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弄不清河南沈丘與安徽臨泉到底有什麼關係?看完這篇文章就明白了

古沈之地臨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公元前1042年周成王封聃季載於“沈”,在此建立沈國。春秋戰國時期,先後為沈子國、楚國沈尹、寢丘、平輿,秦為寢縣,西漢改為寖縣,西部置鮦陽縣。從東漢到南北朝名為固始。隋開皇三年設瀋州。唐初廢州設沈丘縣,宋、元沿用沈丘縣名。明初廢沈丘縣改為沈丘鎮,設巡檢司,屬潁州。清沿明治,屬阜陽縣西鄉之地。清末現臨泉轄區劃為阜陽縣西五鎮,即西南鎮(呂寨),西三鎮(沈丘),西四鎮(鮦陽),西五鎮(楊橋),西一鎮(宋集一部分),列為阜陽西鄉之地。民國初年(1912年),廢道、府、州、廳,建縣。民國二十年(1929年),廢鎮設區, 第七區駐滑集,第八區駐楊橋,第十區駐沈丘。1934年9月,設立新縣,因縣城瀕臨泉河,故名臨泉縣。1935年1月,臨泉縣正式成立,駐地沈丘集,屬安徽省第七專員公署。本報約請臨泉縣文史學者文濤撰文,談談80多年前臨泉復置縣治的歷史故事。

一直弄不清河南沈丘与安徽临泉到底有什么关系?看完这篇文章就明白了

豫匪竄擾蹂躪鄉里

沈丘鎮地處豫皖交界的安徽省西北部,清末民初以來,阜西之地幅員遼闊,又遠離(阜陽)縣治。故常遭受來自豫南土匪的竄擾。特別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此地盜賊蜂起,匪患更為嚴重,百姓生靈塗炭。僅建縣前十多年,大杆(五千人以上),小股(千人以下)土匪到今臨泉境內達20多起。僅豫匪王太、李老莊兩大杆拉來拉去各七八趟。1922年11月,豫西匪首老洋人帶8000餘名土匪一路燒殺淫掠經沈丘鎮後直奔阜陽城,給百姓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治安帶來嚴重危害。

沈丘集遭受匪患最為嚴重的一次是民國十五年(1926年)11月12日,巨匪王老八(河南省楊埠南王莊人)集結匪徒5000餘人,由河南竄入境內,過迎仙店、李鐵集、韋家寨一路燒殺搶掠。在半拉廟附近停留一天後,11月14日凌晨開始攻打潁西最大的鎮——沈丘鎮(今臨泉縣城老街),匪徒過黃莊從斜街進入正南門(沈丘門)下開始攻城。當時,南門兩邊的二座磚炮樓,炮樓內架有兩架鐵鑄火藥土炮,在南門防守有武裝鄉勇30人,由沈丘鎮地方民防團團長兼青幫頭子王茂林帶領(沈丘集人尊稱其為王老茂),當匪徒數百人過了護城溝,王茂林下令30人同時開槍、開炮,打死打傷數十個土匪,眾土匪假裝退去。王老八帶著幾百人過鬼溝沿流鞍河東岸,過了小曾莊後,轉入西門攻城(金德門,今順河西街首),由於西門較低,外面護城溝也較窄,防守也較為薄弱,眾多匪徒殺死守衛城門的武裝鄉勇,很快潮水般從西門湧入,集內居民和城牆上民防團四散逃跑。匪徒先闖入小十字街口西邊最大的戶“王家合院”,將家產搶掠一空,並將其長孫王明德(名大福)作人質架走,勒索贖金二千銀元。匪徒東竄,闖入東街劉家大院(劉老茂家),將其子劉洪魁作人質架走。巨匪王老八在沈丘鎮盤踞3天,將沿街商店搶掠一空,又縱火焚燒房屋200多間,沈丘集內一片火海,死屍到處可見。共架走 105人作人質,打死東街劉明昆等40餘人,燒殺搶掠,姦淫婦女,無惡不作。特別是鎮穎門(東關外今青龍橋下)、下窪水塘、沈丘門(南門)外鬼溝裡漂滿死屍。此時,韋寨鎮秦營人秦慶霖在倪嗣沖的安武軍中任團長,駐紮阜陽。王明德的四叔王琢璋正在阜陽教書。於是,王琢璋(後來的臨泉縣商會會長)、王覲陳(後來的民國安徽區國大代表)和時任阜陽縣立高小校長張蘊華(共產黨員,後來的革命烈士)等人一起找秦慶霖,請求秦慶霖剿匪安民。秦慶霖派第二營營長曹鬍子率軍星夜追擊土匪,追到韋寨予以痛擊,將王明德、劉洪魁等人質救出。潰匪向西南竄,曹鬍子營長追蹤至河南省楊埠將王老八的土匪全部殲滅。

