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困境與出路

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困境與出路

  在多年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實踐基礎上,通過認真研究、總結經驗和不足後,我國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適合中國國情的“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全新觀念,它的提出充分顯現了信息技術對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支撐與引領作用。教育部2012年發佈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著重強調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徑。從目前的研究來看,雖然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研究一直在不斷地努力探索和實踐,但其效果卻不明顯,為縮小“現實”和“理想”之間存在的差距,下面通過對當前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並以學校、教師、網絡資源這三個影響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因素為切入點,探索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徑。

  一、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定義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在2000年10月第一次出現在研究者的視野中,差不多二十年以來,雖然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作為一種教學理念已在教學實踐中被廣泛應用,但並沒有對教育的發展產生革命性的影響。而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並不是單純地為了完成課程教學任務。“深度”是指(工作、認識)觸及事物本質的程度,“融合”是指將兩種或多種不同的事物融成一體。可見,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不是一般的技術的應用,而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相互滲透、相互促進,是將信息技術融入到整個的教學環節中。

  何克抗教授在《學習“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對“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讀》一文中指出,“融合是在運用技術改善‘教與學環境’和‘教與學方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而整合則只是停留在運用技術去改善‘教與學環境’或‘教與學方式’的較低層面上,從來不敢去觸動(或根本沒有想到要去觸動)更深層次的‘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問題”。楊宗凱教授認為“信息技術與當代教育融合是一場全面深刻的創新變革,他革新了傳統的教育模式,使教學方法、教學工具、教學內容都發生了深刻變革”。從兩位教授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就其本質、深度和意義都遠遠地超越了“整合”。雖然當前對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概念尚未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但通過研究文獻,結合其他專家學者的觀點分析後,下面將其內涵概括為以下三點。

  第一,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中,教育目的要從以知識傳授為主轉向以能力素質培養為主,最終培養出適合信息化社會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第二,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中,信息技術不僅是工具,也是改變者,運用信息技術逐步改善原有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模式。

  第三,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中,要選擇最優質的教學資源,構建智能化的平臺,提升優質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更進一步提升教學的效率與質量。

  二、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面臨的問題

  雖然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在全國各地已經大範圍地開展了實驗研究工作,並不斷取得新的研究成果,但對於廣大教師和地方學校來說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的進程中仍然面臨著三大問題。

  1.觀念與機制

  ⑴學校對於深度融合理念的認識落後

  在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中,教育目的要從以知識傳授為主轉向以能力素質培養為主。但是,當前大部分教師和學校在教學過程中還是難以脫離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思維,只關注升學率、學生的成績等。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將多媒體設施應用於課堂教學中,但缺乏對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系統設計要求的深層次認識,教學系統中各要素缺乏科學性的融合,最終也只是播放多媒體課件,這種融合下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可見,學校對“融合”理念認識的不深入,從而致使行動落實上缺乏力度。

  ⑵學校的信息化管理機制不完善

  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我們應將可持續發展作為衡量校本教學信息化建設績效的重要原則,目前很大一部分學校雖然在硬件設備資源建設上領先一步,但由於缺少適應信息化發展的管理制度,缺少與信息化教師績效考核相適應的新的機制,導致學校管理不到位,發展緩慢,教師主動性差,進而未能使信息技術對教學的促進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2.教師與學生

  ⑴教師信息技術能力不足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對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帶來了更大的挑戰,教師對信息技術的理解與實踐水平,深深影響著融合的質量與教學成效。雖然目前教師們應用多媒體技術的能力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基本上可以用計算機制作課件、備課等。但在深度融合中,教師除了必須具備基本的信息技術技能外,還必須具備信息化環境下教學設計的思想,提高融合技術的教學設計能力。

  ⑵學生主體絕對化

  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強調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迴歸。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有些教師竟“騰空”了自己,使課堂放任自流,弱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過度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網絡學習中不受監控、自由學習討論的現象不斷湧現,師生間的交流少之又少,信息技術對教學的優勢沒有發揮出來。

  3.網絡與資源

  ⑴校園網絡環境建設區域發展不平衡

  網絡環境對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起支撐作用,沒有網絡或者網絡環境不健全都阻礙著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為促進教育信息化,我國推出了“三通兩平臺”建設:“三通”即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兩平臺”指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自提出後,全國各地掀起了建設高潮,但在建設方面,還存在著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沒有硬件設施與網絡環境的支撐,何談融合?

