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應打造大城市群解決住房問題

大灣區應打造大城市群解決住房問題

中國經濟50人論壇學術委員會成員、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出席了17日舉行的2019年中國經濟50人論壇深圳研討會並發表主題演講。長期關注深圳、對深圳有特殊感情的他,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深圳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未來自主創新越來越重要,大灣區應通過打造大城市群來解決住房問題。

樊綱在1984年初第一次來到深圳,並於2006年7月20日被選舉為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至今已任職超過13年。這位出生於北京,現常駐北京但常常飛去各地出差的經濟學家,密切關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深圳市的發展。他對深圳的諸多情況進行了深入研究,併為深圳的發展、規劃等獻計獻策,看好深圳發展灣區經濟。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也發揮了政府決策智囊作用的功能定位,先後圍繞深圳經濟特區改革開放先行先試和社會經濟發展,開展了深圳立法權、深港經濟合作、政府審批制度改革、財政體制改革等重大課題研究。

大灣區應打造大城市群解決住房問題

深圳發展有三個階段

作為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對深圳可謂知之甚深,該院今年也發佈了多份與深圳有關的報告。

樊綱曾表示,深圳的發展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比較優勢的階段。比較優勢特指的是勞動力便宜,這樣就可以用發展密集型產業的辦法謀求快速發展。第二階段是比較優勢加上後發優勢的階段,也就是學習模仿的階段。第三階段是學習模仿加自主創新的階段,也是深圳正在這樣做的階段。深圳要繼續加強國際交流,也要創造知識。

“深圳前20年可以說是勞動密集型,後20年得用知識外溢、得用學習模仿才能解釋其發展。”樊綱坦言,“深圳的發展不僅僅是在現實當中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對理論的發展、對發展經濟學理論的發展,都是非常生動、非常好的案例。”

9月19日,由英國智庫Z/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共同編制的第26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在倫敦和深圳同時發佈。深圳躋身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排名第九。

本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從營商環境、人力資源、基礎設施、發展水平、國際聲譽等方面對全球主要金融中心進行評價和排名。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為:紐約、倫敦、香港、新加坡、上海、東京、北京、迪拜、深圳、悉尼。深圳排名有較大躍升,較上期提升5位,排名全球第九。

11月7日,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還發布了《深圳上市公司發展報告(2019)》。報告指出,去年“深圳上市公司經濟體”貢獻“生產總值”佔全市GDP比例高達64%,對深圳經濟特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不斷提高。

大灣區應打造大城市群解決住房問題

多方式解決深圳住房供給

對於粵港澳大灣區,樊綱認為,要打破中小城市、農村和大城市的土地邊界,用快捷的交通連接起來,使土地供給範圍擴大,通過大城市群的發展來解決住房供給和穩定房價。

樊綱表示,政府加大給大城市供地,包括大灣區、城市化、城市群的集約發展,都說明了政府在客觀上矯正過去的誤差,在開啟城市化的2.0版本,用大城市群來帶動城市化的發展。

“城市化發展,過去我們強調要發展小城鎮,不發展大城市,小城鎮不限空地,大城市限制多。”樊綱坦言,“2008年我曾預測2030年深圳人口會到3000萬,然而從目前看其增長比我想象的還要快。其實人的遷移是有規律的,人口這些年來從小城市向中等城市集中,從中等城市向大城市、特大城市集中。整體來說,人口是向有就業、有科技、有發展的城市集中。”

在人口遷移過程中,無疑面臨著遷移性需求和住房供給的矛盾,如何滿足人們的住房需求是一個重要問題。

對於深圳的住房問題,樊綱也提出自己的幾點建議。

“深圳的土地面積小確實是問題,以後能不能擴區是國家要思考的。”他表示,“在沒有擴區的情況下,可以考慮怎麼讓集體土地更好地提供住房,比如城中村那些土地怎麼成為住房供給。我建議緩拆城中村,解決城中村問題需要集思廣益,包括怎麼發揮集體經濟的作用,怎麼採取規範租賃、改造等措施。”

樊綱還表示,政府可以通過提供廉租房、公租房這些措施來解決低收入階層的住房問題,這樣才能解決一些剛創業的人才住房供給問題。

大灣區應打造大城市群解決住房問題

自主創新越來越重要

作為知名經濟學家,樊綱對於中國經濟頗有研究。他認為,中國經濟過去取得的發展在於後發優勢,得益於市場的開放和外資的引進,而在發展的新階段,自主創新變得越來越重要。

“按照發展經濟學的理論,發展中國家想要實現發展,不僅要靠相對優勢,同時也要用好相對優勢。”樊綱曾撰文指出,後發優勢指的是作為後來者可以通過花錢引進受專利保護的技術,來縮短研發的進程;可以通過學習、模仿、利用前人所積累的很多不受或不再受專利保護的技術和知識,來加速發展;可以學到別人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經驗與教訓,從而少走彎路、節省試錯成本等。

樊綱表示,通過快速掌握知識,中國在2000年後迅速進入了中高端的產業領域並真正具有了競爭力。在樊綱看來,從2000年後,中國的發展方式開始發生轉變:從過去的勞動密集型,開始逐漸過渡到勞動密集型與科技進步拉動,產業質量也由此開始提升。

樊綱認為,未來中國需要大量的創新和工匠精神。中國的自主創新不應僅僅侷限於風口企業,很多傳統產業仍然是短板,如精細化工、材料等產業,需要從低端到高端逐步地發展,只有解決這些問題,才能持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