1928年北伐結束後,中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西三鎮鎮董韋茄敬垮臺後,由鄉紳土豪韋子慶接任。是年,土匪頭子老嶽的部隊要經沈丘鎮開過去,保安大隊長曹國勳(中共地下黨員)下令沈丘集四門落鎖,不準老嶽的部隊進鎮,要他們從鎮外繞過去,鎮董韋子慶卑躬屈膝,巴結土匪頭子,不經保安大隊長允許,打開城門,讓匪兵進食沈丘集。匪兵進鎮,格外眼饞,見東西就搶,見人就抓,揚長而去。鎮內一片混亂,哭叫連天。曹國勳十分不滿,集合了保安大隊武裝,帶領受害群眾找韋子慶算賬,遊行示威,韋子慶在群眾的譴責下,被迫下臺。面對國民黨政府官員的軟弱,1931年3月,曹國勳毅然辭去了第十區保安大隊長職務。

民國十八年 (1929 年 ) 2月3日,匪首老王泰率3000餘眾匪徒在楊橋集大肆搶掠,姦汙婦女。後馮玉祥派其一團人馬駐紮在楊橋集東南郭寨,與匪徒激戰3晝夜,擊潰匪徒。民國十八年 (1929年)春,豫匪老戴正帶6000餘眾自豫西拉到姜寨一帶,匪徒一路燒殺淫掠,破熊橋、大楊莊、馬莊、潘莊等寨, 財物被劫掠一空,又拉走“票子”300 多人。民國二十一年 (1932年)春大荒,哀鴻遍野,災民絕望,而匪首張四貞和黃嶺集西王大莊人趙洪善乘機搭夥,匪勢迅速聚結,一時聚眾4000多人。7月20日,趙洪善帶股匪竄至鄰近沈丘集西北的龐樓磚寨。土匪裡應外合,四面猛攻,當夜攻破龐樓寨。入寨後匪股殺死 百姓70餘人,婦女被姦汙者30餘人,燒燬房屋100餘間。

一直弄不清河南沈丘与安徽临泉到底有什么关系?看完这篇文章就明白了

修復後的民國臨泉縣政府禮堂

瀋州故址復置縣治,批准設立臨泉縣

土匪經常竄擾,使沈丘集附近百姓苦不堪言,時人曾不無絕望地感嘆道:“為政者弭盜無術,執兵者鞭長莫及!”為此,地方鄉紳積極奔走請願,“增設縣治,以便管理”的呼聲日甚一日。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春,阜陽縣教育局長許仁章任意開支教育經費,經地方控告離職去省城。省教育廳命阜陽縣派員到省共同核算。阜陽縣派縣立楊橋小學校長兼縣教育經費稽核委員的王慎修去省城與許結算期間,與在省城的國民黨縣黨部委員田葆初、宿縣教育局長彭亮亭3人面談時講到家鄉匪患嚴重,認為沈丘集一帶距縣城阜陽120裡,政治力量邊遠莫及,文化落後,民性強悍,豫西成千上萬的大股土匪不時向東竄擾,為害甚慘。燒殺淫掠,貧民逃荒,實在有必要在阜陽西鄉置立新縣, 加強地方治安力量。於是,3人共同起草,向省府提出建縣報告。面見省主席劉鎮華,陳其緣由。劉遂面批交民政廳核辦,並面允派員前往考查。

