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名叫“利港”的江南小镇

文 |工业头条 孙滢

那个名叫“利港”的江南小镇

江南多名镇,但利港似乎并不在其中。自然,我记忆中的小镇和“小桥流水”无关,而是和一家企业及一个人有关。

初识利港,是我刚参加工作后不久。当时,我任职于中国机械报,随无锡记者站的同事去双良溴化锂制冷机厂采访。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苏南大地乡镇企业正蓬勃生长。蓬勃生长到什么程度?记得我之后曾多次兴奋地对朋友描述:那里(指利港所在的无锡市)几乎每隔一两里地就有一个工厂!而双良(当时还不叫双良集团)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那个名叫“利港”的江南小镇

说到双良,自然离不开它的创始人缪双大。和很多知名企业的创始人一样,缪也是一个颇有故事的人物。一开始,为了“过上好日子”,从部队复员的他辞去了铁饭碗,开始了空调安装工作,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发现了溴化锂制冷机的市场。

溴化锂制冷机,以我不太准确的理解,是通过燃烧油或煤气作为热源并通过一系列步骤达到让水在低温时循环汽化并带走热量从而达到制冷的效果。改革开放之初,电力时有不足,所以很多机构和设施更倾向于自备这种机组来做中央空调。

记得双良的第一台溴冷机,是卖给了上海一家宾馆。当时这家宾馆的空调坏了,短时间无法修复。恰在这时,双良找上门来,提出先试用,好用再付款的办法,这家宾馆也没有其它选择,就同意了。结果试用的效果很不错,双良就有了“首台”的业绩。

在双良的早期发展史上,一个主动“废掉老产品,给用户换上新产品”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故事说的是上海纺织系统订了一批双良的溴冷机,快要交货时,双良的新产品研发出来了。其实,按照合同,肯定是交付给客户老产品即可,但缪双大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废掉老产品,给用户全部换新产品!记得这笔合同相对于双良当时的产值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当时担任双良总工程师的原上海冷冻机厂长心疼地流下了眼泪。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此举在上海纺织系统产生的影响是:双良之后几乎囊括了其所有的溴冷机订单!

双良和缪双大的故事,远不止这一个,我之所以又把它翻腾出来,当然也不是为了“讲古”,实是因为最近读到了一则关于双良的新闻,让我产生了许多感慨。这则新闻是:双良新能源装备公司与江苏卓远半导体有限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合作项目为:集成电路级大尺寸高性能单晶硅的智能装备技术的开发合作,以及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晶体批量生产项目的量产化技术合作。换句话说,双良将要(或已经在)研发生产先进的半导体装备!为了弄明白“双良为什么能”这个问题,我简单查了查双良的新闻,发现双良新能源装备公司早已成为国内多晶硅行业骨干企业的系统服务商,累计提供了5000多套设备,包括还原炉、精馏塔、双管板换热器、大型吸附设备等。

面对着从溴冷机到半导体装备的跨度,我有些感到吃惊。这中间本来有些风马牛不相及,双良是怎么把它们连起来的呢?我透过一篇篇报道仔细寻找,发现其连接点竟然是换热器。资料显示,从2006年为新特能源筹建第一条年产1500吨多晶硅生产线提供换热器开始,到目前为止,双良已经为新特能源提供了总额高达几个亿的设备服务,其中新特能源近期年产3.6万吨多晶硅生产线的还原炉,超过60%来自双良新能源。是的,溴冷机当然需要换热器,在这方面,双良的技术实力一定很强,以此作为桥头堡,双良进入了多晶硅设备领域,进而一窥究竟,于是一步一步成为了系统供应商~逻辑上基本自洽!当然,如果你以为双良进入新产业的逻辑仅仅如此,那肯定是错了。事实上,双良的成长轨迹非常值得研究,无论是它原有核心技术的延伸、漂移,还是新技术的“无中生有”(比如石墨烯光催化水环境治理技术、碳基生物有机肥技术),对其它企业都有相当的参考、借鉴意义。面对着它有点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产品、应用,我不由得感叹:这究竟是怎样做到的呢?

回到文章开头,尽管30多年过去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想起双良,我依然会想到那个叫“利港”的小镇,而且,我对小镇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进入双良厂区好像要经过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当然不是小桥流水那种桥和河,而是很普通的、和北方差不多的,河里并没有多少水、桥也是只能通过一辆车的水泥桥,不知那桥还在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