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京變亂,大敵當前兄弟鬩牆,看太平天國與湘軍的團隊建設差距?

1856年初,此時太平軍的北伐軍已失利,西線被湘軍僵持。天京周邊江南、江北大營又圍個結結實實。

太平天國事業似乎到了一個危險的邊緣。太平天國僅有的一支機動力量秦日綱、陳玉成、李秀成也在安徽與當地清軍對峙。

但在2月,天京突然傳出了一道急命,秦日綱等部迅速東進鎮江。

秦日綱部與向榮部和江蘇巡撫吉爾杭阿大戰40餘日。陳玉成乘孤船衝破清軍封鎖,抵鎮江城晤鎮江守將吳如孝,約期東西會攻。

李秀成部又迂迴至側後,夾攻吉爾杭阿部,鎮江清軍全軍覆沒,吉爾杭阿戰死,僵局由此打破。

天京變亂,大敵當前兄弟鬩牆,看太平天國與湘軍的團隊建設差距?

曾國藩戰略圖

三路太平軍會師,乘勢猛攻江北大營,一舉突破清軍為瓜洲防線,連破虹橋、朴樹灣等清軍營盤,清軍頓時潰散,大破江北大營。欽差大臣、江北大營統帥託明阿等逃。

6月2日,天京城又出一道命令,將與湘軍對峙的江西石達開部回調,千里回師天京城南。首先攻擊江南大營。

正當秦日綱、陳玉城、李秀成部累得眼冒金星,正準備回到天京城休整之時。

天京又發嚴令,秦日綱部不得休息,馬不停蹄,夾攻江南大營。

江南大營向榮、張國樑部堅死抵抗,戰況激烈,各種刀槍、槍炮都全力用上,雙方反覆爭奪半月之久,戰況膠著之際。

此時天京城內又突然派出五千精兵,直攻江南大營。

江南清軍徹底崩潰!

江南大營向榮、張國樑等連夜敗走淳化鎮,21日又經句容逃往丹陽,太平軍繼續追擊。

至此,威脅天京達3年之久的江南大營亦被太平軍攻破。

此時,湘軍的武昌攻擊也嚴重遇挫,第一名將羅澤南又戰死在武昌城下,震驚整個湘軍系統。

這一段時間,太平軍一系列的奔襲、會戰、攻堅簡直讓人眼花繚亂,轉瞬之間取得了三大戰役的勝利。

而太平軍總指揮東王楊秀清,也確如神明燭照一般的指點江山。

太平天國局勢轉眼之間又從危機四伏達到鼎盛之際。

天京變亂,大敵當前兄弟鬩牆,看太平天國與湘軍的團隊建設差距?

太平軍腰牌

然而,歷史往往就是如此的詭異!

9月4日深夜,負責天京城守衛的天官丞相陳承鎔打開城門,放進了北王韋昌輝的三千人,潘多拉的盒子打開。

天京城被殺得血流成河。東王、北王從此人間蒸發,石達開率眾出走。

盛極而衰如此之快,天國的末日從此開始倒計時。

天京變亂,大敵當前兄弟鬩牆,看太平天國與湘軍的團隊建設差距?

1847年,在洪秀全的天王地位基礎上,楊秀清與蕭朝貴以“天父”“天兄”的名義下凡。建立了天王、天父、天兄的三角體系,輔以南王馮雲山組織力,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的財力與人力的加入。

在這個神權體系下,洪秀全與馮雲山的作用就是擴張隊伍,凝聚人心,楊秀清等的作用更多是軍政作用。

尤其是永安封王之後,“拜上帝”教體系的有效建立,極大的加強了太平軍的凝聚力。同時楊秀清的卓越才能得以全面發揮,使得太平天國達到事業的高潮期。

在這個階段,太平軍兄弟可謂是患難與共,高度一致,表現了極高的戰鬥力,沒有發生一起成建制的投降清廷事件。

天京變亂,大敵當前兄弟鬩牆,看太平天國與湘軍的團隊建設差距?

曾國藩起草的《討粵匪檄》

僅一年時間就從廣西、湖南轉戰湖北、到定都天京。

以此的趨勢發展,太平天國的前途真是不可限量。

然而在這關鍵時刻,卻發生瞠目結舌的“天京事件”

按理說,即使是普通人,也知道,在共同的大利益面前,在清廷大敵當前的危局之下,腳趾頭就能想明白,這是個兩敗俱傷的事情。

象這樣在創業途中,就殺得血流成河的事情在中國歷史上為僅見。

天京變亂,大敵當前兄弟鬩牆,看太平天國與湘軍的團隊建設差距?