後省政府即派臧德滋到阜陽,阜陽派員會同至阜西一帶實地勘察後,將所得情況擬實報告,呈由民政廳核轉。大家一致認為,阜陽西境地域廣闊,距治縣遼遠,又與河南省毗連,且連年匪禍不易治理,而增設新縣的條件,亦與《部頒行政區域部分辦法大綱》基本符合。新縣城址曾選擇3處,即楊橋集,在泉河南岸有東通阜陽,西達沈丘、項城的大道水陸交通十分便利,且商業繁榮,集鎮面積大,便於建設;長官店,為全境中心地點,地勢平坦,橫跨延河兩岸,四通八達,交通便利,易於指揮全境;沈丘集,據流鞍河與泉河匯流處,形勢險要,明、清兩代均置巡檢司,為皖西北之門戶。新縣名曾擬定 3個:即阜西縣,以新縣設立在阜陽西鄉而命名;泉陽縣,以新縣城設泉河南岸而命名;臨泉縣,以新縣瀕臨泉河岸邊而命名。隨後,安徽省政府據情轉報南京行政院核批同意建縣。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夏,為阜西設縣事,省政府派省民政廳第四科第二股主任張國華協同建設廳測繪人員來阜陽。阜陽專署選聘阜西地方人士田葆初、王慎修等10人為委員,省府委員張國華為主任,成立阜西設治籌備委員會。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5月29日,安徽省政府第257次談話會議決定通過,新縣名定為“臨泉縣”,並將設治籌備事宜,逐條開單。新縣治設在沈丘集,即昔隋瀋州本州和唐、宋、元沈丘縣故址。正式指定張國華為新縣籌備員,立刻前往。遵照議決方案及指示各項辦法,會同阜陽縣從速籌備具報,備辦處限於7月1日之前組建完成。所有開辦費及差旅費定為一千元,每月薪餉辦公費定為八百元。已令飭省財政廳籌撥。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9月,析阜陽縣西鄉北起潁河,南至洪河,縱以茶棚大路、龍王堂、慄頭店、五坑集、歐廟集、會龍集、九龍溝以西設立新縣,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治所在位於“負泉河而帶流鞍河”的沈邱鎮。因明洪武年間此地已廢沈丘縣,弘治十一年(1498年)又在河南省設沈丘縣。新縣城瀕臨泉河,故名臨泉縣。縣下設三個區:第一區駐沈丘集,第二區駐楊橋,第三區駐滑集。前指定城內棋盤街完全小學校址(原清代輔仁書院)為縣府辦公用房,同時籌資收買王、劉二大戶人家的宅院,用於護大建設新府。

頒發金印 徹夜狂歡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元月一日,臨泉縣正式設置。首任縣長就職儀式在新縣政府禮堂舉行。會上,安徽省政府特派員宣讀委任張國華為“安徽省臨泉縣行政公署”首任縣長,並將南京政府鑄印局頒發的“安徽省臨泉縣行政公署”銅質金印交給張國華。國民黨省黨部同時委任田葆初為縣黨部特派員,受省黨部直接領導,與縣政府平行。李澄波為臨泉縣地方自衛大隊隊長。張國華宣誓就職後宣讀了安徽省臨泉縣行政公署委任狀:委任韋希賢為第一區區長。王慎修為第二區區長。周夢平(中共地下黨員)為第三區區長。劉鵬九為教育局局長,李景溪為地方財政委員會主任,李乾初為建設科科長,原沈丘集商會會長王琢璋改為臨泉縣商會會長……。

接著,張國華髮表就職演講。他在就職演說中,以“地古”“縣新”“境僻”“災多”“人窮”“民白”總結了當時臨泉縣六大特點。中斷567年的縣治又得以恢復,今設臨泉縣是歷史之跨越……時年56歲的張國華個頭高大,留花白長鬍須,聲音洪亮。會場內外,掌聲雷動。

大會結束後,在東、西、南、北城門上張貼了紅色佈告。當天,沈丘集商會、民間團體和沈丘鎮完小舉行了盛大慶祝遊行,演出了豐富多彩的民間舞蹈。盛裝彩車組成的遊行隊伍匯聚在大十字街口,通過棋盤街,過新政府門前,過下窪,過東小十字街口,最後到達城東關外校場。城牆內外,家家燃放爆竹,城內住戶、商店,張燈結綵。夜晚,沈丘、金德、泉鞍、鎮潁、迎陽5座城門上全部掛上大紅燈籠。劉家、王家、陳家、施家……沈丘集大戶分別在東關、西門外、南門、下窪燃放焰火,狂歡一直持續到次日丑時。縣城在城東關外演戲5天,以示慶賀。第二區,在楊橋集和第三區在滑集也舉行了慶祝活動。