  ⑵高質教學資源匱乏

  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需要一定的教學資源支持。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網上的教學資源非常豐富,但真正的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卻很少,當前有大部分教師認為課件的製作過程有些複雜繁瑣,因而從課件網站中下載對應課程的課件,稍加修改後就將其用於自己的教學中。可想而知,這種課件能有多少真正適應現實課堂。

  三、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徑

  正是由於這些主觀與客觀原因的存在,使得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推進速度緩慢,特別是在大部分農村、偏遠地區等,信息技術還只停留在被看成是轉換與傳遞教學內容的載體的層面上,並未通過使用信息技術改變當前課堂的教學結構、教學模式。因而,要真正使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落到實處,解決以下幾方面的問題將是當務之急。

  1.觀念與機制的更新轉變

  ⑴轉變教育觀念,提高學校對深度融合理念的認識

  信息技術運用於教學過程,勢必會帶來全新的教學觀念。轉變教育觀念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首要條件,但這對長期習慣於傳統教學的人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這種挑戰不僅是對學校的教學模式、學科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呈現等方面的挑戰,更重要的是對我們早已根深蒂固的傳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挑戰。

  現代教育觀念是現代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是教育面對快速發展的社會做出的必然反應,是當前研究和實踐的根本依據,也是教師教學的指導思想。新觀念追求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啟發學生創造性地學知識和運用知識。這就要求學校和教師不得不重新思考,準確地給自己定位,即教師並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要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促進者、幫助者。教師必須要重塑角色,全面認識融合,追求深度學習,要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促進教學、學習和教學管理,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校園網資源,找準信息技術與教學有效融合的切入點,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實現信息化環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不斷深化對融合理念的認識,使之與信息化教學環境相適應。

  ⑵創新機制,持續發展

  加快學校管理信息化建設的進程是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必經之路。只有先有了管理信息化,才會有教育教學信息化。因此,學校要把信息化建設和教育教學體制改革創新緊密相連,加快管理制度的創新與績效考核創新,建立一套協調發展的系統化運行機制。

  2.教師與學生的進步發展

  ⑴抓住教師培訓的重點,不斷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教師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關鍵因素,而信息技術本身的迅速發展又給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帶來更多的挑戰。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開展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前提。在新形勢下,教師必須具備新的能力,以適應信息技術對教學的要求,但當前教師有效駕馭技術環境開展具有融合特徵的教學實踐能力還不足,基層學校缺乏穩定、較好素質的教育信息化專業人員,並且信息技術使用方法不當,濫用、誤用的現象普遍,這些都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整體發展。因此,我們必須要迅速加強教師的培訓工作,進一步提高教師的能力,不斷更新教師的能力結構。

  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DavidKolb)提出的“成人經驗培訓圈”理論對教師的培訓有很大的啟迪作用,他對教師培訓的實際意義在於:培訓過程是一個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不僅要求教師注重理論知識的培訓,而且要求其結合自己的實際工作經驗,來消化吸收新的知識和經驗,進而形成新的理解,同時還應在實際工作中運用新的知識與經驗去解決實際問題。他認為對成人的培訓想要取得成功,必須經歷如下的四個階段。

  ⑵在信息技術培訓過程中,四個階段的內涵如下所述:

  第一階段: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教師需要培訓新的具體知識和經驗,其中包括信息技術具體技能及其與教學成功融合的應用經驗。

  第二階段:教師必須在原有經驗基礎上注意仔細觀察和思考培訓中的新經驗。

  第三階段:教師在觀察和思考的基礎上,革新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提出概念,形成邏輯完整的理論體系。

  第四階段:教師要靈活運用培訓後形成的新的信息技術技能、教學設計理論,並在實際工作中做出自己的設計決策。

  ⑶加強教師主導作用,注重對學生進行多重培養

  我們要正確認識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全面認知融合,以保證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順利進行。同時,教師的教學設計除包含基本知識外,還要有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高尚的道德素質和積極的學習態度等內容。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啟發和引導學生在網絡化學習中發揮友好互助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努力做到知識傳授和素質教育共同發展,以保證學生全面發展。

  3.網絡與資源的建設管理

  ⑴合理規劃建設,縮小區域發展不平衡

  隨著網絡信息化教育的深入開展,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應用在各學校中得到了普及,因此建設既能夠充分地運用網絡資源,又能為學校的教育教學提供先進的信息化教育環境的現代化信息網絡,已成為各地方院校信息化建設的重中之重。

  為了進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政府層面必須做到以下兩點:各地區與促進教育信息化相關的組織機構要創新體制機制,以引領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成立開發小組,加強系統研究。學校層面也要做到以下兩點:為能運用新的信息設備,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指導教師在新的教學環境下,如何做到課堂教學的創新。

  ⑵整合資源,選擇優質

  教育資源建設始終是教育信息化推進過程中的重點任務,學習資源的質量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關鍵因素。然而,就當前來看,一線教師很難在資源網上和學校的資源系統中找到適合自己課堂教學的資源,對此,可以從學校和教師兩個層面給予了建議。

  學校層面:區級學校應聯合建立集中的教育資源管理平臺,成立資源管理小組,對來自不同資源系統的資源進行過濾、分類、整合,以方便教師查閱,為廣大教師提供適應區域發展的課堂教學優質資源。

  教師層面:

教師在選擇資源、設計資源、修改資源、整合資源時,要真正做到三思而後行,保證選擇的資源適合自己的課堂教學,幷包含有教學設計的思想,努力做到“少索取、多產出”。

  結束語

  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自提出以來,教育界對其各方面的研究和實踐取得了很多成果,得到了很多寶貴的經驗,但當前面臨的問題也非常嚴峻,這在一定意義和程度上阻礙和限制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發展與推廣。我們要針對這些問題採取相應的策略,努力從觀念、教育、資源管理與網絡建設等方面全面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並結合實踐做深入的思考,希望本文能為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拋磚引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