天京城王府1853

天京變亂的後續惡效就出來了。

石達開率軍出走,從此之後,再也沒有打出過漂亮的戰役了。

武昌前線名將的韋俊部也被迫投降清軍。

李秀成與陳玉成之間無法協調。

後期太平軍部出現大量的投降清廷的事件,這與天京事變前形成鮮明的對比。

直到天京陷落前夕,絕望的洪秀全死在了他的天王府,身死國滅。可謂都是天京事變的後果。

天京變亂,大敵當前兄弟鬩牆,看太平天國與湘軍的團隊建設差距?

天王府圖畫

可以說,太平天國前期的席捲江南,應該歸之為創業領導層建設的巨大能量;但後期的被動挨打,卻分明也是團隊體系的極大漏洞。成也蕭何,敗也是蕭何!

很多人認為是楊秀清為了爭權奪利,要天王封其為“萬歲”所導致的矛盾激化問題。

實際上,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其一,楊秀清的“天父”身份比實際上一個“萬歲”虛名更加有份量,這是朝野皆知的事。

其二,楊秀清的天父下凡之事並非突然之間的事,之前的天兄蕭朝貴下凡教訓天王累計128次之多,洪秀全也是司空見慣了的事,何以此時卻無法忍受?

其三,楊秀清在整個體系中是實在的利益群體,失去洪秀全這個天王反而將對籠絡人心極為不利。

所以,所謂權力之爭難以解釋這個問題。

天京變亂,大敵當前兄弟鬩牆,看太平天國與湘軍的團隊建設差距?

胡林翼

如果看一看其對手湘軍,相對太平天國群起起事,其實湘軍的組建更加不成體系、沒有協調。湘軍並沒有在初期建立一個完整的系統。

我們很多人理解的湘軍就是曾國藩的湘軍,其實不然。

湘軍前期主要分為曾國藩、胡林翼體系,還有早期的江忠源湘軍劉長佑部。後期的左宗棠部、李鴻章的淮軍,並非一塊整體。

不僅成立的時間不一樣,出湘的時間也大不相同。

最早是江忠源部出湘,隨後是胡林翼部赴湖北,一年多後曾國藩湘軍才完成訓練,開始出征。

前期湘軍的核心人物曾胡二人。

曾國藩與胡林翼的第一次在京城見面是1841年的事了,其實兩人的關係非常疏淡。

胡林翼才氣逼人、家世顯赫,胡林翼之父胡達源是探花出身,岳父則是兩江總督陶澍出身門第之顯赫,比起窮酸氣十足的曾國藩來那簡直是天地之別。

胡林翼當時也是到處尋花問柳、煙花巷陌的,而且還被官家逮住過一次,人送外號“附驢”,一是比擬“駙馬”,二是笑他有“潘驢鄧小閒”之典故。

而當時的曾國藩卻是要發誓做“道學家”。

所以在胡林翼看來,曾不過是一個土裡土氣的土包子,而在曾國藩看來胡不過是一個驕奢淫逸的公子哥。

互相欣賞,相扶相依

開始平亂時,兩人卻相互欣賞起來,在湘軍出師九江時,胡林翼就認曾國藩為湘軍統帥了。

即使自已後來官至湖北巡撫,官職還大過了曾國藩,仍然表現極為謙恭。

凡曾國藩要糧要餉都有求必應,“饋軍源源不絕”。

而曾國藩也是如此,在自已被石達開打得不要不要的時候,也要把最得力的大將羅澤南派往湖北武昌前線,協助胡林翼,以致他自已卻多次幾陷入絕境,後來回憶說

“久困彭蠡之內,蓋几几不能自克”,可見當時情況之狼狽。

在曾國藩1857年被皇帝棄用之後,胡林翼又接替統帶湘軍,不斷的想方設法,上書咸豐帝要求請曾國藩出山。

在曾國藩出山之後,組織安慶戰役時,胡林翼都聽從曾國藩的主張,把自已的李續宜、鮑超、多隆阿所部都交給曾國藩指揮,全力以赴的支持曾國藩的安慶會戰。

這種情誼,已經可以說是到了肝膽相照的地步。

而正是這種披肝瀝膽的合作,最終使得湘軍能夠揚名天下,成功剿滅太平軍。

天京變亂,大敵當前兄弟鬩牆,看太平天國與湘軍的團隊建設差距?