一直弄不清河南沈丘与安徽临泉到底有什么关系?看完这篇文章就明白了

豫皖幾位歷史文化愛好者在修復後民國縣政府門前辨識石碑文字

完善機構 根除民間陋習

新設立的臨泉縣政府行政公署內設民政、財政及建設三科,設軍法、會計兩室。縣直機關有:教育局、地方財政委員會、田賦徵收櫃、治安捐徵收處、衛生院(附設有戒菸所)、民眾教育館、電話管理處、無線電臺、農業推廣所、民生工廠、水利工程委員會、自衛大隊、政務警察隊、看守所、國術館、保長訓練班、縣倉保管委員會、學校。民省屬駐縣機關有契 稅局、郵政局、地方稅局。

眾團體組織有農會、縣商會、慈善會、縣總工會等。總工會下轄木、泥、石、油、畫、漆、竹、扎8大業。慈善會設救濟院、養老院、育嬰堂、苦兒所、殘廢所、婦女教養所、施醫所、貸款等機關。金融剛起步,只有位於大十字街南路西(清晉商王棗棗辦)德順錢莊和位於東大街的久益商號代辦匯兌事宜。設在東大街的郵政匯兌亦僅限於小款。商業集以鹽糧為主,因縣城靠泉河,凡來購辦小麥黃豆者,均帶食鹽,泉鞍洲上有鹽糧者五十餘家。城內計有鹽糧、雜貨、油行、絲菸(菸草)、菸葉行、染紙、國藥、竹木、成衣、旅館,飯菜、京廣綢布等十三業。設治後縣城內始有木、泥、竹、織布、做鞋等工業。

沈丘鎮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文化落後,封建保守。男人認為留辮子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傳統,女人以足小為美,小女孩初纏束足要承受極大的傷殘痛苦,纏束又多在早晚二時,早晚女孩哭泣哀號之聲在纏足時代成為社會的一大慘景。

臨泉建縣之初,民智未開, 當時雖然提倡婦女放足多年,但仍有不少女孩在封建家長的威逼下,仍繼續纏足。男人留長辮子的陋俗依然如故。新縣成立初,設立新生活運動委員會,力推新生活運動,籌建民眾教育館(原劇團宿舍樓位置,前身為火神廟)和國美術館(地址老戲園後),宣傳戒菸、放足、洗澡、剪辮子、學認字等新生活運動。縣行政公署發出禁止婦女纏足的訓令。全縣開展婦女放足宣傳,要求青年人佩戴“誓不與纏足女子結婚”的特式徽章。發動學生剪辮子、查放足。如民國二十四(1935)年,第十區沈丘小學改為臨泉縣立城區小學。校長韋恢安,教員牛化圃,韋秀清(女)等為地下黨員。規定每個學生在城內包教一名文盲。學生實行童子軍訓練,服裝統一為草綠色,頭帶無簷船形帽,脖系領巾,手執童子軍棍(四尺長的園木棍)。學校利用課餘時間深入大街小巷宣傳檢查婦女放足,挨門逐戶檢查,藏不及,躲不掉的婦女被發現後,令其就地將“裹腳”從腳上解下來。學校發動不管在何時何地,發現有長辮子的男人,當場強迫剪掉。有一次,城西后周衝村幾位帶辮子的中年男子進城,被童子軍發現後,慌忙往回跑,多名童子軍一直追到金德門(西門),在軍警的協助下辮子最終被剪,幾位被剪了辮子的中年男子抱頭痛哭流涕。童子軍將剪下來的辮子高掛沈丘門(南門)城樓上。又將放足收集的數條藍“裹腳布”( 每條八尺多長)高掛街道兩座石牌坊上,算是展覽。到抗戰前,臨泉縣境內男人留辮子女人裹腳的陋習才徹底根除。

一直弄不清河南沈丘与安徽临泉到底有什么关系?看完这篇文章就明白了

縣長劉煥東剿匪安民

臨泉復置縣治之初,境內僅有一支地方自衛武裝——泉鞍洲壯丁隊,該隊由商民自籌薪餉,共38人組成,與全縣7萬餘戶百姓人口總量相比,這一自衛力量遠遠不夠。因此,建設一支擁有一定戰鬥力的地方自衛武裝,對於保障新縣治安,震懾周邊匪亂,其緊迫性不言而喻。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六月,時年55歲的劉煥東接任臨泉縣縣長。劉煥東為河南省鞏縣人,是安徽省主席劉鎮華的叔父。劉煥東為前清京師法律學堂畢業,1911年加入同盟會,曾參加北伐戰爭,後東渡日本,學習農業。歷任安徽蚌埠營業稅局局長、潁上縣縣長。此人不僅閱歷豐富,更文武兼備,見識卓著,安徽省府將其調到新近設立的臨泉縣,顯然是出於對其行政能力的信任。

劉煥東在任期間以剿匪安民為施政之本。當時,土匪橫行,殺人越貨,民不聊生。特別是青紗帳起時,道途梗阻,有時甚至兩村之間不能通行。劉煥東到任後,下定決心予以清剿。他經常化裝成商人或農民深入農村調查實情,酒館茶肆時常出現他的身影。劉煥東令各鄉在各要道設立崗哨,派人輪流站崗,盤查行人。一天,正值農曆年關,朔風凜冽大雪紛飛。鄉政府認為天氣惡劣,未派崗哨,不料劉煥東竟出其不意突然前來查崗,他一看無人值勤,十分惱火,結果,鄉長受了批評,缺勤人員被罰跪了事。劉煥東到任之初,對面臨的處境有較為清晰的認識:“鑑於新始初分,百端待理,地方治安尤為問題,乃以剿匪安民為施政之本。”劉煥東認為,施政之本在於打擊土匪的囂張氣焰,進以維護地方治安。要培養人人自衛之技能,其前提條件必須要編練出地方武裝力量,而達到這一目標的首要任務,要落實到訓練壯丁這一基礎工作中去。

劉煥東編查保甲,將全縣3區編為35聯保,嚴辦清鄉。各保沿路設崗輪流巡察,讓外匪無隙可乘。劉煥東將全縣壯丁編成3個區隊及33個聯保隊和693個小隊,組織成壯丁巡察隊,每保抽調一人,集中到泉鞍洲進行軍事訓練。劉煥東親自擔任壯丁幹部訓練所所長。共計培訓1000多人,分派各聯保辦公處任聯隊附聯教練等職,全縣武力逐漸充實。隨著壯丁訓練初見成效,由受訓壯丁組成的地方自衛性武裝力量漸強,已具備保境安民的基本職能。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七月,盤踞在項城的土匪意圖流竄臨泉。獲知消息後,臨泉縣縣長劉煥東與第一區區長張鋤非率領壯丁200餘人會同安徽省保安隊前往圍剿,“生擒五名,其餘悉被殲滅”,此戰大獲全勝,之後阜陽督察區、本縣保安隊、區鄉後備隊協同圍剿中原道在艾亭集北寨暴亂;財政部稅警總團圍剿邢本朗、李明功在宋集南羅寨暴亂;地方官員自信地說:“臨泉縣境絕對不容匪徒侵犯!”

民國二十五年,東西、南北大街加鋪成5行石條路。在開挖縣西門外流鞍河工程中,劉煥東頂烈日,冒酷暑,赤腳和群眾一起抬土,至今為人們所傳頌。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1月,南陽人朱瑞接任劉煥東任第三任縣長。劉煥東在臨泉有極高的威望,臨泉縣各界聯名數度向省政府要求劉煥東留任臨泉。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戰爆發。剛成立不久、百廢待興的臨泉縣因日軍侵華而遭受重創。當年下半年,走馬燈式換了三任縣長,分別為安徽人高敏(女)、江蘇人杜光預,江蘇人熊飛。民國二十七(1938年)年,副師長賴剛以防空為由督促拆除了原沈丘堅固的磚城牆。抗戰期間,魯蘇豫皖邊區黨政分會主任湯恩伯曾將四個城門重修,改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四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