以現在去搞歐洲統一軍事力量,法國當然能搶到最大的話語權。

德國當然明白法國的意思,所以儘管對於美國也不爽,能說出了駐德美軍願去波蘭就去這種話,但是現在就按照馬克龍的路子走,肯定還是不甘心的。馬克龍說北約死了,德國可以不著急,正好藉著擠兌一下美國。可是歐洲國家一起響應法國就麻煩了!德國最後一個上船吧,肯定只能老老實實按照馬克龍的路子走;要是現在就響應吧,統一的歐洲軍其實不是幾天能搞明白的而且自己怕是要掏大頭,那麼留在北約多掏點防務費用不是更合算嗎?

所以,德國就算是想搞歐洲軍,但也要按照自己的路子來。那麼現在這就必須站出來說幾句了,讓那些響應的歐洲國家先消停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