”湘軍之父“羅澤南

而太平天國自起兵以來,就會發現洪楊二人則在一個較長的時間段裡上出現了價值觀的矛盾。

由於楊秀全長期做實際統籌工作,他意識到拜上帝教那一套一治理的話是行不能的。所以在對待傳統文化、天朝制度、地方治理等關鍵問題上逐漸轉向了向傳統治理的方式轉變。

而在日常事務中,楊秀清需要大量的儒生文人來做具體的地方治理、起草文書、發佈條例。但這與拜上帝教的排斥孔孟思想又發生衝突。

所以,太平天國才會想盡辦法去拉籠讀書人,在拿下之時就在武昌舉行了科舉考試,楊秀清本人也親自祭拜孔廟。

尤其在定都天京時,太平天國開始更需要從流動作戰向國家治理轉型。

《天朝田畝制度》的不可執行性,使楊秀清、石達開都馬上調整了賦稅制度,以“照舊完糧納稅”的傳統模式在屬地開展起來。

當初明太祖朱元璋也是完成了從紅巾軍到傳統治國的方式。如果說這種調整可持續的話,這將意味著太平天國的成功轉型。

但問題在於,洪秀全是天王,楊秀清不是朱元璋,洪秀全仍然需要以打擊儒學來顯示存在感。

在1953年開始,洪秀全進駐天王府,一門心思的搞起改造古書的意識形態方面的工作。剛開始還在楊秀清的容忍範圍之內,但洪秀全的卻愈演愈烈。甚至於四書五經中的《中庸》有“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論語》中有“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都要毀掉。

1854年正月二十七日,楊秀清以“天父附體”傳達旨意的語氣變得強硬起來,明確指示:“千古英雄不得除,流傳全仗笥中書”,“千古流傳之書不可譭棄”。

楊秀清應是相當憤怒,而且當晚才會再次“天父附體”下凡,再次警告洪秀全

這是楊秀清在天父下凡中是絕無僅有的兩次連續下凡。

在洪秀全看來,當初的制度就不能實行,建立拜上帝教的理想也不能純粹,反而越來越滑向了孔孟之道。不僅理想難保,而且自已的地位、作用也越來越微乎其微。

在洪秀全的見識範圍內,雙方價值觀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只有孤注一擲。

所以,一個成功團隊的組建的確需要“三觀匹配”。

不僅僅是需要有共同的利益目標,還需要價值觀與能力度的匹配。

其次,價值觀相同,有共同路徑,可砥礪前行。即使是小有摩擦也可以相互體諒。

曾胡二人前期雖然沒有統一認識與目標,但在工作中逐漸配合,至相互欣賞,砥礪前行,這種價值觀的磨合反而更顯得有實踐能力。

他們以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已任,以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為使命,在平時是沒有交集的,但在名教受辱、維護綱常這個問題上高度一致。

在地方治理的價值觀上,無論是賦稅、刑名、教育、科舉也是按照傳統儒家的治理方式。

他們又本著經世致用的精神,又走向了洋務的道路。

但是,價值觀問題在洪楊這裡就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其三、能力匹配度

合作創業如果能夠能力匹配,是可以相互賞識、取長補短的,進而在工作中包容謙讓,使合作關係具有彈性。

這其實是人之常情,正因為是人之常情,司空見慣,人們往往就會忽略這是良好合作的前提。

洪秀全與楊秀清在能力上確實存在較大的差距,太平天國前期的軍政方針基本是由楊秀清把持。

洪秀全並沒有起到多少作用,整天在宮裡寫些“男將女將盡持刀,同心放膽殺清妖”之類的打油詩。

一個能力出眾,一個迂腐神秘。兩人之間想不輕視對方都不可能的。

楊秀清對洪秀全不敬,也多有出自於此。

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巨大隔劾,導致背道而馳。

有人說,太平天國戰爭就是一場有文化的人打敗沒文化的人。從這個角度來說也是很有道理的。

真正的讀書人,有一個從學習、明理、養氣一個涅槃過程。

所謂“自知者明,知人者智,勝人者有力,勝己者強”就是如此,在有共同的利益面前,會調整相應價值觀、更會明智的處理能力、關係匹配問題。

成功的團隊一定是一個三觀匹配的團隊,也是一個有文化的團隊!

相關閱讀



相關資料:

《曾國藩傳》張宏傑

《天京事變日期考》張光榮

《太平天國運動轉折點——天京事變 》通南京網

《太平天國史》羅爾綱


分享到:


相關文章: